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縣鑄就食安監管“成武模式”
成武縣鑄就食安監管“成武模式”
王志軍 本刊記者 朱有剛
去年以來,來自山東省內外五十余家參觀學習團先后到成武縣學習食品安全監管“成武模式”,山東省市場監管系統掀起了學習“成武模式”的熱潮。
在省級食品安全先進縣創建工作中,成武縣市場監管局積極創新探索出食安監管“成武模式”。去年,省、市“食安山東”推進會相繼在成武召開,成武縣市場監管局榮獲全國食品安全先進集體稱號,走在了全省、全市的前列。
實行“6S”精細管理,提升食安監管水平。在食品生產、流通、餐飲單位全面推行“6S”精細化管理。依托縣技工學?;I建了成武縣餐飲實景培訓中心,打造了永順路小餐飲6S管理示范街,塑造出教科書式的模板。全縣1952家餐飲業態全都按示范街樣板進行了規范。同時,全縣14個基層所和城區4個中隊全都組建了餐飲群,明確一名監管人員,專職查看餐飲業態每晚發送的、從餐廳到后廚不少于40秒的按照“6S”管理標準管理的實景視頻,及時督促餐飲業整改不符合6S規范的問題。
“尋找笑臉就餐”,食品安全監督智慧化。制作“尋找笑臉就餐”小程序,并生成二維碼,印制在“尋找笑臉就餐”公示牌上,全縣統一制作標牌1952塊,實現了一鎮一個總碼,一店一個分碼。城區每條街一個總碼,每個店一個分碼。消費者通過掃描餐飲店門外“尋找笑臉就餐”公示牌上的二維碼,就可以查看餐飲店量化分級(以大笑、微笑、平臉卡通形象分別表示優秀、良好和一般三個等級)情況就餐。發現“問題”食品還可以通過掃碼信息進行投訴舉報,實現了從部門監管向社會監督的轉變。
建立“紅黑榜”機制,營造社會輿論監督氛圍。在全縣食品業態中,對食品業戶分類分檔,以“圖片+文字”的形式,利用“成武市場監督”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不定期向社會發布。建立起“紅黑榜”公示機制,成立了工作專班,明確了專人負責,對紅黑榜業態責任到所、到股,一月一評比,一季度一總結,并實行動態管理,形成“曝光—整改—達標—公示”的信息閉環。目前,已發布紅黑榜256期,曝光不規范業態69個,網民點擊量達32萬余次,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目前,所曝光的業態全都進行了整改,并進入了紅榜行列。
推行“四碼一標”,建立電子追溯體系。研發制作了“食安云”監管平臺,建立了食品安全數據庫,打造出市場監管、食品批發商、食品經營戶、消費者四位一體的食品安全管理平臺。在全縣食品流通環節,全面推行“四碼一標”(即:食品批發企業二維碼、票據二維碼、送貨車輛二維碼、食品身份信息二維碼和色標管理),目前全縣所有食品經營戶全部實行“四碼一標”,實現了食品安全電子化追溯。
建立智慧監管平臺,健全網格監管體系。推行了互聯網+食品安全”智慧監管,全縣478個行政村(社區)聘任了網格員,并通過手機APP上報食品安全情況,實行“六步”閉環式監管,構建了食品安全社會化的綜合管理模式,實現了全鏈條、無縫隙監管。
打造食安品牌館,助力食品產業發展。投資320余萬元,建設了面積860多平方米的食安成武品牌館。目前,入駐企業68家,入駐品牌128個,“食安山東”品牌企業5家,品牌館培訓網絡直播達人2萬多人次,通過網絡達人直播帶貨達3000多萬元,把成武名特優產品推向了全國。
成武縣市場監管局局長董良民告訴記者:“我們將進一步豐富“成武模式”的內涵,著力加強農村聚餐和農村大集的監管,消除監管盲區,讓舌尖上的安全走進千家萬戶。”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