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國”背景下大學生食品安全通識教育研究
王家姝
(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長春 130117)
摘 要:近年來,高校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已經成為人們十分關切的問題。大學生食品安全通識教育是促進“健康中國”理念實施,推動食品安全進程的關鍵影響因素?;诖?,本文對“健康中國”背景下大學生食品安全通識教育進行研究,期望高校將食品安全通識教育納入學生管理工作系統中,培養學生食品安全意識、風險意識與預警意識。(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長春 130117)
關鍵詞:健康中國;大學生;食品安全;通識教育
1 食品安全概述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1]。食品是影響人們健康的首要因素,因此食品安全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這種關注越發迫切。食品安全包含了數量、質量和可持續3個層面。①在數量上滿足人們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數量。②確保食品質量。③促進食品安全可持續發展。此外,食品的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等環節都要嚴格遵守食品安全法以及相關的質量體系要求,預防各種食品安全隱患的發生,繼而保證飲食安全。對于高校來說,食品安全事關全體師生的生命健康,與校園的穩定、和諧、長久發展密切關聯。所以,開展大學生食品安全教育具有必要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大學生食品安全的認知現狀
2.1 食品安全認知普遍欠缺
王曉鶯等[2]對蘇州市3所高校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進行了系統調查,實證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在食品安全上的測評分數達到優秀層次的比例不足34%,對食品安全法、食品標識、食品標準等了解不多,在食品營養和食品安全上的認知比較低。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對食品安全法的內容知之甚少;②對食品安全還停留在自媒體的宣傳上,自身對食品安全沒有一個科學的認知;③自我管理能力薄弱。
2.2 校園飲食消費存在隱患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行各業積極轉型,餐飲行業也不例外,“美團”“餓了么”等平臺開始出現,導致一些學生開始向“外賣族”“夜宵族”等轉變。宅在宿舍的大學生終日以外賣為主,這種生活方式給自身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這和食品衛生情況較差也有著很大的關聯。大學生們在小賣部以及地攤上購買一些食品時,大多數人只簡單看看標簽上的生產日期以及產品的保質期,很少對食品的外觀以及營養成分等進行關注??傊?,當前大學生的食品消費行為有著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過度依賴外賣、偏重口味、營養搭配不平衡、衛生問題嚴重等。以上種種問題的發生,與大學生們對食品安全、食品營養等的理解不到位很有關系[3]。
3 大學生食品安全通識教育路徑探索
通識教育在19世紀起源于歐美,在20世紀得到了美國教育界的認同,并很快發展起來。其核心是將各科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運用廣闊的邏輯思維和視角來分析問題,并開展收集資料、解決問題等系列活動,促使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員相互合作與交流,提倡教育的非專業性和非職業性。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一些高校開始實施通識課程教育,意在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培養知識和技能同步發展的綜合性人才,這是教育改革最為直接的表現。食品營養與安全綜合了多個學科,以食品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食品與健康、安全、衛生監督等多個領域的情況,發展方向是培養食品營養安全領域的人才。大學生們對食品相關基礎知識缺乏認識,其接受食品相關知識方面的教育的熱情高漲,又加之當前食品安全牽動著人們的神經,是社會熱點,而傳統的教育模式是填鴨式的,不重視實踐,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與通識教育的宗旨完全相反。因此,強化學生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科學素養,融入通識教育的方針和理念,不僅要讓食品安全教育的意義明確化,還要對食品營養與安全課程里的教學、實踐、考核等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和
創新。
3.1 開設食品安全公選課
食品作為一門學科,應當納入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中,為培養“多面手”人才作出重要的貢獻。公選課的對象是所有專業的大學生,這是向大學生普及食品安全和食品營養的最佳路徑。食品公選課可以促進大學生在食品安全領域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和食品營養知識,在促進他們樹立健康的飲食消費觀念的同時,也促進了其身心的健康發展,還能帶動整個社會向著積極、健康的食品消費觀念轉變。
課堂是大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場所,大學應利用這一重要渠道開始食品安全與營養等相關課程,如《食品營養》《食品衛生》等。不僅要強化大學生對食品基礎知識方面的掌握度,還要推動臨床營養教育的發展。比如開展糖尿病治療與預防的食品營養知識。大學要利用《食品安全》等課程對非食品專業的學生進行食品安全有關知識的培訓,使其正確飲食,杜絕垃圾食品,這需要掌握食品添加劑、食品安全法、食品污染物、膳食指南等有關知識[4]。
3.2 以生活化為切入點調動食品安全學習熱情
食品安全是當前社會熱點,學生也比較感興趣。因此,以食品安全為切入點,從時效性、科學性、嚴謹性以及普適性等角度開展食品安全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跳過一些極其專業的知識,比如食品保鮮的機理、群體感應等專業性特別強的內容,以生活化的問題作為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常見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轉基因食品”等標識,對食品標簽中的一些常見的內容進行講解,提高學生對食品品質的深層次理解。再通過論壇、微博等形式對網絡上的食品謠言進行及時辟謠,并開展一些趣味實驗,如天然的飲料和人工合成色素飲料的制作等,讓學生們帶著興趣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學到知識,自覺抵制食品安全謠言,能夠辨別真假。與此同時,考慮到學生遭遇食品問題時常不知如何應對這一事實,教學內容中加入了《食品安全法》的講解,并就具體的案列進行分析,強化其自我保護意識,使學生學會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5]。
3.3 校園媒介宣傳
當前,我國大學生獲取食品相關知識的主要途徑為網絡、報刊以及電視。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成為廣大學生學習、分享食品安全專業方面知識的便捷方式。學??梢砸晕⑿殴娞枮樾麄魇侄?,定期發布食品膳食、食品營養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文章,讓學生能夠及時地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此同時,學校要加大校園廣播、校園報紙和宣傳欄等多個渠道來開展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大學生們的食品安全知識,增加他們的食品風險抵御和防范的能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高校開展食品安全通識教育課程的開展離不開多措并舉的制度,從學科發展規律以及人文情懷的角度,正確地反映出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普及食品安全相關知識,讓大學生養成一個健康、科學的飲食習慣和消費理念。
參考文獻
[1]馬英娟.走出多部門監管的困境:論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間的協調合作[J].清華法學,2015,9(3):35-55.
[2]王曉鶯,趙學芳,李為娟,等.蘇州市三所高校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的調查[J].環境與職業醫學,2014,31(12):967-969.
[3]劉京碩.中醫藥院校大學生膳食健康管理與健康教育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10):243.
[4]林永慶.高校食品安全監管實施策略: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1(5):19-22.
[5]蘇海燕.對食品安全的幾點思考[J].河南農業,2010(20):61-62.
作者簡介:王家姝(1989—),女,吉林長春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