評論:食品風險得與公眾“接地氣”溝通
事實確實如此。由于食品行業與消費者和媒體的溝通不夠,科普宣教力度不高,導致行業與公眾對食品安全的評價差距較大,造成消費者“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恐慌情緒。
以食品添加劑為例,消費者認為它是食品安全頻出的罪魁禍首。其實,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加工業,《食品安全法》對添加劑的要求是確保“安全、必要”而非禁止。廣為詬病的三聚氰胺、蘇丹紅等都不是食品添加劑。問題根子,在于涉事企業的違法添加而非食品添加劑自身。需要通過交流,讓消費者知道食品添加劑不是問題,非法添加才是風險。
再以白酒為例,由于溝通不到位,公眾對“新工藝白酒、食用酒精、勾兌”產生偏見。實際上,國家標準明確的白酒工藝路線有三條:固態法、固液法、液態法,固態法釀造的白酒可稱為傳統白酒,后二者稱為新工藝白酒。無論用哪種工藝生產的白酒,只要符合相關國家標準就是安全可靠的。
至于食用酒精,是可食用的。以前幾起“毒酒”事件都是利用“甲醇”或將“甲醇”當作食用酒精兌水造成,不明真相的人卻將其歸罪于食用酒精,顯然是張冠李戴。說到勾兌,它更是白酒釀造中不可或缺的環節,而且是技術性很高的絕活兒。需要讓公眾明白:傳統白酒是個寶,新工藝白酒也很好,勾兌工藝不可少,食用酒精恐懼癥沒必要。
傾聽大眾心聲、確保產品質量、開展科普宣教、正確引導輿情,是食品行業及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食品行業和企業應該接地氣,主動與消費者和媒體交流溝通,不回避問題不推諉責任,講真話交實情,有的放矢答疑解惑,重塑消費者信心。強化“和平時期”的風險交流和公眾科普,遠比危機到來時的“危機公關”更有效。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10-27)公眾獲食品安全信息更透明
- (2014-06-16)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舉辦“控鋁促健康”開放日活動
- (2014-06-17)面粉“增筋劑”再證標準風險之患
- (2014-06-17)河北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出臺《食品安全風險會商聯席會議制
- (2014-06-26)統籌部署食品安全監管抽檢和風險檢測 改進監管模式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