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

2021-08-17 22:24:18 來源: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副溶血弧菌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
  
  賈 晨1,王 丹2、王 琪3、劉 磊1,曲連海1,周 琦1
  
 ?。?.北京美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1100;2.龍大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山東萊西 266600;
  
  3.鄭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河南鄭州 450000)
  
  摘 要∶ 木文介紹了副溶血弧菌的傳統檢測方法、免疫學檢測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等幾種快速的檢測方法,通過對多種檢測方法的優缺點進行分析,為食品行業中副溶血弧菌的檢測方法選擇方面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副溶血弧菌;培養法;免疫學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
  
  副溶血弧菌(岡切V。parahaemolyticus, EP)是一種革蘭氏 陰性嗜鹽性弧菌叫 常在河口、海底沉積物等海洋環境中, 以及魚貝類等海產品中檢出較多[2]»副溶血弧菌不僅嚴重危 害海水養殖業,還能引發人類胃腸炎、食物中毒等,是一種 條件致病菌口。近年來,由于誤食受副溶血弧菌污染或加工 不當的海產品而導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層出不窮,在我國部分 沿海地區,細菌性食物中毒位居首位折叫通過對副溶血弧 菌的快速檢測,可以有效防止相關疾病的傳播和發生。近年 來,對副溶血弧菌檢測方法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本文 主要通過對多種檢測方法的優缺點進行分析,為檢測方法的 選擇提供理論基礎。
  
  1培養法
  
  目前,傳統的培養方法是國家標準對于副溶血弧菌的檢 測回,根據檢測需求,分為定性檢測和定量檢測。取樣品 25 g置于3%氯化鈉堿性蛋白蹤水(APW)中,分別進行定 性的增菌和定量的梯度稀釋后,接種到TCBS或弧菌顯色培 養基中。挑取可疑菌落,進行生理生化鑒定,如氧化酶試驗、 革蘭氏染色鏡檢、三糖鐵試驗、嗜鹽性試驗、生化鑒定、血 清學試驗、神奈川試驗等,整體操作時間過長,涉及到的試 驗方法以及試劑過多,易造成檢測結果出錯。
  
  1.1顯色培養基
  
  顯色培養基是近些年逐步應用在檢測行業的傳統培養基 代替品,它是一類由目標微生物的代謝產物中的酶,與特 異性的酶顯色底物進行反應,顯色酶底物與微生物代謝酶 相結合,顯色基團游離進而顯色的原理,檢測目標微生物 的新型培養基。與傳統的培養基相比,顯色培養基具有較 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OLIVIA等使用弧菌的顯色培養基 和傳統培養基對于河口不同季節的水樣進行測定,通過對 菌株的測序,驗證了傳統培養基對創傷弧菌的假陽性率有 2%,霍亂弧菌的假陽性率為19%,而副溶血弧菌的假陽性 率達到59%?;【娘@色可以顯著降低假陽性率2?5倍。 EDDABRA等回對96個糞便和拭子樣本進行測試,通過顯 色培養基和TCBS(硫代硫酸鹽檸檬酸鹽膽鹽蔗糖瓊脂培養 基)對比發現,霍亂弧菌在顯色培養基的檢出率為34%,在 TCBS中的檢出率為31%。對霍亂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特異 性進行檢測,顯色培養基的特異性達到100%,而TCBS的 特異性只有93.33%。顯色培養基的特異性明顯高于TCBSo 1.2微生物測試片
  
  微生物測試片是預制型的培養基,釆用快速擴散技術、 新一代微生物顯色等創新技術,可實現菌落的快速增殖和判 讀,提高實驗室的檢測效率。許如蘇等?以副溶血弧菌、 霍亂弧菌、溶藻弧菌等49株標準菌對測試片的敏感性、特 異性和可重復性進行檢測。結果表明,副溶血弧菌在測試片 上表現為紫色菌落,其他非目標微生物顯示藍色或者不生 長;重復性試驗結果相對偏差偏低,檢測結果良好。但是由 于需要考慮實際樣本中的副溶血弧菌的檢測以及樣品的適 應性等多種因素干擾,有較高的難度。
  
  2免疫學檢測方法
  
  免疫學檢測方法主要有酶聯免疫法吸附法、血清型法、 免疫熒光技術、免疫擴散技術、免疫膠體金技術和免疫印跡 技術等[10]o它們主要的原理是應用抗原和抗體的特異性進 行檢測。但是免疫學檢測方法對于抗體的特異性要求較高, 同時最低檢出限偏高,導致漏檢的可能性。
  
  2.1免疫膠體金技術
  
  免疫膠體金技術是釆用抗原抗體相結合的原理,以膠體 金作為標志物的一種免疫標記技術。朱慧等凹制備了兔抗 副溶血弧菌多克隆抗體,并對其效價進行測定,提取副溶 血弧菌的外膜蛋白、鞭毛蛋白、胞外產物和全菌破碎蛋白, 確定4種標記蛋白的濃度,以及抗原蛋白的特異性檢測。檢 測結果表明膠體金試紙條準確鑒定出副溶血弧菌,排除其他 非目標菌的交叉反應干擾,對人工感染的結果可以進行準確 判斷。
  
