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宴食品安全現狀分析

2021-01-11 14:34:25 來源: 食品安全導刊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農家宴食品安全現狀分析
  
  農村素有自辦家宴宴請的習俗,隨著農民收入不斷提高,我市農村自辦家宴的規模逐漸擴大,農村流動廚師隊伍也逐漸擴大,農村自辦家宴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已成為引發農村食物中毒事故的主要場所。而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并未將其納入監管范圍之內,食品安全無法得到監管。本文就我市農家宴食品安全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對策。
  
  存在問題
  
  食品加工場所簡陋,衛生設施缺乏。農家宴的食品加工均在農家自家廚房進行或在院中臨時搭個棚子,加工場所狹小,條件簡陋,布局不合理;使用的食品容器、用具、工具不符合衛生要求;加工場所無門窗,食品的存放無防塵、防蠅、防鼠設施,無食品冷藏設施,制作好的食品存放于自然環境之下,無餐具消毒設施,共用的餐具不消毒。
  
  采購的食品原料質量差,安全無保障。在農村特別是偏遠的山區,人們在采購食品原料時大多選擇價位低廉的食物,這些食品多為“三無”產品,同時無索證索票意識;并且由于購物不便,其食品原料多在宴席舉辦前兩三天購買,存儲空間有限,儲存不到位,安全無保障。
  
  食品加工人員文化程度低,衛生意識淡薄,個人衛生差,加工過程操作不規范,極易造成食品的污染。農家宴所用廚師和服務幫忙人員,大多文化程度較低,衛生意識淡薄,未經預防性健康體檢,身體健康無保障;加工食品時不穿戴工作衣帽,個人衛生差;加工過程操作不規范,制作食品的刀案生熟不分,切了生食品后案板不經清洗消毒就制作熟食品;裝有食品的容器就地存放;餐具洗刷倆盆水,用水更換不及時,餐具清洗不干凈,有洗滌劑殘留;食品加工流程不合理,生食品和熟食品緊靠存放。
  
  對農家宴的監管無法可依,在監管上屬于盲區。農家宴屬于自己加工餐飲食品招待親朋好友,不在食品安全法的調控范圍。目前,我國尚無一部食品衛生安全法律法規對農家宴管理作出明確規定,農家宴屬于食品安全監管“盲區”。
  
  改善對策
  
  農村自辦家宴作為中國農村傳統餐飲文化是不可能杜絕的,因此,為盡可能地消除食品安全隱患,防止農村群體聚餐引起食物中毒等惡性事件發生,應本著“因勢利導,落實措施,加強監督,規范管理”的原則,從家庭與社會兩個層面,共同努力,嚴把關口,做好食品安全防范工作。
  
  建章立制,強化監管。針對農村集體聚餐活動的特殊性,國家或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盡快出臺相關管理法規、規章、制度。如出臺《農村聚餐活動食品安全管理辦法》《農村群體性聚餐申報備案制度》《農村群體性聚餐食品衛生要求》等。對群體性聚餐在申報、日常監管和業務指導等管理方面進行明確的規定,并提出具體要求。在監管體制上,應建立鄉鎮食品安全監管隊伍,并在各行政村配備協管員,健全監督網絡,強化對農家宴的監管。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村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通過廣播、電視、張貼標語、宣傳畫、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食品衛生安全知識、食物中毒防治措施、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聚餐報告制度等相關知識,增強廣大群眾的食品衛生安全意識。農民群眾食品安全意識提高了,就能自覺在采購、加工、儲藏、人員等方面做到食品安全的自律,防止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實行申報制度,進行全程監督管理。凡是需要舉辦宴席的家庭,應在規定時間內將就餐時間、人數、場地、廚師等情況向當監管部門申報。監督部門提前對舉辦宴席的加工場所進行檢查指導,在聚餐活動過程中進行全程監督,確保聚餐活動的食品安全。
  
  農村群體性聚餐的監管是一項復雜而全新的系統工程,只有創新工作思路,建立新型的與我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農村食品安全監管機制,不斷提高農村食品安全監管水平,才能從根本上防止群體性食物中毒和腸道傳染病的發生。應該有更完善的法律法規、及時有效的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機制,以及更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村群眾的身體健康。
  
  成錫山  
  
  呂梁市衛生健康綜合行政執法隊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