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在傳遞中國飲食文化中的應用
英語在傳遞中國飲食文化中的應用
呂千平,楊淋婷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基金項目:咸陽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S202010722004)。
摘 要:在信息化的浪潮中,用英語交流的范圍較廣,西餐館使西方人認識到中國的餐飲市場,在開拓中國市場的同時也關注著中國飲食文化,自此出現的文化融合讓英語在傳遞中國飲食文化中形成了重要的影響。本文從英語的國際化應用情況進行分析,研究了英語文化主導下西餐在中國飲食市場中的發展,并說明了英語在傳遞中國飲食文化中的應用。
關鍵詞:英語;傳遞;中國;飲食文化;應用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以八大菜系為主、其他地方菜系為輔的飲食文化結構。既有滿漢全席的盛宴,又有群龍宴的風采,五光十色的風味流派讓中國自古便獲得了“烹飪古國”的世界嘉譽。自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國內的經濟與國外市場之間聯系密切,不少外國友人對中國古老的東方傳統文化產生好奇,來到中國以后為中國飲食文化所吸引,這也意味著中國飲食文化要與英語翻譯相聯系。雖然漢語是使用者數量最多的語言,但應用范圍尚不及英語,為滿足外國友人探究中國飲食文化的需求,創設傳遞中國飲食文化的良好環境,將中國飲食文化與英語有所聯系是時代的發展趨勢,其可以使中國飲食文化在國際范圍內獲得良好的傳播。
1 英語的國際化傳播表現方式與中國的使用情況
1.1 國際傳播的表現方式
英語語言在國際上的傳播主要體現在使用范圍上,將英語作為母語的人口大概有3.8億,將英語作為第二常用語言的人口約為2.5億,但是世界上學習英語的人較多,全球約有10億人在學習英語,而每天都有15億人以上可以接觸到英語,以這個數據為參照,說明全球一半以上的人都會和英語“打交道”。所以英語在國際傳播中是具有一定的強勢地位的,自冷戰結束后,世界經濟格局有所調整,英語在政治、經濟及貿易中的應用非常普遍,已有60多個國家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世界范圍內有85%的組織將英語作為通用的語言,聯合國也是如此。在學術方面有研究者從文獻數據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發表的專業學術論文有90%是使用英語撰寫的,約有85%的書籍是由英語出版的,可見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在經濟貿易方面需要用英語作為通用語言對接,英語在政治交流方面也成為官方語言,各國領導人的翻譯會將本民族的語言翻譯成英語進行交流,所以各國的外交活動也多以英語交流為主[1]。
1.2 中國的使用情況
英語在國際范圍的傳播優勢在國內也體現明顯,過去的幾十年改革開放歷程中,國內陸續出現了大量的英語媒體,迄今為止我國的英語新聞媒體也有許多,而且我國是以漢語作為官方用語的國家,也有英語傳播的成果,可見我國文化在國際中的輸出量是非常大的,因為文化在國際間是流通的,外語在本國的發展情況恰好說明本國文化在國際間的傳播,國內關于英語文化的傳播側面說明了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教育部門也對英語教育予以重視,從本世紀以來,小學要開設英語教育課程,同時將英語列入高考與研究生考試的必考科目中,如果政府部門的領導干部要晉升,或者技術人員要晉職稱,都需要考核英語能力。英語在中國的使用情況越來越好,而英語對中國餐飲文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英語在國內的持續滲透,必然會與中國飲食文化相結合。
2 英語文化主導下西餐在中國飲食市場中的發展
2.1 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現狀
19世紀,國外的飲食文明傳入中國,而中國本土的飲食文化也受到國外文化的影響,國內陸續出現“西餐”,一些經營的規模被中國餐飲行業借鑒學習。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餐飲市場的發展非常迅速,各種新型的餐飲經營形態在市場中得到試煉,尤其是以西方快餐為引領的新餐飲格局,其中休閑餐飲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各種主題的餐飲產業正在快速發展,逐步形成規?;?、連鎖化的發展形式。雖然西餐進入到中國的餐飲行業中,但是中國飲食文化依然是國內餐飲市場的主體,中國人的體質適合本土餐飲習慣,即便受到西方餐飲文化的沖擊,但中國飲食文化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撼動的[2]。
2.2 中國餐飲市場的西餐
西餐屬于世界三大菜系之一,但在世界三大菜系中,東方菜系以中國烹飪居首,西方菜是以法國烹飪聞名,中東菜則以土耳其烹飪為主。西餐進入中國餐飲市場后,便餐和茶餐同時出現,多種餐飲形態受到現代消費者的追捧,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而西餐在中國餐飲市場中的發展也呈現出多層次的狀態,價格低的西餐和價格較高的西餐并不多,以中等消費為主,所以西餐的消費群體相對固定,使得西餐行業的經營者管理起來比較方便。其實西餐與中國餐飲文化早有聯系,在漢代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西方的一些食品如芹菜、菠菜等,元朝時,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帶來了一些西餐的制作方法。西餐在國內的發展帶動了餐飲行業中英語的使用,所以將英語應用于中國餐飲文化的傳遞中也是時代的發展趨勢,即便是在英語文化主導的西餐市場中,中國餐飲文化也可以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潛力。
3 英語在傳遞中國飲食文化中的應用
3.1 英語在傳遞中國餐飲文化中的發展
