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及突破方向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及突破方向
劉 莎
(中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寧夏中衛 755000)
摘 要:隨著生物化學材料學科以及現代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應用上的普及,不同學科所帶來的技術交融,極大地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精準性和可靠性。這些全新的科學技術已成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通量檢測速度與準確性的重要途徑。農產品樣品在處理之前,往往會使用到各類溶劑及技術,巧妙的運用這些處理技術,可快速提取農產品中的微料成分,提高檢測的速率與準確性?;诖?,本文將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及突破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幫助業界人士更好地了解我國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各類科學技術。
關鍵詞: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突破方向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態勢,農產品的穩定供給為我國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國農產品供給也實現了由長期緊缺發展到總量基本平衡并有盈余的轉變。而且我國農產品質量也在逐漸提高,但是農業主要矛盾卻從總量不足轉向了結構性矛盾,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矛盾突出。所以,國家要求必須積極調整我國農業結構,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而其中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發展與創新也將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的農業發展與國家經濟發展。
1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發展的趨勢
1.1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整體提升并趨于向好
自我國全面啟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以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快速發展,無論是標準上、檢測能力上、認證規范性上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極大地確保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也為保障體系的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了穩步的提高,按照我國農業部對于農產品,包括蔬菜、肉禽類、水產品等所進行的農產品例行監測顯示,我國的農產品合格率一直穩居在較高水準,我國優質農產品市場占有率也在逐漸的提高,各類數據共同體現出近幾年來我國農產品包括蔬菜、肉禽類和水產品等質量安全都在穩步的改善,整體食品安全質量水準正在趨于
向好[1]。
1.2 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研究體系愈發健全
經過近20余年的建設,我國國內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的各個機構正在完善,已經形成了規范化的體系建設,從國家宏觀層面進行觀察,我國農業科學院、水產科學院、熱帶農業科學院為核心的領導力量,已經成立了專業的研究機構,以專業化的技術水準從事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工作;而以微觀角度,從地方層面進行觀察,我國各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機構也在逐漸的完善,甚至有些地市級地區農科院已經組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協同大專院校的力量,對我國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研究和檢測,利用配套設施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共同保障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體系的完善性和完整性。隨著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研究體系建設的逐漸完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學科的建設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21世紀初,我國農科院成立了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這一命題,要求相關院校進行學科建設,共同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學科進行研究,并且逐漸加強了綜合性實驗室和專業性實驗室的建設,以共性技術研究開發為主,根據不同類型的農產品設計出不同的實驗室職責,共同對我國農產品安全進行研究與分析[2-3]。
1.3 正處于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發展的關鍵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也在呈現出全新的變化,各個國際組織以及發達國家都紛紛開展食品安全戰略計劃,在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食品安全保障質量,促進了食品安全的可持續發展,維護與保障了生物性資源。我國也不斷地加強了食品安全的戰略調整,并出臺一系列安全規劃,共同體現出國家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的重視,所以,目前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的關鍵期[4]。
2 未來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發展方向
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研發的重點圍繞的都是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檢測所采取的理論方法、風險評估理論方法、農產品危害因子的作用等主題,同時也會設計一些質量安全溯源預警理論等研發課題。具體而言,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發展趨勢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技術集成化發展
隨著目前生物化學、現代質譜、材料科學等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同學科技術實現了交叉與融合,能夠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提供更為有力的技術支持,而這也將意味著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的集成化、快速化和簡約化。目前,集成技術主要包括快速溶劑提取技術、凝膠滲透色譜技術、固相萃取技術、基質固相分散萃取技術等[5]。
2.2 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技術將更加系統化
當前納米技術、計算分子生物學等技術快速發展,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的精準性,而且憑借著大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更能夠為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理論提供更為有力的技術支持。針對目前我國的國情以及不同的市場消費需求,我國可以利用各種類型的風險評估技術開發出全新的模型軟件,在應用上也能夠實現不同程度的拓展,比如,可以基于生物模型理論模擬藥物以及不同質劑,在口服、眼部、鼻腔、肺部給藥后觀察人體內藥帶動力的變化,進而可以得出藥性等相關數據。該技術如果應用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上,必將獲得革命性的意義[6]。
2.3 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控制技術將趨于定向化
利用危險縫隙連接控制點技術可以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過程進行管控,但是由于農產品中存在著生物活性特征以及時效性因素,會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需要面臨更為復雜的情況,進而導致管控的結果往往并不理想。在關鍵的技術應用上,目前可以結合污染物代謝、遷移等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物造成的二次污染問題。由于混合物所造成的污染性問題,將成為未來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中的重要研發方向之一,圍繞著農產品在生產、加工、運輸過程中所存在的各類危害因子,對其途徑和過程控制進行研究。目前,業內主要采取對農獸藥等農業投入品的降解研究、產地污染物影響及危害研究特定環節關鍵問題或典型危害因子開展定向化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產品質量過程中的安全保障力度,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的改革[7]。
3 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突破方向
3.1 檢測技術的突破
目前我國已經研發出500多種殘留證據檢測技術,由最初不到30種發展到百余種,并逐漸建立起以農藥和獸藥殘留為主的多項確證檢測技術及標準,在未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將會不斷地提高,也將會實現更加快速的檢測。但是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存在一定比例檢測誤差,并且一些我國已登記和有限量的農藥殘留卻無法對其進行檢測。對于農產品中所存在的環境污染物以及農產品中品質、營養相關的內援物檢測方法仍然存在著極大的不足。而且由于許多檢測設備并非是自主研發生產的,進而導致這些檢測設備成本過高,維護也十分困難;且對于農藥抗體的研究也較少,快檢產品的靈敏度和穩定性等都需要進一步加強[8]。
3.2 風險評估技術
我國目前已經初步確立了基準劑量評估技術,并且建立了農產品中化學污染物積累型膳食暴露評估方法??傮w而言,我國能夠針對農藥、獸藥殘留的危害因子開展連續動態的風險摸底排查以及專項評估,所形成的風險監測與評估技術報告也較為詳盡,但是我國目前還缺乏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的一些基礎性數據建設,包含被害因素、含量數據、獨立數據等,其會導致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在進一步提高上缺乏基礎數據的支持。在技術上,毒理學測試等較為先進的技術應用也普遍缺乏新的突破,而全新的生產方式在投入生產后所造成的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危害評估預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也存在著不足,這些都將成為未來的技術突破方向。
4 結語
綜上所述,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對于保障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將會直接關系到我國人們的餐桌安全,更會關系到我國的農業生產和國家經濟發展,所以我國必須不斷地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的創新質量,在要點領域內實現不斷的突破,才能夠為國家發展建設做出更大的努力與貢獻。
參考文獻
[1]劉賢金,王敏,盧海燕,等.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管控技術體系創新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9(1):13-18.
[2]朱志淵.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及突破分析[J].河南農業,2019(25):29.
[3]閆建茹,溫雅君,王芳.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管控技術體系創新探討[J].消費導刊,2019(16):201.
[4]戚亞梅.農產品質量安全國際科技合作發展探討: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19,38(2):26-29.
[5]戚亞梅,鄭床木,金芬.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發展及前景分析:基于中外對比的視角[J].農業科技管理,2019,38(3):1-4.
[6]喬永紅.新形勢下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建議[J].農村實用技術,2020(4):40.
[7]王曉翠.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新農民,2019(31):43-44.
[8]郭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現狀及其發展方向[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9(1):242.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