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攻堅戰?同心拔窮根
奮力攻堅戰 同心拔窮根
本刊記者 仲偉成 李正祥

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黑龍江省鐵力市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舉全市之力,聚全市之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全市上下思想認識統一、思路目標明確、措施辦法得力,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54戶3963人,全部實現脫貧,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向全省乃至全國展示脫貧攻堅工作明顯成效,既是一種政治責任,也是一種崇高使命。勝利的號角已經吹響,鐵力市干部群眾正在為鞏固脫貧成果、確保與全國人民一道如期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而苦干實干,盡施絕招妙招,為貧困群眾送來了新生活。

一、抓責任 重落實 三覆蓋 全方位建立脫貧攻堅幫扶體系
堅持全市“一盤棋”的思路,整合資源,聚焦發力,全面落實脫貧攻堅責任體系“三覆蓋”,深入踐行《十四個責任主體清單》,凝心聚力打好脫貧攻堅戰。
一是堅持以上率下,常委包戰區全覆蓋。全市成立脫貧攻堅指揮部,由書記和市長親自掛帥任總指揮,常委任副總指揮,7個鄉鎮設立7大戰區,作為推動脫貧“攻城拔寨”的作戰單位。戰區總指揮統一管理調配所轄的幫扶部門和工作力量,做到重大事項親自研究,重點任務親自推進,重要工作親自參與,全面督戰所包鄉鎮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二是堅持先鋒引領,處級領導包村全覆蓋。全市22位在職處級領導全面負責所包片區的脫貧攻堅工作,建立起市、鄉、村三級聯動的工作領導體制和責任分工體系,有力推進落實任務提示和工作清單32期,周報50期,確保工作連續性、協調性和一致性。
三是堅持盡銳出戰,結對幫扶全覆蓋。堅持將精兵強將派往最前線,優先選派一批綜合能力較為突出的科級后備干部充實到駐村工作組,全面承擔所駐行政村的政策宣傳、產業發展等工作,實實在在地發揮引領、示范和聯絡作用。把“一對一”結對幫扶作為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一項硬任務來抓,市級123家幫扶單位2277個幫扶責任人,實現了71個行政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全覆蓋,構建起“千斤重擔人人挑”的責任體系。
二、強保障 破難題 拓思路 持續提高扶貧政策群眾涉及面
全市在認真落實上級“兩不愁、三保障”相關政策基礎上,著力在危房改造、醫療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扶貧政策體系和社會支持機制,堅持以政策宣傳強信心,讓貧困群眾明白惠在何處、惠從何來,心中有盼頭、生活有奔頭。
一是強保障,全面改善農戶住房條件。農村危房改造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為切實把此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做實做細危房改造鑒定和補助對象確定等基礎性工作,實現3年危房改造及建檔立卡農戶房屋信息全部輸入,聘請第三方鑒定機構對全市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住房進行安全鑒定,建立市、鄉(鎮)、村三級貧困戶住房臺賬,因戶施策,對癥下藥。實施分級分類改造,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泥草)房采取修繕、拆除新建、購買等方式,分別給予1.6萬元至3.5萬元不等的補貼,解決住房保障問題。先于省市出臺危房改造政策,先后2次提檔資金補助標準,貧困戶拆除新建補助在上級補助資金2.8萬元基礎上縣級補差至每戶3.5萬元,舊房修繕由1.4萬元補差至1.6萬元。貧困群眾的住房條件發生了巨大改變,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人人臉上洋溢著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和對新生活的向往。
二是破難題,加大醫療保障工作力度。全市堅持問題導向,創新鐵力特色,建立多路徑、多維度醫療保障機制,緊緊抓住醫療保障、提高群眾滿意度等關鍵環節聚焦發力。在貧困戶實現“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基本醫療保障的框架下,為全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辦理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住院發生的符合醫保核銷范圍內的費用,在經過醫保核銷、大病保險、民政救助后,剩余部分由商業保險按95%比例核銷,支付最高限額為2.5萬元。連續累計投入210.7萬元,為全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辦理商業補充醫療保險,8346人次兌付“商業補充保險”318.04萬元,切實減輕了貧困戶負擔;深化兜底保障,在落實“四重保障線”的基礎上,創新實施“大病資金池”政策,針對鐵力市因病致貧占比較高的情況,與商業保險合作,承辦農村參保居民住院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支付外醫療費用補充保險服務,對農村居民重大疾病住院發生的醫保目錄外個人部分費用核銷50%,分別累計投入480萬元,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核銷296人次64.02萬,堅決杜絕因病返貧的問題。
三是拓思路,推動盡孝贍養助力脫貧。全市制定出臺《敦促贍養人履行贍養義務公告》,把“孝老敬親”融入到精準扶貧的精神扶貧中,既弘揚了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又增加了貧困老人的收入,對鞏固脫貧成果發揮了積極作用。用好公益訴訟手段,針對貧困老人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問題,發揮檢察公益訴訟職能,采取以案釋法,批評教育等方式,督促達成贍養協議。發揮反向激勵作用,推行設立“曝光臺”,發布“紅黑榜”等途徑,對不盡贍養義務,故意拖欠借款,惡意占用醫療資源等行為公開曝光,對相關當事人進行教育懲戒,敦促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贍養人履行贍養義務,給付贍養費用311.5萬元,形成心懷感恩,自強自立,光榮脫貧的自覺。

