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檢驗檢測中的實際應用
論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檢驗檢測中的實際應用
隨著糧食生產技術和畜牧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的食品供應量也有了突破性的增加,溫飽問題已經被解決的情況下,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食品供應的健康問題,因此食品檢測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其中生物檢測技術的出現和應用給食品安全檢測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在本文中,筆者從食品檢測的發展過程和重要性入手,簡要分析食品檢驗和檢測過程當中生物檢測技術的一些實際應用。
由于現階段食品供應的種類和數量相對于以往的社會環境有了明顯的增多,而且由于各種新的技術被應用于食品生產和加工行業,檢測的難度也因此不斷增大,食品檢驗和檢測技術所面臨的考驗也顯得更為嚴苛。比以往在食品檢測中更高效率的檢驗技術也需要得到充分重視?,F階段的生物檢測技術隨著這樣的要求也逐漸應用到了食品檢測工作中,并且逐步得到了積極的效果,為實現高效率和大批量進行食品檢驗和檢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食品檢測的發展和作用
食品檢測的發展
食品檢驗是對食品質量進行科學評定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依據食品當中所蘊含的物質進行化學分析、物理特性判斷以及生物學特征判斷的一項技術,通過對食品原料或者成品進行標準化的檢驗以防止劣質食品流入市場、危害人們的生命安全。食品檢驗的最初是使用基礎的方式例如:感觀、化學分析等進行對食品的質量評價,促進食品的安全生產和加工。隨著檢測技術的提高,食品檢驗的相關工作變得更加客觀化和標準化,不再是對食品進行主觀評價的延伸,因此,食品檢驗的相關工作現階段已經成為食品生產管理工作一項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存在[1]。
在食品檢測的初級階段,最主要的檢測手段就是人類感官檢驗,隨著人們對于常見的人類食品的本質進行深入探索以后,物理手段和與食品檢測相關的化學手段成為了食品檢測的主要手段。極大降低了食品檢測的主觀性和原始手段對于食品檢測的局限性。例如食品當中的營養含量如脂肪和蛋白質等成為了重要的食品指標。1960年代開始廣泛應用的大型理化檢測儀器以及1990年代開始應用的光譜檢測技術使得食品檢驗的相關工作條件、工作效率以及工作內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入21世紀,生物檢測技術逐漸被應用到食品檢測當中,并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食品檢測的作用
按照世衛組織的看法,食品的安全問題是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食物當中的有害物質或者有毒物質經過市場流入到人們的生活之后,會對大量的人群產生惡劣的影響。我們國家對于食品的安全性一直非常重視,雖然這樣,還是發生了一些食品的安全問題,例如三聚氰胺、蘇丹紅、瘦肉精等事件的發生就證明了這一點。從食品原材料的種植和養殖到加工、貯藏以及運輸等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食品的安全問題,因此食品的及時檢測和廣泛檢測成為了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支持,為人民的健康生活提供了技術上的保護。
食品檢測當中的生物技術實際應用
食品檢測的主要內容
現階段我國食品安全檢測的主要內容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是由于人民群眾的生活習慣和飲食要求會對于食品的色、香、味有更高的要求和人們對于保質期的重視,導致了很多的不良商家為了追逐利潤,在食品當中過量使用各種添加劑,形成現階段食品添加劑濫用的現象,甚至會在食品當中添加非食用的化學試劑,上文中所提到的三聚氰胺、蘇丹紅、瘦肉精等事件就是這一方面的典型案例。其二是由于環境保護不足所造成的工業污染蔓延到食品原材料的生產和加工,例如空氣當中的有害物質對食品的污染、食品加工當中的化學物質污染等;其三是由于某些食品工廠的食品安全設施水平相對低下、食品生產的方式不合乎衛生標準,導致在食品的生產環節或者運輸、貯藏等環節微生物污染到食品本身或者食品自身的生物毒素對食品產生污染;其四是由于新技術在食品生產當中的廣泛應用,例如轉基因食品等,這些新型的食品原材料是否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科學研究[2]。