  2.2酶聯免疫吸附法
  
  酶聯免疫吸附法簡稱ELISA,是酶聯免疫中應用較廣的 免疫測定技術。其原理是抗原或抗體固定在載體表面,在載 體表面發生抗原抗體反應,酶與底物發生顯色反應,洗滌后, 可通過吸光值進行檢測。ELISA方法可以進行定性或者定 量的分析。李國等凹從瀕死的文蛤中分離鑒定出一株副溶 血弧菌,并用該菌苗制備兔抗血清,以HRP-羊抗兔IgG為 酶標二抗,對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的樣本進行ELISA檢測。 結果顯示,釆用間接ELISA技術檢測副溶血弧菌,人工污 染的文蛤樣本副溶血弧菌的檢出率為80%,健康文蛤樣本 的副溶血弧菌檢出率為15%。結果表明ELISA檢測法可以 用于發病文蛤的檢測,但還是有假陰性存在。
  
  3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
  
  3.1 PCR方法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PCR的方法已經被逐漸的 寫入標準中。PCR 方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又稱聚合酶鏈式反應,是一種通過溫度控制可實現體外擴增 特異DNA片段的技術。PCR檢測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 等優勢。KIM等1131基于toxR基因的PCR方法檢測副溶血 弧菌,釆用28個目標和非目標菌株建立了 PCR檢測方法, 通過494株菌株檢測目標菌株的特異性。結果75.5%的副 溶血弧菌較強的特異性,非目標菌株沒有得到擴增。PCR 檢測方法雖然靈敏度較高,但是過于依賴目標基因的分離和 富集,且易受到程序設置的干擾。
  
  3.2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
  
  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具有靈敏度高、重復性好、準 確性高等優點。王建昌等凹根據已知的副溶血弧菌基因組 序列,篩選特異性靶基因,設計特異性引物探針,優化反 應體系,并在體系內加入內參(必C),通過標記不同熒光 基團的Ihgman探針來監測IAC,進而實時監控整個PCR反 應。建立gyrB-IAC相關標準曲線,Ct值與拷貝數有良好的 線性關系;人工污染的初始菌量為7cfb/25g,樣品增菌6 h 后,副溶血弧菌即可檢出。胡興娟等凹針對副溶血性弧菌 侃基因,沙門菌。沖c基因和單增李斯特菌基因設計引 物和&gMan探針,建立3種致病菌的多重熒光定量PCR 檢測體系,并對海產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沙門菌和單增李 斯特菌的進行檢測。結果3種目標致病菌均可得到特異性擴 增,而其他非目標細菌均未見特異性擴增曲線。該體系對副 溶血性弧菌、沙門氏菌和單增李斯特菌的最低檢測限均小于 100 cfu/mLo并對150粉實際樣本進行檢測,與國家標準法 檢出率一致。
  
  3.3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
  
  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是一種新型的核酸擴增方法,其特 點是在鏈置換特異的DNA聚合酶(Bst DNA polymerase)的 作用下,設計4種特異引物,進行60 - 65 °C恒溫擴增, 15?60 min即可實現核酸擴增,具有操作簡單、特異性強 等特點。反應過程中加入染料等,在DNA合成時,從脫氧 核糖核酸三磷酸底物(dNTPs)中析出產生大量焦磷酸鎂沉 淀,呈現白色。因此,只需肉眼觀察產物中的濁度即可,操 作過程簡單,結果易判讀。胡元慶等兩用基因作為副溶 血弧菌的靶向基因,設計了 4條引物,優化LAMP檢測方 法中的反應體系和反應條件。體系用BstDNA聚合酶催化, 恒溫反應60 min,產物分別用2%瓊脂糖凝膠電泳和SYBR Green I染色鑒定,對各項反應參數進行優化;將菌液的10 倍稀釋液進行LAMP和PCR反應,并對32株食源性病原 菌進行LAMP擴增,驗證其特異性;結果顯示,確定25gL 體系中 Mg2+ 濃度為 3.6 mmol/L, dNTPs 濃度為 0.96 mmol/L, 聚合酶用量為4.8 U,內外引物濃度比為8 : 1,最佳反應 溫度為63 P,時間為60 min; LAMP的最低檢測限明顯低 于PCR檢出限;對32個菌株進行特異性檢測,陽性率為 100%,說明LAMP具有較高的特異性。
  
  3.4重組酶聚合酶等溫擴增技術
  
  重組酶聚合酶等溫擴增技術(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是可以替代傳統PCR的核酸檢測技 術,是新一代的等溫擴增核酸檢測技術。RPA技術基于重 組酶聚合酶,且最佳反應溫度在20 - 37 °C, 20 mm內完 成擴增反應。劉小青等"釆用RPA技術,建立了以,•滅 為靶基因的RPA-exo副溶血弧菌的引物探針,對引物探針 進行組合篩選,建立RPA-exo熒光探針快速檢測方法, 15 min可完成檢測,具有高特異性,無交叉反應,靈敏度較高 人工污染樣品加入終濃度為1.36x103 CFU/mL時,無需增菌 即可被檢出;實際樣品檢測檢測結果與GB 4789.7-2013結 果一致。
  
