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治理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指南
- 張丙奇1 、王惠2
- (1.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河南鄭州 450008;2.河南省經濟戰略學會,河南鄭州 450008)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為什么抓食品安全、抓食品安全干什么、怎樣抓好食品安全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新時期推動食品安全治理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指南。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公共安全問題,食品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保障食品安全是重大政治任務,必須確保食品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可持續安全。推進食品安全治理的高質量發展,其本質在于構建與新時代民生需求相適配的安全保障體系,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壓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為重要保證,以落實“四個最嚴”要求為基本遵循,以加強“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為有效路徑,以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為運行體系。
關鍵詞:食品安全;高質量發展;科學指南
基金項目: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調研課題(課題編號:SKL-2024-1783)。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高質量發展”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明確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戰略全局中的引領地位,并作出“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的重大部署。推動食品安全治理高質量發展必須用適應時代要求的科學理論作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食品安全置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在理論創新層面形成了一系列關于食品安全治理的新理念、新論斷和新要求,推動食品安全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開創新局面。新征程上,食品安全工作越是高質量發展,就越需要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和“黨政同責”原則作為根本遵循,理清食品安全治理高質量發展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以科學理論引領新的實踐。
一、食品安全治理高質量發展為什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這為我們深刻認識為什么要推動食品安全治理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一)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問題。早在2001年,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就曾對“餐桌污染”治理作出系統性、整體性批示。有人問他,一般說領導都會抓大放小,但您為什么會從一張小小的餐桌開始抓起呢?他回答,民以食為天,所以老百姓的餐桌可不是小問題。擔任總書記后,習近平對食品安全的關切一如既往,指出,“食品安全關系群眾身體健康,關系中華民族未來。”“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這些重要論述,鮮明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真摯質樸的為民情懷,生動詮釋了我們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食品安全是民生領域的“底板工程”,也是人民群眾獲得滿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基石。同時,食品產業帶動上下游巨大數量的就業,承載了千萬家庭的基本生計。我們要始終從增進民生福祉的高度認識把握食品安全治理工作,聚焦人民群眾關心擔心的突出問題,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二)保障食品安全是重大政治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食品安全是民生,民生與安全聯系在一起就是最大的政治。”“我們黨在中國執政,要是連個食品安全都做不好,長期還做不好的話,有人就會提出夠不夠格的問題。”以上述重要論述,從政治高度強調了保障食品安全對于人心向背的至關重要性,是開展食品安全工作必須堅守的基本原則。“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食品安全”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來謀劃治理。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作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的綱領性文件。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提出深入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推進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我們要始終站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立場,把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責任牢記于心、扛在肩上、付諸實踐,確保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無憂。
(三)食品安全是公共安全問題。2015年5月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前幾年的“三鹿奶粉”“瘦肉精”案件都一再表明,食品安全絕不僅僅是一個產品質量問題,也絕不僅僅是一家一戶的事情,而是關系公共安全的大問題。從風險社會理論視角審視,食品安全領域的局部風險具有顯著的社會放大效應,其傳播過程往往伴隨著公眾風險感知的指數級增長,最終可能導致制度信任危機與社會秩序擾動。他還指出,“公共安全的社會關注度和敏感性日益凸顯,即便是一起簡單的治安糾紛、刑事案件、災害事故、食品問題,如果處置不當,也有可能迅速發酵蔓延,有的還可能轉化為影響穩定的突出問題”。食品安全是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的重要一環,也是社會治理體系的一部分。二十大報告將“舌尖上的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我們要把食品安全放在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中來思考,放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來把握,強化風險意識、底線思維,狠抓責任落實,確保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四)食品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23年食品工業約占全國工業4.8%的資產,創造了6.7%的營業收入,完成了8.0%的利潤總額,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9%,食品行業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國家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高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揮企業主體責任保障食品安全。