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烏龍茶制作工藝及品質要求研究

2021-11-30 14:55:08 來源: 食品安全導刊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閩南烏龍茶制作工藝及品質要求研究
陳梅清,蘇中平
(福建省泉州市慢藝茶業有限公司,福建泉州 362411)
作者簡介:姜海洋(1989—),吉林扶余人,女,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食品檢驗。
 
摘 要:閩南烏龍茶是我國較為著名的烏龍茶種類,在國內外均享有極高的聲譽,其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種植生長條件,還有十分科學嚴謹的制作工藝,兩者共同作用下才造就了閩南烏龍茶優越的品質。本文主要對閩南烏龍茶精制加工工藝及其相關品質要求展開探討,希望能為閩南烏龍茶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閩南烏龍茶;制作工藝;做青烘焙;品質標準
 
我國的烏龍茶主要分為閩北烏龍茶、閩南烏龍茶、廣東烏龍茶及臺灣烏龍茶四大類。其中,閩南烏龍茶主要是指福建南部生產的一種茶葉,一般新鮮茶青經過優選采摘后,還需要經過篩選、曬青、搖青、晾青、殺青、揉捻、烘焙等多道工藝,且每道工藝都有相應制作流程和規范標準,最終才能制作出優質的烏龍茶[1]。目前,閩南烏龍茶主要包括鐵觀音、閩南水仙、黃金桂、永春佛手及閩南色種等幾大品種,且各有特色、風味絕美。但隨著市場化和商品化的不斷擴展,閩南烏龍茶在得到一定推廣和發展的同時,其在精制工藝和品質要求方面也有所改變,而這也給閩南烏龍茶的傳承和持續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和挑戰。所以,在這種市場環境下,筆者對閩南烏龍茶制作工藝及品質要求展開探討,使其始終保持精良的加工和優越的品質,這對于閩南烏龍茶的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1 閩南烏龍茶制作工藝分析
1.1 優選采摘,適度曬青
閩南烏龍茶屬于半發酵茶,因此其具備了綠茶和紅茶初制后的工藝特征。而茶青作為制茶的原料,其質量優劣直接決定了茶葉的品質,所以烏龍茶對茶青采摘具有十分嚴格的要求[2]。①茶青要及時分批采摘,通常在新梢頂葉開始對夾后的3~5 d內開始采摘。在采摘時間段上也有嚴格的規定,早上最好在露水曬干后的9:00—12:00,下午最好在13:30—16:00進行采摘,而且天氣應該晴朗、光照充足,采茶人員也要統一開工、收工,以便于曬青工序的開展。②在采摘手法上,一般要求采用“騎馬采”的方式,即用食指和拇指指尖捏住茶枝,將葉子分散在手指兩邊,輕力向上折斷。③茶青采摘標準一般為1梢2~3葉或同等嫩度的對夾葉。④適時、適度進行曬青,根據茶青含水量、厚薄程度、采摘時間段和季節等不同,決定曬青時間長短,通常較厚的茶葉,含水量較多,而光照又弱的情況下,曬青時間要適當延長,反之曬青時間則短;通常早茶、春茶含水量較多,曬青時間也較長,而下午茶、夏青茶,含水量相對較低,曬制時間也就較短。具體來說,當室內溫度在25~28 ℃時,曬青時間應控制在20~30 min;同時,曬青過程中要牢記薄攤勤翻的原則,以保證曬青均勻,通常要翻3~4次,避免曬青過度或不足;經過曬青后,茶青以最初的青綠有光澤到暗綠無光
為佳。
1.2 精細做青,激發茶葉的色香味
茶葉做青是初步激發茶葉色、香、味的關鍵步驟,其主要包括搖青和靜置兩大過程,但需要交叉反復操作,一般需要6~9次之多。具體步驟包括以下內容。①第1~2次搖青,是采用雙手在竹篩上對茶青進行抖碰,以促使茶青復活。②第3~4次搖青,是手執竹篩做上下搖動,對篩內的茶青(每次約3~5 kg)進行波浪式搖動,促使葉片相互摩擦、碰撞,并與篩壁篩底產生摩擦,從而破壞茶青的葉緣細胞,促使茶青起紅。③第5~6次搖青,是采用長筒形的搖籠(約長200 cm、直徑75~80 cm、網眼0.6 cm×0.6 cm),每次投葉量在25~35 kg,以35 r/min的速度進行搖青,以促進茶青變紅和激發香味。④做青效果。在1~3次搖青靜置后,茶青以水青氣為主;在4~5次搖青靜置后,茶青會散發出清辣味;6次搖青靜置后,茶青會散發出花果清甜香味且略帶青氣;如果氣味不夠清純,則說明搖青程度不夠,還需要再次進行搖青。
1.3 標準殺青,確保茶胚色澤均勻