以上的四個方面是目前食品檢測的重點內容,每一項都在食品的安全領域內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存在很多的負面典型案例,而解決這類問題,一方面是嚴格的規章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就是提升食品檢測工作的工作質量,在效率和檢測量上進行提高,以保障人們的生命健康。
不同生物技術的應用案例
PCR技術。PCR技術的檢測基礎是聚合酶鏈反應,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之后,逐漸在食品檢測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種檢測技術具有快速、易行和靈敏度比較高的優點,其核心理論基礎是體外酶促進合成特異的基因片段,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高溫變性、低溫退火以及適溫延伸。首先是在95℃的高溫環境下,使靶雙鏈受熱,形成變性過程,形成兩條單鏈模板,然后在37℃到55℃的低溫環境當中將人工合成的物質與兩條變性后的單鏈模板進行結合,形成人工合成雙鏈,然后在適當的溫度下(與酶活性相關)合成兩條雙鏈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對病菌的基因進行擴增,通過對人工擴增產物采取電泳和染色等一系列操作,進行病毒或者細菌的檢測。這種檢測方法能對革蘭氏陽性大桿菌、沙門氏菌、大腸埃希氏菌、霍亂弧菌等食物中的病菌進行檢測。這些病菌往往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危害,以沙門氏菌為例,作為一種最重要的腸道病原菌之一,沙門菌屬在世界各地都曾經引起過食源性疾病,其血清型非常多,達到了2300多種。是我們國家食物中毒事件當中居于第一位的病菌,而且可以存在于廣泛的食品種類當中,例如肉、禽、蛋、奶等多種類別的食品當中,甚至包括了豆制品和日常食用的糕點。使用帶有沙門菌的食物,會引起腸粘膜出現炎癥,從而抑制人體對于水和電解質的吸收過程,還會引起多種并發癥,尤其是對于抵抗能力比較弱的老人和孩子,會造成更大的影響[3]。
轉基因食品的生物檢測技術。轉基因食品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解決了世界范圍內人類食物短缺的問題,同時還能對食品的種類進行大量的增加,甚至會對于食品的營養成分進行顯著的改進從而延長食物儲存的期限。然而由于轉基因食品的危害性在理論上是存在的,而且目前尚未有準確的研究結果,因此轉基因食品仍然需要謹慎對待。由于轉基因的農作物抗蟲害能力、耐嚴寒和高溫、抗除草劑的一些能力都非常強,極大地提高了轉基因食品的產量,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也會出于經濟利益標注為非轉基因食品以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這就危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因此需要食品檢測的部門對于食品進行轉基因檢測,而對于轉基因食品的檢測,生物檢測技術有了更大的優勢[4]。對轉基因食品進行DNA檢測的內容是外源基因是否存在于食品當中,目前有DNA測序法、基因芯片法等多種方法。以轉基因玉米的檢測為例,包括了以下的幾個步驟:質粒載體pUC18的制備、感受態細胞的制備、Adhl內含子1的克隆、啟動子的克隆、終止子的克隆、PCR檢測、點雜交檢測等,通過對玉米細胞當中關鍵基因序列的測定來檢測其是否為轉基因食品。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食品市場不斷擴大,更多的新技術被應用于食品生產,然而這些新技術的使用不僅對人體健康產生了影響,還有很多會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或者未知的影響,例如食品添加劑、轉基因食品等,對于這些食品檢測,傳統的檢測技術可能無法實現高效率和高準確性的檢測,生物技術的運用成為一種重要的發展趨勢,并且將會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劉琳.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檢驗檢測中的實踐[J].食品安全導刊
[2]楊健海.食品檢驗中生物檢測技術應用的探析[J].大眾標準化
[3]于海杰.現代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J].食品安全導刊
[4]徐廣偉.微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食品
丁琦 宋巍
鐵嶺市食品檢驗檢測中心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