2013年12月,他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引導企業守法生產,明確生產經營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出了問題能找得著主”,并強調,“要加強品牌建設,積極爭創名牌,用品牌保證人們對產品質量的信心”。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食”字下面是“良”字,食品行業必須有良心,食品生產必須是良好的,要加強監管,確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我國食品行業存在數量龐大、體量不一、分布廣、管理難等痛點,網絡訂餐、直播帶貨、預制菜等新業態發展中也存在潛在風險。我們要始終從尊重企業發展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高度認識把握食品安全治理,大力培育尚德守法的行業風尚,不斷催生生產經營者保障食品安全的內生動力,積極構建優勝劣汰的市場秩序,促進產業發展水平整體提升。
(五)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在2013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農產品質量安全基礎仍然比較脆弱,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成為我們的心頭之痛。2016年1月,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對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批示中再次強調,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仍面臨挑戰,人民群眾迫切希望食品更加安全、健康。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務院食安委第四次全體會議作出的批示中再次指出,這些年,黨和政府下了很大氣力抓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形勢不斷好轉,但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老百姓仍然有很多期待。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深層次矛盾而得出的科學判斷。這些重要論述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食品安全治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但監管必須零容忍。必須不斷強化憂患意識,任何時候都要對食品安全問題心存敬畏,時刻保持警惕,始終堅持底線思維,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和麻痹大意。要帶著“時刻銘記于心、絲毫不敢懈怠”的責任感,推動監管工作走在風險前面,聚焦事前防范和主動預防,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生產流通直至終端消費全鏈條的監管,確保防范工作萬無一失。
二、食品安全治理高質量發展干什么
食品安全是一個具有多重屬性的綜合概念,影響其安全性的領域眾多、外在風險不計其數,既包括生產安全,也包括經營安全;既包括結果安全,也包括過程安全;既包括現實安全,也包括未來安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論述為食品安全治理高質量發展干什么指明了方向。
(一)確保食品數量安全。數量安全要求國家能夠提供給公眾足夠的食物,滿足社會穩定的基本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耕地保護是國家安全的戰略基石,要像守護大熊貓般珍視每一寸耕地,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讓中國人的飯碗始終盛滿中國糧。2022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的要求,需以構建現代化食物供給體系為抓手,精準把握居民膳食結構升級趨勢,在嚴守糧食安全底線的基礎上,統籌推進肉禽蛋奶、果蔬水產等多元化食物資源的均衡供給。習近平總書記還大力倡導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領域節約行動,堅決制止餐飲浪費,深入開展“光盤”等糧食節約行動,推動建設節約型社會。近年來,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續鞏固提升,連續九年實現1.3萬億斤以上產能,在資源約束條件下創造了養活全球18.5%人口的治理奇跡。同時,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從“量”到“質”的升級,糧食需求仍然呈剛性增長態勢。我們必須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在糧食安全上警鐘長鳴,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糧食產能,提高食品利用效率,確保食品數量安全。
(二)確保食品質量安全。食品應該保證有足夠應有的營養要求,同時無毒無害,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這是食品質量安全的基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食品質量安全一直念茲在茲。2013年12月,他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兼顧農產品的數量與質量,在確保充足供應的同時,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加強對生產源頭的管控和產銷全過程的監督管理,讓人民吃得飽、吃得好、吃得放心。2016年12月,他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要求,“促進餐飲業提高安全質量,關系千家萬戶。各地要上重手,多花些精力抓餐飲質量安全,抓出效果來”。2019年1月,他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強調,“對食品、藥品等領域的重大安全問題,要拿出治本措施,對違法者用重典,用法治維護好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食品安全工作實現歷史性跨越:頂層設計持續強化,法治保障體系加速完善,監管體制改革縱深推進。推動食品安全治理高質量發展,我們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力度有效防控影響食品安全的有毒有害物質,盡可能地發現食品中的危險因素,排查消除隱患,將風險控制在安全范圍內,防止危害人體健康;必須秉持審慎嚴肅的工作態度,采取科學嚴謹的工作方法,實施嚴格嚴厲的監管執法,最大限度地保障食品安全。