  4結語
  
  副溶血弧菌的檢測方法各有優缺點。傳統國家標準檢測 方法要經過培養基的基礎培養,挑取可疑菌落分離、增菌、 鏡檢和生化鑒定等煩瑣步驟;顯色培養基和微生物測試片使 用方便,但需要具有特異性較高的酶底物。免疫學檢測方法 對于抗體的特異性要求較高,同時最低檢出限偏高,導致漏 檢的可能性。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具有靈敏度高、重復性好、 反應髙效、準確性高等優勢,但是過于依賴目標基因的分離 和富集,且容易受到程序設置的干擾。
  
  食品中副溶血弧菌檢測方法有傳統檢測方法、實時熒光 定量PCR、LAMP、RPA和MPCR-DHPLC法等,并可以 多種結合進行目標菌株鑒定。多種檢測方法相結合,融合 多種優勢,如LAMP技術與生物傳感器技術相結合,酶聯 免疫磁珠技術與PCR技術相結合,MALDI-TOF MS與16S rRNA鑒定相結合?;蛐酒夹g融合了 PCR、納米芯片和 探針雜交。
  
  上述針對副溶血弧菌的相關檢測方法,無論是從科學調 査角度還是食品安全角度來說,對副溶血弧菌的有效檢測都 存在著重要的研究意義。這些方法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 題,應當綜合考慮各檢測方法優劣勢,在多項技術的基礎上 建立可以滿足多方面需求的快速、高效、經濟的檢測方法, 才能實現副溶血弧菌的有效檢測,保障食品安全。
  
  參考文獻
  
  [1]金培婕,吳蒂禧,王淑娜,等.浙江沿海地區海產品及 環境中副溶血弧菌的分離與主要毒力基因分析[J].微生物學通 報,2009,36(7):962-967.
  
  [2]WANG L,SHI L,SU J,et al.Detec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food samples using in situ loop - 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method[J].Gene,2013,515(2):421-425.
  
  [3]MCPHERSON V L,WATTS J A.SIMPSON L M,et al.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the lipopolysaccharide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on mice and rats[J] .Microbios, 1991,67:272-273.
  
  [4]劉秋爽.副溶血弧菌引起食物中毒調查[J].醫療裝 備,2018,31(1):71-72.
  
  [5]龐璐,張哲,徐進,等.2006-2010年我國食源性疾病暴 發簡介[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1123(6):560-563.
  
  [6]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 微生物學檢驗副溶血性弧菌檢驗:GB/T4789.7—2013[S],北京: 中國標準化出版社,2013.
  
  [7]OLIVIA D N,GRIEG F S .Differential specificity of selective culture media for enumeration of pathogenic vibrio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multi-plating methods[ J]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15(111):24-30.
  
  [8]EDDABRA R, PIEMONT Y.SCHEFTEL J M.Evaluation of a new chromogenic medium, chromID ™ Vbrio, for the isolation and presumptive identification of Vibrio cholerae and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from human clinical specimens[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11,30(6):733-737.
  
  [9]許如蘇,林彩華,黃桂榮,等.副溶血性弧菌快速測試 片檢測性能研究[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8(18):2621-2623.
  
  [10]殷蓄琦,黃秋芳,三種不同免疫檢測法對乙肝血 清學標志物檢測的結果對比分析[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 床,2017^4(6):682-685.
  
  [11]朱慧,李嘉文,繩秀珍,等.副溶血弧菌膠體金快 速檢測試紙的研制及應用[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版).2021,51(3):24-33.
  
  [12]李國,閆茂倉,常維山,等.文蛤副溶血弧菌間接 ELISA檢測技術的研究[J],海洋通報2008(5):85-90.
  
  [13]KIM Y B,OKUDA J,MATSUMOTO C,et al.Identifica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strains at the species level by PCR targeted to the toxR gene[J].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 gy,1999,37(4):1173-1177.
  
  [14]王建昌,王金鳳,李靜,等.基于內參的副溶血性弧菌 實時熒光定量PCR快速檢測方法的建立[J],中國食品衛生雜 志,201527(4):408413.
  
  [15]胡興娟,沈颼,余輝,等.多重熒光定量PCR法檢測 海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門氏菌和單增李斯特菌[J].中國食 品衛生雜志,2016,28(4):440-444.
  
  [16]胡元慶,黃玉萍,李鳳霞,等.水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LAMP檢測方法的優化[J],現代食品科技,2017,33(6):313-320.
  
  [17]劉小青,嚴瓊英,陳國培,等.RPA等溫擴增技術檢測 副溶血性弧菌[J].食品工業科技,2020,41®:112-118.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