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現新貌 扶貧出實效
山村現新貌 扶貧出實效
——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對口精準幫扶兩個省定貧困村紀實
朱少勇 本刊記者 夏華鎖
新洲村和陂蓬村,是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對口幫扶的兩個定點貧困村,經過近5年的精準幫扶,這兩個深藏于粵東北部大山深處的山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早在2018年年底,按照“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的脫貧指標,兩個貧困村的76戶239名貧困群眾穩步脫貧,脫貧率達100%。

經接續幫扶,新洲村從扶貧之前的無村集體經濟收入、陂蓬村村集體經濟收入1500元,均達到年收入30萬元。
2019年,經脫貧成果鞏固,兩個村的有勞動力貧困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萬元,實現了貧困村摘帽、貧困戶退出的目標。
從精準識別到精準施策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脫貧攻堅工作起初,為確保貧困戶精準識別,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抽調多名精兵強將組成4個入戶調查小組,深入兩個村的村民家中,對住房、產業、就業、收入、致貧原因等狀況逐戶排查,按照貧困程度的深淺進行排序,重點關注因病、因災、因學導致的極度貧困村民。最終,經提交村“兩委”討論和村民代表大會表決,確認貧困戶建檔名單并長期公示,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
隨后,兩個扶貧工作隊3名干部入駐貧困村專職開展扶貧工作。按照“支部是堡壘、黨員是先鋒、產業是支撐”的思路,駐村工作隊以發展特色產業為載體,強化“造血”功能,深入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示范點創建,積極探索“產業鏈上支部帶、合作社中黨旗紅”的黨建引領機制,形成支部引領產業、黨員帶動產業、村民富在產業的格局。
經走訪調查、反復論證,駐村工作隊確定了“以精準扶貧為中心,以產業建設、人文建設為重點,全力推進生態優質米茶、畜禽、果園四大產業,全面建設生態新農村”的扶貧發展規劃。
2016年,駐村工作隊利用省、市“631”貧困戶產業扶貧資金,重點開展貧困戶養殖業幫扶,給每戶發放500元雞苗。同時,投入3.6萬元重點幫扶養豬、養狗、養雞大戶和茶葉、李果等種植加工大戶。
“扶智”又“扶志”,點滴潤民心。為幫助貧困群眾提升脫貧致富的能力素質,駐村工作隊積極開展勤勞致富宣傳引導教育,鼓勵貧困戶青壯年勞動力參加村、鎮、市勞動技能培訓,對外出務工者落實務工獎補措施。同時,每年都邀請省、市的技術專家,對兩個村的貧困戶及所有村民開展養殖、種植技術培訓,引導貧困戶由簡單勞動脫貧向智力能力脫貧致富轉化。


“扶貧脫貧首先要讓貧困群眾有底氣,讓他們能有一技之長,不斷長見識、增本領,實現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專職負責扶貧工作的廣州市市場監管局一級調研員王必建表示。
據統計,近5年,兩個村不僅先后培育出20多名養殖和種植大戶,還培育出多名釀酒、茶葉加工大戶,引領帶動了全村產業發展。“每年我都會從扶貧工作隊手中領取一筆獎補金,2016年至今差不多有4萬元了,買了收割機、炒茶機等。”蔡新華曾是新洲村貧困戶之一,經過幾年的勤勞經營,他已搖身變成種植大戶。蔡新華坦言,正是有了駐村工作隊“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他的家庭收入才翻了好幾倍。
為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駐村工作隊充分用幫扶單位自籌資金,對兩個村50戶的貧困戶子女實施教育幫扶,視貧困家庭實際困難,每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每年予以500-3000元不等的教育補貼,使兩個村的貧困戶子女入學率達到100%。
2017年,兩個駐村工作隊積極實施貧困戶危房改造、搬遷的可行性論證工程,并于2018年完成新洲村22戶、陂蓬村17戶的危房改造任務。
2019年,陂蓬村駐村工作隊還為59名非在校貧困戶繳納養老保險,年人均120元,養老保險繳納保障率為100%。
魏遠輝是新洲村一名低保戶,駐村工作隊根據他的特殊情況,從危房改造到產業、獎補幫扶,再到村里安排清潔工的公益崗位,為他量身定制了一個兜底保障脫貧方案。如今,魏遠輝已穩定脫貧。
從“輸血”扶貧到“造血” 扶貧 穩定長效脫貧機制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后,作為兩個省定貧困村,新洲村、陂蓬村的道路建設、水利建設、村部建設、文化建設、產業建設、環境建設都發生巨變,不僅所有貧困戶摘了帽,兩個村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也得到徹底改善,幸福感提升了很多。
“雖然貧困戶已100%脫貧,但如何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防止返貧,還要不斷尋找、落實新的‘造血’項目,建立健全穩定長效脫貧機制。”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時,負責兩個貧困村的駐村工作隊隊長遲繼功考慮得很長遠。
在遲繼功看來,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給錢給物不如讓貧困戶更好地加入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當中,實現長期穩定脫貧。駐村工作隊的產業扶貧事業也在大力推進——
依托茶葉產業優勢,新洲村駐村工作隊在村“兩委”的支持下,流轉100多畝山地和10畝洼地,打造“紅盾生態產業基地”,帶動了全村的茶葉種植。按照“長短結合”的思路,以“農戶+合作社+產業帶頭人+貧困戶+品牌”的模式,確保村民、承包者、貧困戶和村集體多方受益。目前,該基地種植10萬棵單樅茶苗、30畝西瓜和百香果、沙田柚、蜜桔、臍橙、李果等生態農作物,山下打造成為10畝養魚山塘,實現了采摘、垂釣、登山、休閑一體化發展。
“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要想徹底拔掉窮根,沒有當家產業不成。”陂蓬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薛峰深有體會。去年以來,陂蓬村分別與一家生產油茶的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和一家生態種養有限公司開展深度合作,突出自有的油茶品牌和蓮藕等生態種、養殖,力求打造集果蔬種植+生產加工+循環農業+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產業鏈。同時,投資26萬元產業資金,為陂蓬村建成17.3畝的百香果產業發展基地,以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組織管理方式,帶動村集體收益和貧困戶長效脫貧。
在此基礎上,兩個駐村工作隊穩步推進做大做強品牌發展戰略。新洲村成功注冊“何樹排”“大錫坑”“大古岌”等5類5個注冊商標,陂蓬村注冊了“陂蓬”“陂湖”“大陂湖”“釘隆山”“陂蓬山頂”等7類7個注冊商標。截至2020年6月,兩個村已注冊商標16個,幾乎覆蓋所有農產品,為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打下良好基礎。
此外,兩個村還分別取得興寧市“一村一品”茶葉項目和“一村一品”油茶項目。
脫貧產業選得準,穩定脫貧有奔頭。陂蓬村黨支部書記陳煥新說:“前幾年我到貧困戶家里,大家都是一臉愁容?,F在每一家脫貧‘摘帽’不說,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年變一個樣。要不是有駐村工作隊的幫扶,我一輩子想都不敢想……”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