做青結束后,將茶青投放至茶框內堆漚發酵約90 min,當茶青散發出輕微的花果蜜香味時便可以殺青。具體步驟為:①殺青需嚴格掌握好溫度和投青量,通常要求鍋內溫度在220 ℃左右,當茶青倒進鍋底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噼啪聲,如果噼啪聲過于密集,則表明鍋內溫度過高,茶葉容易出現焦糊邊現象,此時需要調整溫度[3];②正常溫度下,每次投入葉量約為15~20 kg,翻炒5~8 min后便可出鍋;③殺青后葉片應該綠色明亮、皺卷明顯,用手捏茶胚無水分,且茶胚干燥不沾手,聞起來清香味明顯。
1.4 科學揉捻,確保茶胚形狀均勻
殺青工序完成后,待茶胚散熱至30 ℃時,便可以開展揉捻作業,使葉子成條或成卷,這也是烏龍茶經久耐泡的主要原因之一。揉捻采用揉桶,嚴格控制投葉量和揉捏時間,揉桶宜小不宜大,每次揉捏時間在4~8 min左右,根據葉片老嫩程度進行調整。
1.5 反復烘焙,提高成茶品質
茶胚揉捻成型之后,為進一步提升茶葉品質和儲存時間,還需要進行反復烘焙。其具體步驟如下。①初次烘焙。采用大型烘干機,將溫度控制在90~130 ℃。把茶胚裝進烘干機后分攤均勻,待烘干到六成左右后,便可下機實施二次烘焙[4]。②二次烘焙。二次焙是烘焙中的關鍵環節,對茶葉的色、香、味具有決定性影響,一般采用焙籠進行,溫度由高到低,仍舊采取薄攤勤翻的原則,每個烤籠裝茶胚1~2 kg,烘焙溫度80~90 ℃,期間翻動3~5次,將茶胚烘焙至干燥,茶梗能夠被折斷。③低溫復焙。將經過二次次烘焙的干燥茶裝進焙籠,約八成滿左右,用灰燼蓋住火溫,使其保持在30~40 ℃,再進行烘焙3~4 h即可[5]。
2 閩南烏龍茶的品質要求
2.1 香氣要求
閩南烏龍茶具有不同的品種香味,一般以花香、果香、蜜糖香和乳香為主,因此在香味評定中應當先看香味是否正常,然后分辨香味類型,之后再評判香味濃淡、高低、長短、清濁以及炭火香氣等。具體要求是:閩南烏龍茶以花果香型為主,且以清香馥郁、經久耐泡為佳;其他香氣粗短、帶有青、霉、焦、煙雜味的為次劣茶葉。
2.2 湯色要求
閩南烏龍茶對于湯色也有著極高的要求,一般茶湯倒出后要趁熱辨別茶湯顏色深淺、明暗程度和渾濁與否。閩南烏龍茶一般要求橙黃明亮,但茶湯顏色也會因為品種和季節不同稍有差別,湯色主要有金黃、橙黃、青黃和橙紅幾種,通常春茶以金黃色為最佳,夏季則以橙黃為佳,而秋茶色澤還要稍淡一點,以淺橙黃為佳。
2.3 滋味要求
在評定完湯色之后,還需要品鑒閩南烏龍茶的滋味,這也是決定其品質好壞的關鍵所在。一般茶湯滋味審評時的溫度應控制在45~50 ℃,否則便會影響審評結果的準確程度,因為茶湯冷卻后澀味和青味都會明顯減退。烏龍茶滋味要求一般包括濃淡、醇度、甘甜、澀味、鮮爽、青臭、刺激性以及雜味等。通常以茶湯入口芬芳、過喉甘甜、鮮爽,味道醇厚、回甘為最佳[6]。閩南烏龍茶的滋味要求可以用一首絕句來概括,即“醇厚圓滑無異味,青臭苦澀非上品,入口生津富活性,落喉甘潤韻無窮”。
2.4 葉底要求
葉底品質也是衡量閩南烏龍茶優劣的一大重要標準,具體指標包括葉底嫩度、形狀均勻度、顏色一致性、亮度以及品種純度。由于閩南烏龍茶品種不同,因此葉底色澤要求也略有差異,但普遍以柔軟、明亮、色澤均勻為上佳茶品。此外,優質烏龍茶的茶底還要求葉子柔軟有彈性,品種單一無混雜、顏色紅亮有光澤。如果達不到以上要求,還需要排查生產過程,查找具體原因,以提升成茶整體品質。
3 結語
綜上所述,閩南烏龍茶作為我國著名的優質茶種,其獨到的精制工藝和規范的質量要求,從根本上決定了成茶品質、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同樣這也是其可持續發展和不斷拓展市場的根本所在。因此,相關從業人員應當立足傳統工藝和品質標準,并不斷結合市場發展需求進行研究和創新,在科學繼承閩南烏龍茶制作工藝的基礎上,更好地去發展、發揚烏龍茶文化和產業。
參考文獻
[1]梁兵兵.閩南烏龍茶產業現狀及發展思路[J].福建農業科技,2016(7):73-75.
[2]王飛權,趙升云,洪永聰,等.不同采摘標準和做青強度對烏龍茶的生化成分變化和品質的影響[J].武夷學院學報,2012,31(2):53-59.
[3]項應萍,徐邢燕,劉國英,等.烏龍茶烘焙技術研究進展[J].亞熱帶農業研究,2019,15(3):211-216.
[4]周子維,游芳寧,劉彬彬,等.搖青機械力對烏龍茶脂肪族類香氣形成的影響[J].食品科學,2019,40(13):52-59.
[5]吳凡,黃亞輝,曾雯.顆粒型烏龍茶初制中的揉捻與烘焙技術[J].廣東茶業,2020(4):27-29.
[6]薛志慧,黃東方,王瓊瓊,等.成型方法對閩南烏龍茶品質的影響[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4(1):
23-26.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