中國餐飲文化容納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并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文化內涵已經與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密切相連,所包含的信息是經過幾千年社會發展所沉淀的,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不同的地域中呈現出的文化特征都是有所差異的[3]。之所以中西方飲食文化之間的差異比較明顯,正是因為文化、地域的差異較大,如果單從“吃”的角度來分析中國餐飲文化,那么文化并不會因為這些條件的差異而變化,無論中西方飲食文化有怎樣的不同,二者中始終存在穩定的共性,即都屬于飲食文化,將英語應用于中國餐飲文化的傳遞中,需要聯系到西餐的內容。從本質上來看,英語屬于一種語言工具,而中國餐飲文化則是一種文化體系,語言工具要為文化體系的傳播而服務,所服務的對象是國外友人,所服務的范圍是世界各國。在中國餐飲文化的發展中,國內市場追求多樣化的發展形式,或是以營養平衡來體現中國餐飲文化的科學性,或是以重視健康、口感來體現中國餐飲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餐飲文化所指代的內容并不只是煎炸炒煮燉,更蘊含著沉淀千年的中國人的飲食習慣[4]。之所以將英語作為中國餐飲文化走向世界的語言工具,是利用了英語使用范圍較廣的特點,也是為了國際間的交流做準備,惟有讓世界各國了解中國餐飲文化以后,中國餐飲文化才會在國際間獲得更好的發展良機[5]。
3.2 現代英語詞匯中國餐飲文化的特征
中國漢語對世界各語言體系發展造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當下時代是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時代,即便是在現代英語詞匯體系中,也有許多名詞體現著中國文化的特征。從古老的絲綢之路,到現代科技文明的研究,中國文化的體現都是非常明顯的。牛津詞典中與漢語相關的詞匯已經達到1 190條之多,而且仍在不斷收錄,英語從中文中借用的詞條短語多達19類,其中詞匯最多的類別是飲食類。如中國的茶葉在16世紀被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和美洲,“cha”這個詞在16世紀末就已經進入到英語體系中,在“cha”被“tea”取代以后,英語詞匯中關于“tea”的詞組就越來越多。還有中國的瓷器,最初西方人將其稱之為“porcelain”,之后被稱之為“chini”,所以中國的英語譯為“China”,是從“瓷器”演變而來的。
在19世紀中期以后,大量的中國勞動力被輸出至西方國家,所以中國的吃文化進入到西方文化中,此時也正是國內出現西餐的階段。中國人愛吃豆腐,正宗的英語詞匯應是“beancurd”,但是受漢語的影響,人們多用“tofu”替代。如中國東北的特產“人參”,英語意為“Ginseng”,亞洲人參的正宗英語應是“Panax schinseng”,但因為漢語的讀音方式而用“Ginseng”代替。還有中國的廣東著名小吃“炒雜碎”,主要是用肉、洋蔥及土豆等材料炒熟,英語譯為“Chop-suey”,是從廣東話“tsap-sui”中發展而來的。中國是茶的故鄉,外國人用“tea”來表示“茶”,“green tea”表示“綠茶”,“black tea”表示紅茶,是因為紅茶沖泡出來的顏色是接近黑色的,所以用“black”而并非“red”,英國人用“dim sum”來表示茶點,英語中本身有指代蛋糕和點心的詞語,但為凸顯出中國餐飲文化的特征,英國人自創了這個詞來表示下午茶。從這些現代英語詞匯中可以看出,或是由漢語音譯,或是從漢語借譯,或是直接由本意直譯,但在傳遞中國餐飲文化時,為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相關研究人員還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翻譯方法,將中國餐飲文化用英語的形式準確地表達出來。
4 結語
在中國飲食文化向世界的傳遞過程中,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可以擴大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范圍,發揮著文化傳播媒介的作用。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引入英語語言的外來詞匯時,一些文化因素就被英語承托起來,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嘗試用現代英語詞匯進行表述,以便于讓更多的外國友人了解中國飲食文化,其可以提升中國在世界的綜合影響力,將中國的文化因素隨著世界民族文化的融合趨勢“漂洋過海”;可以擴大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影響力度,減少西方文化在國內對本土文化的侵蝕;同時也可借助英語為中國飲食文化的國際化發展增添助益,使中國飲食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朱曉麗.中國飲食文化的跨文化傳播:評《用英語介紹中國美食》[J].新聞愛好者,2021(5):113-114.
[2]劉靜.中西飲食文化差異下中餐菜肴的翻譯:評《食品專業英語》[J].食品工業,2021,42(3):405-406.
[3]閆君.飲食文化下的英語語言通識教育教學分析[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0,41(24):256.
[4]劉詩妍.文化旅游背景下特色旅游食品發展路徑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4):225-226.
[5]王衛濤,楊瀅.陜西旅游食品文化創意與開發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7):225-226.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