(三)確保食品可持續安全??沙掷m安全是著眼食品安全的戰略性、長遠性,從發展角度要求食品的獲取需要注重生態環境的良好保護和資源利用的可持續,這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內容。2005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考察安吉縣余村時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5年,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堅定確立并深入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新發展理念。2019年,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牢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污染防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完善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網絡,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開展農業節肥節藥行動,完善農產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嚴厲打擊食品安全犯罪,保證讓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農產品”。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創新性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范式,并作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部署。他還倡導組織了長江大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流域治理,以及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等生態保護工作,讓我們的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食品更安全。實踐告訴我們,確保食品可持續安全就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尊崇自然、保護自然,將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緊密相連的生命共同體實施綜合治理,在有序合理保障生態安全的前提下讓它們更有效地為人類提供食物,造福子孫后代。
三、食品安全治理高質量發展怎么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黨政同責、標本兼治,加強統籌協調,加快完善統一權威的監管體制和制度,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這為深入推進食品安全治理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踐遵循。
(一)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對食品安全的新要求為根本目標。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食品藥品安全等重大民生問題做出指示,提出要讓人民享有更放心的食品藥品。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強調,“要把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來抓,對食品藥品安全等問題,要結合群眾的現實需求,有針對性地推出一批改革舉措”。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要把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等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食品的需求更加多元,食品安全從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向營養、健康拓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食品安全治理高質量發展的政治導向和價值取向。人民群眾的“表情包”就是食品安全治理的“風向標”。要以群眾的“微笑”為動力,摸清摸準群眾需求,全力打造民心工程,以實實在在的舉措、可看可感的變化,讓笑容在群眾臉上綻放。要以群眾的“不滿”為警醒,正視和反思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看到問題和矛盾,切實加以解決,做到讓群眾滿意。要以群眾的“愁盼”為目標,聚焦食品安全上重點難點問題,為廣大群眾多辦實事、多辦好事、多解難事;要構建食品安全治理效能評估新范式,推動評價體系從“標準合規性”轉向“民眾滿意度”。
(二)以壓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為重要保證。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對食品安全工作批示中強調,確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之責,這體現了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擔當。2019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將食品安全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評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完善食品安全責任體系的部署。2022年9月,國務院食安委出臺《關于建立健全分層分級精準防控末端發力終端見效工作機制 推動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落地落實的意見》,推動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落地落實,市場監管總局印發的《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對企業主體責任提出要求。這是落實“黨政同責”要求的重大制度創新,是黨的領導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直接體現,是推動落實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的總抓手,食品安全治理高質量發展必須壓實“黨政同責”。要進一步強化政治意識,擰緊食品安全思想之弦,正確處理安全與發展的關系,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安全;要不斷健全完善分層分級精準防控、末端發力終端見效工作機制,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加強巡查督導,及時解決發現的問題;要堅持考核問責,倒逼食品安全責任落實,形成食品安全嚴實常態。
(三)以落實“四個最嚴”要求為基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到5次食品安全治理“四個最嚴”的要求。2013年12月,他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2015年5月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2016年1月對食品安全工作批示、2016年12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和2017年1月食品安全工作批示,都強調要把“四個最嚴”落到實處。“四個最嚴”充分吸收了國際社會在食品安全領域的先進理念,又緊密結合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實際情況,將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進行高度概括,是食品安全治理的基本遵循。“四個最嚴”有機結合、自成體系,從治國理政的角度來看,政府作為制規者,首先是定好規矩,企業必須遵守,即最嚴謹的標準;第二是當好警察,監管部門督促檢查企業嚴格執行規則,即最嚴格的監管;第三是辦好案件,對不遵守規則的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嚴懲,即最嚴厲的處罰;第四是抓好執紀,無論監管和處罰都需要相關人員來落實,對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行為要追究責任,即最嚴肅的問責。2015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將“四個最嚴”確立為開展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導方針,為食品安全治理錨定方向。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正式施行,增設“處罰到人”制度。我們必須把“嚴”的主基調貫穿食品安全治理全過程,健全最嚴謹的標準,有效提升規范化水平;實施最嚴格的監管,切實防控食品安全風險;實行最嚴厲的處罰,持續強化嚴打高壓態勢;完善責任分擔機制,建立健全責任落實體系。
