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產業培植與項目服務策略調研——以淮安市H區食品生產企業為
食品產業培植與項目服務策略調研——以淮安市H區食品生產企業為中心
陳寶安 沈俊 本刊記者 董日志
作為H區乃至淮安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近年來,圍繞如何做優做強食品產業,市、區兩級黨委、政府就培植招引“兩新一食”“三新一特”產業提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截至今日,淮安市的食品產業產值已超千億元,而具體到H區,無論是列統食品企業數還是產業產值規模,在全市都處于末游水平,食品企業體量小、知名度低、產業集聚度低的問題更加突出,亟待提升產業培植質效、優化項目服務策略以突破產業發展瓶頸。
H區食品產業發展現狀
業態構成。從在業企業數量來看,H區現有獲證食品生產企業86家,其中長期停產企業7家,關門歇業但未注銷證照的3家,正常生產企業76家。在76家正常營業的生產企業中,大米生產企業21家,速凍食品生產企業24家(產品多系供酒店的菜肴制品),食品添加劑企業5家,白酒生產企業2家,茶葉生產企業3家,其他則為畜禽生制品、蔬菜制品、堅果制品、糕點、罐頭、糖果、飲料等類別生產企業,數量較少。大米(21家)和速凍食品生產企業(24家)總量居H區食品生產企業總數的59.21%,業態構成單調。
從在業企業屬地來看,住所為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電商產業園)的32家,SH鎮14家(食品科技產業園4家),CH鎮10家,DSG鎮7家,ZB街道5家,GLJ街道3家,HJ街道3家,LZS1家,XSH1家。在鄉鎮街道中,除SH鎮的業態構成較為多元,包括速凍食品、大米加工、果蔬罐頭、調味料生產企業,其他如CH、DSG、HJ、ZB多為小微型的企業,且以大米生產企業為主,企業主多為本地人,招募的工人也多為本鄉本土人。而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電商產業園)的32家食品生產企業業態構成則較復雜,屬地則高度集中。
體量規模。從體量上看,全區在業的76家食品生產企業中,小微型企業總數為35家,占生產企業總數的46.53%。這些小微型企業多為效益較好的本地小作坊主或個體戶、種植大戶擴大生產規模轉型而來,且以大米生產企業為主,多集中在CH鎮、DSG鎮、ZB街道等土產大米質量過硬地區。除小微企業外,H區僅有近10家規模較大的食品生產企業,這些企業多系自上海轉移到H區,又或者系家族、親朋企業復制到H區投產,多為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其他食品為輔,如華斯達食品、紫山食用菌、唯思康食品、農墾米業、滬中糧油、大湖面粉、福海淀粉、皇信食品、休比食品、卓典食品等。
平臺載體。由于經濟開發區污染企業較多,且犬牙交錯,所以雖然基礎設施相對配套齊全,但對新申證、新招引食品生產企業而言,已非落戶佳地,甚至部分已獲證企業在申請換證時也因污染因素存在而恐難續證,如H縣釀酒公司廠區旁便為后招引的廢舊物回收企業,續證審查極難通過。長久而言,目前在全區范圍內,僅有食品科技產業園這一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省級食品科技園區有地、有政策,更適合食品產業集聚。
法代來源。在業的76家食品生產企業中,體量規模較大、業態構成較復雜的企業法代多為外省籍,主要以福建、浙江籍為主,其核心管理層也多系外地人。同時,這類企業也多數具有在上海生產經營的從業經歷,有駐滬在業企業。在32家法代為外省或外市籍貫的生產企業里,在上海設廠為法代或為上海相關企業主要股東的有10家,如鮮迪、福海、三企、南方、唯思康、卓典、斯德瑞克、華斯達、休比、華泰、匯能等;法代籍貫為浙江或法代為浙江相關企業主要股東的至少5家,如宏富、皇信、弘瑞、多創、嚕啦啦等;法代籍貫為福建的有1家,這些企業的管理層也多為法代在滬、浙、閩企業的核心員工。
食品產業培植與項目招引重難點問題
產業培植的重點問題。
食品企業“少而不強”。一方面是“少”的問題。同樣是食品生產企業,HY區165家,XY縣162家,HA區161家,LS縣117家,QJP區58家,JH縣59家,KF區40家。H區的生產企業量偏少,另一方面還存在“弱”的問題。
食品品牌“多而不優”。一方面是品牌多但無知名度,另一方面是既有品牌產業轉化不夠。
食品產業“散而不聚”。一方面是生產企業的“形散”,食品科技產業園雖提出“食品制造產業區”規劃,“依托園區內的初級加工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并將其作為產業園的生產鏈終端,但由于環評和配套設施問題,入駐企業仍然較少,且多為小微企業。另一方面是產業業態的“神散”。企業間各自為戰是常態,抱團取暖則難見。
另外,項目服務的難點問題在于人力資源供難應求和配套服務基礎落后。
H區食品產業培植和招引服務建議
布局網絡銷售大市場。為更好地服務日漸壯大的數以億計的線上消費者,應通過打造網紅經濟小鎮以吸引網絡流量、繁榮眼球經濟,擴容電商產業園以充實銷售渠道、增加銷售主體,幫扶各企業搭建網絡銷售平臺、招引第三方平臺分支機構駐洪,加快在洪生產企業拓展網絡銷售版圖步伐。
建強產業園科技平臺。應在加快食品科技產業園園區總體環評、土地征收腳步的基礎上,通過在生產企業中聯系一批食品產業研發人員(如匯能的顏偉強博士)、食品監督檢測機構延請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如市食藥所專家)、各大高校食品工程專業聘任一批資深科研人員(如江蘇大學、江南大學江蘇食藥職業技術學院等)組建、建強食品產業科技協會,牽頭負責食品工業研發、企業申證輔導、食品工藝指導等問題,為全區食品產業提質增效加裝科技引擎。
推進特色產業集群化。以SH食品科技產業園為速凍(調制)食品企業落戶主平臺,以岔河食品特色園區為岔河大米生產企業、糧食加工品聚集主平臺,以電商產業園和工業園區為“一大(大閘蟹)一?。ㄐ↓埼r)”生制品生產企業集聚主平臺,通過招引項目重點聚焦、相關平臺落戶稅費減免、用工用地集中配給等措施進一步吸引推進“一大一小”“一凍一米”生產企業集群化發展。
補齊差異化深加工鏈。“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是快消品的主要競爭力來源,但即便僅就淮安市內而言,H區食品企業終端產品與其他縣區相比,在我有、我優、我廉層面并無競爭優勢,也無強大辨識度。如速凍食品和大米這兩個主導產品,HA區、HY區、LS縣、XY縣都有,基數也都很大,但HA區的肉制品與糕點、HY區的肉制品與調味品、LS縣的白酒與捆蹄、XY縣的龍蝦和調味品更有辨識度,差異化競爭的能力更強。H區的大米和冷凍食品的可深加工潛力太小,應在螃蟹與魚圓深加工上做足文章,借力大閘蟹節、食博會等平臺打造全國聞名的香辣蟹、蔣壩魚圓知名品牌,如此才能實現產業發展和城市知名度提高的雙贏。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