三、穩增收 強動力 助民富 因地制宜務實謀劃扶貧產業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關鍵,全市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優勢為依托,宜農則農、宜果則果、宜牧則牧、宜開發生態旅游則搞生態旅游的文章。五年累計投入扶貧資金2.1億元,產業扶貧覆蓋71個村,每個貧困戶平均有2.55個產業帶動,實現“市級有主導產業、鄉鎮有特色產業、戶戶有增收途徑”。
一是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全力推進光伏發電“穩增收”。鐵力市位于黑龍江省小興安嶺南麓,全年日照小時長達2420小時,光伏發電具有綠色環保、收益穩定、維護簡便等諸多優勢,鐵力市依托非常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和國家現有的光伏扶貧政策,搶抓有利契機,全力爭取省市支持,積極對接溝通,推進并網發電,制定光伏電站收益分配管理辦法,通過協議帶動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增收,由政府出資建設、資產量化給村集體、采取“企業化管理+集中代運營”的模式帶動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增收。累計投資1879萬元,建設村級光伏電站14個,裝機規模2512.88千瓦,分布式光伏電站21個,裝機規模63千瓦。光伏電站累計帶動1656戶次中無勞動能力人口2282人次增收228.2萬元,戶均累計增收4134.4元,人均累計3000元;分布式光伏電站累計帶動貧困戶63戶次152人次增收14.01萬元,戶均累計增收6671.43元,人均2765.13元。隨著扶貧產業規模越來越大,給村民帶來的實惠也越來越多。
二是加強政策支持,積極開展扶貧小額貸款“強動力”。金融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保障,全市全面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金融精準扶貧十項政策措施精神,進一步推動金融扶貧政策落地生根,本著“加大力度、突出精準、強化落實、協同推進”的原則,全面突破貧困戶因缺資金不能發展的困難瓶頸。建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并按照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實際投放額度1:10的比例發放貸款,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5萬元以下、3年以內、免抵押免擔保、利率優惠、財政貼息、風險補償的扶貧小額信貸有效需求全覆蓋,政府給予全額貼息;全面完成對貧困戶的信用等級評定;對有創業就業意愿、有生產經營能力、有還款來源、信用良好且符合條件的貧困戶發放“戶貸戶還”貸款。累計發放貸款1619戶7707.9萬元,帶動4554戶次7814人次增收1621.64萬元,戶均累計增收10682.77元,人均累計增收6225.92元。小額貸款不僅扶持群眾增加了實實在在的收入,更讓村民燃起“幸福要靠雙手來創造”的生活熱情。

三是依托地理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助民富”。全市深挖老林區地域資源潛力,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發展具有林區特色的森林豬養殖項目、黑木耳種植、平貝母等北藥種植養殖項目,同時投入扶貧資金建設冷庫和恒溫地窖項目,保障農副林下產品長存,持續增強產業鏈條“既能造血、又能續航”的能力,確保貧困戶短期有效益,長期有保障。累計投入扶貧資金8425.14萬元,建成特色產業項目11個,其中市級產業項目4個,投資總額為7688.3萬元,村級產業項目7個,投資總額為736.84萬元,累計帶動貧困戶1185戶次1809人次增收82.5萬元,戶均累計增收2088.66元,人均累計增收1368.2元。產業旺了,日子甜了,一張張擺脫貧困的燦爛笑臉,恰是這里最鮮艷的點綴。
在一幅幅天藍、山青、水綠、土凈的扶貧畫卷中,每一項數據的背后,都是鐵力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路上的美麗注腳;在一項項扶貧惠農政策的春風吹拂下,全市鞏固脫貧成果舉措有力、步履鏗鏘,昔日“老大難”的貧困帽子已經被遠遠甩在身后。如今的遠山近水無不秀麗,河畔園林處處歡歌。“脫貧不是終點,而是幸福日子的新起點,下一步,我們還要實現鄉村振興,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呢!”扶貧干部生動的宣講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