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藥品檢驗中常見差錯及其防控
食品藥品檢驗中常見差錯及其防控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及安全越來越受到廣大民眾的重視,食品與藥品是否安全成為人民比較關注的問題。在我國,為了保證人們的用藥及飲食安全,相關部門出臺了相關的政策,規范與監管食品藥品的銷售市場,加大制假售假的整頓力度。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民眾對相關食品藥品安全知識了解不夠,導致較為嚴重的食品藥品安全事故出現,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因此,要做好食品藥品檢查力度,在食品藥品送到民眾手中時做好一切監督與防患措施,杜絕食品藥品安全事故的發生。然而,在食品藥品的檢驗過程中,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難免產生差錯,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針對此種情況,本文對其食品藥品的檢驗流程進行分析,尋找差錯產生的原因,并進行積極有效的防控,以保證食品藥品的安全。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境外輸出成為重要的防控點之一[1],小龍蝦、車厘子等帶有病毒的食物威脅著人們的生存與安全,各種新研制的疫苗所附有的安全問題也時時刻刻牽動著人們的心弦,食品與藥品檢驗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食品與藥品檢驗工作,可以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切斷傳染源,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而在其監測過程中,需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檢驗措施,充分利用相關設備保證檢驗結果的正確性,一旦出現差錯,將會影響人們的使用安全,增加其隱患的發生[2]。因此,如何有效避免差錯的發生,成為檢驗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相關分析與調研,總結差錯出現的原因,如資質差錯、樣品差錯、采集工具的差錯、采集報告的差錯、儀器差錯、技術差錯、檢驗人員差錯、審核審批及送達差錯等,尋找根源及時進行整頓與防控,保證其安全性。
食品藥品中常見的差錯
抽樣檢測前常見的差錯
資質差錯
相關的抽檢人員沒有相應的執業證件,例如:執法證、工作證等,進而導致抽檢過程不規范、抽檢結果不合格;或者臨時聘請非專業人員,進行簡單培訓后就上崗工作,不具備相關的抽檢經驗,伴有較大的不規范性、隨意性、不嚴謹性,導致抽檢過程中雜亂無章,手忙腳亂,抓不住重點、解不開難點、瞅不準疑點。
樣品差錯
所選擇的樣品代表較少,覆蓋面窄,不具有代表性,存在投機倒把的情況,不按照規定要求與標準進行采集,往往為了完成任務隨意選取樣本,比如食品采集沒有對各類型超市和集貿市場進行采集,僅僅選擇某一區域,進而檢測結果片面或出現差錯,影響其結果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采集工具的差錯
在樣品采集的過程中,沒有嚴格遵循要求,無菌刀、手套等采集工具使用不規范,在采集的過程中就受到了污染;或者采集完成后標簽、采集瓶使用錯誤,不同藥品或食物放入了同一個采集瓶,導致相互之間發生化學反應,影響原始結果,例如:采熟肉用的無菌刀具、手套、口罩、帽子和無菌袋等;對溫度有嚴格要求的樣本沒有給予相適應的溫度環境,破壞其原始樣本。
抽樣檢測中常見的差錯
相關儀器老化或使用錯誤
每個樣品有其相匹配的檢測設備與儀器,檢測設備及儀器老化、檢測人員不按照正確檢測步驟檢測、檢測設備及儀器未進行定期消毒的情況,導致檢測過程出現錯誤,影響檢測結果。
技術方法差錯
相關檢測人員無檢測經驗,對臨時出現的意外情況無從下手,導致檢測過程出現變異;對新引進的檢測設備及儀器,沒有進行專業的培訓,僅僅依靠說明書就展開操作,產生理解誤區;在需要進行計算的樣本檢測時,可能出現計算錯誤,縮小或放大檢測結果。
檢驗人員責任心差
無證上崗;相關檢驗試劑過期或失效,造成實驗失敗,浪費所收集的樣本;對于缺少相關檢驗試劑的情況,未經允許,隨意更改與之類似的試劑;對于檢驗過程產生的廢渣、廢液沒有進行無功化處理。
對于食品藥品差錯的防控措施
抽樣檢驗前防控措施
培訓專業的檢驗人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檢查相關的檢驗證件,確保檢驗資質;再次,相關檢驗人員正式上崗前要有一定的實習期,確保有足夠的檢驗經驗,靈活應對突發事件。
