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形勢下網絡餐飲食品安全監管
談新形勢下網絡餐飲食品安全監管
作為一種新興的食品銷售模式,網絡餐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但隨之而來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也不容小覷。本文擬從網絡餐飲存在的問題、監管的現狀以及如何有效完善監管等方面進行分析,旨在提高網絡餐飲食品安全監管效能,保障食品安全。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傳統的餐飲模式逐步被打破,越來越多的餐飲經營單位開始利用互聯網進行交易,快節奏的生活也不斷推動著網絡餐飲的發展。但是,作為一種新興的食品銷售市場,利益的驅動造成網絡餐飲市場魚龍混雜,網絡餐飲銷售問題層出不窮,也給食品安全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
存在的問題
駐餐飲經營單位不規范 由于第三方平臺對網絡餐飲單位的資質把關不嚴,再加上餐飲單位自身食品安全意識較差,導致很多入駐平臺的餐飲單位存在無營業執照、無食品經營許可證;廚師無健康證;后廚及周圍衛生環境差、垃圾成堆、蒼蠅亂飛、臭氣熏天;操作間與生活區無明顯區分甚至混為一體;食品原料來源不明、農獸殘超標;食材處理不干凈;食品包裝盒再加工再處理、非法添加等問題,大部分經營單位加工環境不透明、不公開,更有甚著為了節省成本,根本不具備實體經營門店,這些都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隱患[1]。
配送環節存在隱患 配送是外賣餐飲的重點環節,也是風險隱患較大的環節。配送員食品安全知識的缺乏及衛生健康問題、配送裝置不規范、放置餐盒的保溫箱的衛生情況、配送路途中灰塵、細菌的污染、配送消毒、保溫、分類放置等措施沒有很好落實等都會給配送食品帶來較大的安全隱患[2]。
第三方平臺把關不嚴 由于網絡餐飲具有虛擬性、跨地域性強等特點,導致網絡餐飲存在監管盲區,使得第三方平臺鉆空子,降低入駐門檻,對入駐餐飲單位資質審查不嚴,存在沒有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沒有實體店的問題,甚至有弄虛作假、夸大宣傳的現象。更有甚者,有的大型第三方平臺利用信息化技術,對網址進行自動屏蔽或虛擬化,從而規避相關部門的監管。
消費者意識差 大部分的網絡餐飲消費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識,一味的追求便利、快捷,在網上點餐時只關注圖片、評論,而不查店家的資質。同時,有的消費者缺乏維權意識,利益受損也不知道維護,這也給餐飲單位提供了可乘之機。
責任劃分不清 網絡餐飲相較傳統的線下餐飲多了一個配送過程,配送環節有可能發生食品安全問題。一旦出現問題,由市場監管部門處理進行責任劃分時,就會出現不必要的爭端,會存在經營單位、外賣員及物流公司互相推脫責任的問題。
監管的現狀
法律不完善 在當前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用法治思維履行監管職能,才能保證食品安全問題得到法律的支撐。但是,目前除了《電子商務法》《食品安全法》《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僅有的幾部相關的法律、法規之外,缺乏更系統的法律和標準,現有的法律和標準已經不足以解決層出不窮的網絡餐飲問題,導致網絡餐飲食品安全監管問題得不到有效落實。
監管低效 網絡餐飲,顧名思義,依靠互聯網進行交易,海量的網絡交易數據、網絡信息的瞬息萬變、訂餐經營主體的跨地區性等,都給網絡餐飲的食品安全監管帶來很大的難度。
線下食品安全監管主要依靠專項檢查、拉網式排查、飛行檢查等手段,這些傳統的監管手段僅僅只能滿足線下交易的要求,不能徹底解決新型的網絡交易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再加上監管人員的專業水平不足,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追蹤、網絡巡查、取證的能力較弱,這些都給監管帶來很大的挑戰。
社會監督薄弱 網絡餐飲的食品安全監管不僅受法律的約束,社會輿論的監督也能極大的減少網絡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但是由于消費者法律意識不強,維權意識不夠,再加上出于對費用的考慮,使得大部分消費者不會通過投訴等手段對存在食品安全問題的網絡經營商家進行舉報,這就使社會輿論監督這方面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應對的措施
第三方平臺嚴格把關,餐飲經營單位嚴格落實主體責任 第三方平臺審查入駐餐飲單位經營資質時應嚴格把關,同時,網絡餐飲經營單位應從衛生環境、證照齊全、工作人員持健康證上崗、食材新鮮可溯源、食盒包裝放心環保等方面嚴格要求,切實落實好主體責任,按照線下餐飲經營戶的標準嚴格要求,做到線上線下一個標準。
完善法規標準 現行有效的關于網絡餐飲食品安全的法規和標準,還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不足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食品安全風險,因此,亟待更有效的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以最大化發揮法律的監管效能。法規、標準的制定應包括網絡餐飲的生產、加工、銷售、配送等各個環節。
網絡餐飲的最終環節是外賣配送,也是風險最難以控制的環節,因此關于配送環節的標準、規范是不可或缺的。這類標準、規范應涵蓋配送員的健康狀況、配送時間、配送時包裝箱的溫濕度、包裝材料及飯盒的材質、包裝盒如何清洗、更換以及配送員對食物的接觸程度等方面。
加大各級人員培訓力度,加大社會監督力量 通過各類媒體、APP,定期對商家、平臺、配送人員進行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同時,加強外賣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和開放,拓展公眾、新聞媒體等多元力量參與外賣食品安全監督渠道,實現優勢互補、多元參與,提高監督效果。利用智能化手段引入社會和消費者監督機制。實時在線監督餐飲單位后廚衛生狀況和配送行為情況,實施配送人員健康信息和配送工具消毒記錄網上查驗措施,確保社會和消費者的知情權、監督權。
充分發揮食品行業協會的監管作用 除了政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網絡餐飲的監管之外,食品行業協會對網絡餐飲食品安全的監管應起到很重要的補充作用。因此,應該充分發揮其促進行業自律的功能,引導食品經營者遵守法律法規,承擔起食品安全的社會責任。
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從完善外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依托互聯網創新監管手段、加大執法監管力度、提升監管人員專業素質、健全信用監管體系、實施信用監管、建立追溯管理[3]等方面入手,提升監管效率,為網絡餐飲食品安全監管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淑霞,薛芳,姜潁.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研究與探索[J].食品與藥品,2020,(04):301-303.
[2]楊超,辛明霞,楊艷,劉曉紅,李涵.淺析互聯網訂餐食品安全問題安全與對策[J].食品安全導刊,2021,(09):35,37.
[3]雷艷.網絡餐飲食品安全監管問題分析[J].大眾標準化,2021,(04):143-145.
王珊
鄧州市檢驗檢測中心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