(四)以加強“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為有效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食品安全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要產管并重,加強全過程食品安全工作,形成覆蓋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做到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他強調,要貫徹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體系,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他還強調,要加強食品安全預測預警,及早發現苗頭,及早處置,嚴防形成行業潛規則,嚴防發生區域性、系統性安全風險。這些重要論述不僅揭示了食品安全治理的科學規律,也提供了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科學路徑,為完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明確了方向。2025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監管中存在的8個薄弱環節,對應提出加強協同協作協調的21項具體措施。我們應當讓好制度好措施發揮好作用、實現好效果。要搭建立體監管體系,推進日常、專項和重點監管常態化,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做好風險監測、評估,保障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嚴格把控原料采購、生產行為、工藝流程、設備運行、作業環境和質量檢驗等環節的風險,切實增強與超大規模市場適配的食品安全風險防范水平。要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基礎上,建立食品質量標準體系,設定科學合理的質量量化指標,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要強化跨部門協同合作機制,整合食品全產業鏈的各方資源,實施全流程嚴格管控,嚴守從生態環境、農業投入品、原料安全到食品生產加工、儲存運輸、檢驗檢測、餐飲服務等全鏈條的食品安全防線。要堅持依法行政,針對各類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需全面剖析違法事實、判定違法性質、衡量違法情節,并評估其社會危害程度,在此基礎上,精細化、定量化行政裁量權基準,推動食品安全監管實現政治、法律和社會效應的有機融合。
(五)以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為運行體系。2015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這一戰略部署標志著我國食品安全治理邁進新時代,政府、市場與社會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格局逐步形成。食品安全是個社會議題,應當充分釋放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的效能,通過公眾與媒體的積極參與,將食品安全領域的違法犯罪行為全面曝光,使其在社會監督的聚光燈下無所遁形,構建起多維度、立體式的監督網絡。要充分發揮各級食品安全委員會的統籌職能,加強對食品安全工作的協調推進與宏觀把控,進一步健全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動機制,逐級壓實責任,推動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在基層落地生根。要綜合運用生產經營許可、監督檢查、抽檢監測、認證認可、檢驗檢測、信用監管、執法稽查等多種監管手段,構建涵蓋監管全鏈條的“紅綠燈”機制,保障食品安全監管有序、精準實施。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深入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平衡好行業發展與食品安全的關系,助力食品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大力培育食品安全文化,進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普法宣傳力度,借助多元傳播渠道,提高經營者法律意識和公眾自我保護能力,加快推進食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營造尚儉崇信、尚德守法的社會氛圍。要堅持科學嚴謹的思維,出重拳治理食品安全謠言,正確引導輿論。要培育公眾參與意識,充分發揮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的重要價值,優化投訴舉報的流程,構建完善的舉報人激勵與保護制度,在全社會營造共治共享的良好風氣。
理論的威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轉化為實際效果。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推進食品安全治理高質量發展上持續發力,努力實現食品安全與高質量發展共享,食品安全與市場秩序共享以及食品安全與社會和諧共享,為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97—208頁。
[2]張守文:《食品安全治理新格局》,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8年版,第25-29頁。
[3]王鐵漢:《切實做好新征程上的食品安全工作》《學習時報》2023年2月13日。
[4]羅文:《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求是》2024年第17 期。
[5]馮軍徐、乃瑩田、明孫璐、秦軒:《新時代我國加強食品安全工作及推進對策》《中國發展觀察》 2023年第1期。
[6]胡穎廉:《新時代國家食品安全戰略:起點、構想和任務》,南方網,見 https://theory.southcn.com/node_203ed94b00/d7c5708219.shtml。
[7]中國食品工業協會:《2023年與2024年一季度全國食品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大河報網,見:http://www.dahebao.cn/news/2040076?cid=2040076。
[8]趙文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新華網,見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40308/1fe85b1093294c99a1d8ac58d9f67957/c.html。
[9]新華社:《一起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新華網,見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2-03/26/c_1128505875.htm。
[10]黨建網微平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中國經濟網,見http://
www.ce.cn/xwzx/gnsz/szyw/202401/05/t20240105_38855713.shtml。
[11]人民網:《習近平談打贏藍天保衛戰: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求是網,見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9-06/25/c_1124669244.htm。
[12]“學習筆記”小組:《看習近平如何保衛“舌尖上的安全”》,黨建網微平臺2017年1月20日。
[13]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監管》,2023年1月。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