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食品企業進入“黑名單”的悲劇不再重演?
近年來,“瘦肉精”、“地溝油”、“紅酒摻假”、“染色饅頭”等事件不時出現,引起人民群眾的普遍擔憂。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從嚴監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國食品安全形勢依然比較嚴峻。很多出現了食品安全問題的企業被列入了“黑名單”,那么,具體該在哪里地方下“猛藥”才能讓這些出現了問題的企業告別“黑名單”,重新塑造食品企業的形象吧呢?
主要有以下五點建議,分別是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加強食品科學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技術的推廣;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監督作用;著力解決食品生產經營過于分散的問題;全面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通過科學的分析和常年的工作經驗,其提出的意見具有建設性的意義。
食品安全是老生常談卻又不能不談的問題了,各方都在積極想辦法,希望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小信給出的建議中,主要的核心思想是從加強監管和企業自身出發,方能達到標本兼治,讓人們吃上放心食品。
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是我國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的問題,各級政府部門也都在不斷創新監管模式,加強監管范圍,盡量做到應管盡管,達到監管最大化,形成科學有效的監管體系,但是還處在探索和發展的階段,道路仍然艱辛。
其次,便是從企業自身出發,加強安全意識的自我約束能力,食品企業應該明白一個道理,生產食品最重要的安全健康而不是產品如何新穎獨特、盲目追求口感。所以,各大食品生產企業就應該時刻將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從生產加工各個環節入手,加強自身安全意識,引進一些更為高效安全的技術設備對產品進行安全檢查。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食品企業之所以進入“黑名單”,之所以安全問題被發現,多數情況是由于消毒滅菌或者源頭沒有檢測等細節問題沒有做好,從而導致了整個企業的出現系列問題,信譽喪失,經濟效益下降,甚至破產的悲劇。
舉個例子,就比如消毒霉菌的這一細節問題,很多食企就不太注意,選用粗放不科學的傳統消毒滅菌方式或者直接化學添加等方法對食品進行滅菌,不僅起不到作用,達不到應有的安全標準,反而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很多食品企業現今已經廣泛采用了動態消毒滅菌技術對整個食品生產加工過程進行不間斷地消毒滅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安全高效。據上??稻孟炯夹g有限公司工程師周立法介紹,這種消毒滅菌技術的殺菌原理是通過特殊的脈沖信號使得NICOLER發生腔產生逆電效應,生成大量的等離子體。在負壓風機的作用下,污染空氣被抽進發生腔內,帶負電細菌被分解擊破,整個殺菌過程只需0.1秒,再經藥物浸漬型活性炭等組件二次殺菌過濾后,受控環境保持在“無菌無塵”標準。由于在對車間消毒時,人可同時在車間內工作,所以,該殺菌技術也可稱作為“食品動態殺菌機”。
所以,食品企業自身應該樹立良好的安全意識,在消毒滅菌等細節問題入手,切不可粗枝大意,往往很多食品企業的問題都是由于很小的細節問題產生,從而導致了食企最終進入了“黑名單”的悲劇。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11-06)奶粉監管應設立黑名單
- (2014-11-25)食藥企業失信滿12分進黑名單 將面臨八種懲戒
- (2014-12-29)食品安全違法,以后每季度公布黑名單
- (2015-02-27)北京市食藥監局公布羊年首批下架食品黑名單
- (2015-06-25)三部門發布食品安全黑名單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