對于樣品采集要嚴格把關,成立相關的小組人員對樣品進行抽樣檢查,及時排除不合格的檢驗樣品,并對相關失職人員進行嚴厲處理,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營造嚴格的檢驗環境。
定期對檢驗人員進行培訓,更新其技術操作與專業知識,嚴格把控相關工具的使用,規范采集報告的填寫,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必要時可采取考核制度,對于懈怠的檢驗人員及時進行處理,保證檢驗結果的安全性、準確性。
抽樣檢測中防控措施
對于檢測設備和儀器定期進行保養與維護,及時發現潛在的隱患,可利用相關檢測人員進行排班檢查,保證每一臺檢測設備及儀器的可操作性、準確度與精密度,對于相關電路、保險絲等也要進行嚴格檢查,不放過每一微小的細節;再次要保證設備的干凈性,定期進行消毒殺菌,確保檢驗環境的干凈整潔,減少細菌的污染。
培養檢驗人員的責任感,做到人盡其責,某一檢驗流程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找到相關負責人進行懲罰,用規則與獎懲約束檢驗人員的行為,確保檢驗流程的規范與統一。
對于技術不到位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與總結,提高其專業技術能力,對于經常出錯的檢驗人員給予警告處理,更加嚴重的錯誤對應更嚴重的處理,降低渾水摸魚的概率,保證檢驗團隊的質量與效率。
設立相關的質檢員,對檢驗過程中資料的記錄進行督促,也可采用后記錄者對前記錄者進行檢查與監督的措施,確保每一步驟的有序、規范與全面;同時該檢察人員也要對原始記錄和存檔報告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規范性進行不定期進行抽查,可采用突襲檢查的方式,準確發現其中潛在的問題,并立即現場更正。
抽樣檢測后防控措施
進行相關的量化管理。要求相關檢驗人員熟知相關的《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及《記錄表格》等,可進行考評,超過90分才可進行檢驗工作,上崗后也要進行定期考核,以保證其規范性。
檢驗報告單書寫不規范、有差錯的要退回,杜絕含糊不清、推卸責任的情況,增加責任追蹤制度,把責任落實到個人,同時也要內部公開相關流程,確保出現錯誤時及時找到錯誤原因及其相關人員。
規范與整合審核審批及送達流程,讓每個檢驗人員熟悉相關檢驗流程,在規定上班時間,對于不到崗、離崗、缺崗的情況進行及時處理,保證檢驗報告單每一處人員的簽字確認;同時也要加強績效考核,提高檢驗人員的工作績效,保證其生產力和效率。
逐步改善相關的硬件設施,合理配置相關資源,充分利用資金,淘汰落后的檢驗設備及儀器,提供良好的檢驗基礎,確保安全性、合理性。同時對新設備配備專業的指導人員,對檢驗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研究透該設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日后也要定期維修與保養,延長其使用壽命。
結語
針對上述抽樣、檢驗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整治與處理,對檢驗前、檢驗中、檢驗后三個階段進行嚴格的把控,要嚴肅對待經常出現的錯誤,降低甚至扼殺其發生概率,對于偶然間的錯誤,要有防患意識、預防意識,培養檢驗人員應對意外情況及緊急情況的從容、冷靜的心態。其次,我們可以向他人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與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管理經驗,構造健全與完善的檢驗系統與環境,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其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同時,最根本的還是要加強檢驗人員的培養與訓練,使其掌握專業的檢驗技術與方法,避免差錯的產生,才能保證檢驗結果,進而促進國家的發展與進步,提高國家的產品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崔鉉,吳承翰,金健.食品藥品檢驗中常見差錯及其防控策略探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4):100-102.
[2]王登林.分析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開展能力驗證的質量控制[J].商品與質量,2020,(33):186.
依麗努爾·木合塔爾 沙吉旦·阿布來提
喀什地區食品藥品檢驗所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