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六合區多措并舉夯實農村食品安全基礎
南京市六合區多措并舉夯實農村食品安全基礎
林少霞

近年來,南京市六合區以食品安全示范創建為契機,不斷加大投入,健全工作機制,創新治理、強化監管,推行“全域覆蓋、全程管理、全民共建”創建模式,實施屬地責任、監管責任、主體責任和社會參與“四輪驅動”,食品安全整體狀況得到全面提升,食品安全問題逐漸有所改善,管理日趨到位,更加規范化、精細化。尤其是在農村小作坊、小攤販、農村家宴等難點及食品安全薄弱環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點:
強化聯動共治
全面推動小作坊提檔升級
將小作坊監管作為治理農村食品安全問題的重點及突破口,強化協調聯動,將街鎮屬地管理責任、部門監督責任及經營者主體責任的全面落實到位。
明目錄,強準入。根據《江蘇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結合群眾消費需求及監管要求,保留地方食品特色,第一時間出臺《六合區首批食品小作坊目錄》,并根據小作坊產業發展情況、適時進行目錄增項,一方面有利于引導食品生產經營者明確投資方向,主動升級改善生產條件;另一方面也有助基層根據目錄加強對食品小作坊的有效監管,為小作坊的規范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建檔案 清底數。充分發揮食品安全協管員作用,先后開展三次拉網式排查,建立食品小作坊一戶一檔,全面動態掌握小作坊行業整體情況。
強監管 嚴整治。開展食品小作坊專項整治行動,嚴格按照“應查處取締的,堅決依法取締;可規范取證的,引導規范辦證;暫無法取證的,責令限期取證”的整治要求進行處理,達到取締一批、引導一批,整改一批的整治目標,推動整個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目前,全區319家食品小作坊領取了小作坊登記證,小作坊取證率100%。另有一批小作坊在整治中因無法改造或達不到登記要求關停并轉。同時將小作坊食品納入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內容,確保產品質量安全,進一步夯實食品經營者的主體責任。
重扶持,促提升。開展食品小作坊示范創建提升工程,促進食品小作坊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實施政策扶持,對改造達標的示范點給予一定的經費補貼,提高業主申報示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監管人員從確定選址、布局圖紙、生產工藝流程、工藝流程改造、制度牌、公示欄及生產記錄臺賬等方面進行全面指導,確保小作坊改造達到人員清、食材來源清、產品去向清,加工場所能走、能看、能聞、能摸“三清四能”的示范標準。目前,全區已創建市、區兩級小作坊示范點126家。通過示范點創建,打造一批食品生產過程管控嚴格,食品安全有效保障的示范單位,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典型,基本形成一點帶一面的良好示范帶動格局。
拓思路,推共治。積極開拓監管思路,探索建立食品小作坊長效監管與屬地管理效能疊加機制。邀請人大、政協、消費者代表參觀小作坊示范點,加大社會監督作用。開展小作坊工作站建設,在小作坊集中區建立小作坊食品安全工作站及小作坊食品快檢中心,依托工作站對轄區內食品小作坊進行日常巡查、產品及食品原料快速篩查,人員培訓、科普宣傳等工作,彌補基層監管力量的不足。
按照“硬件達標、軟件規范、產品合格”為原則,推動食品小作坊“一證三員五公示”監管模式。一證指每家小作坊取得《食品小作坊登記證》;三員指每家小作坊明確食品安全管理員,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明確食品安全網格員,落實食品安全屬地責任,明確食品安全監管員,落實食品日常監管責任;五公示指每家小作坊對食品添加劑使用情況、生產人員健康證明、日常監督檢查結果記錄表、食品安全承諾書、產品檢驗情況在生產場所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確保各項制定落實到位。
齊抓共管
食品小攤販管理逐步規范
多部門協調配合,推動食品小攤販經營逐步規范。一是劃定經營區域。按照便民利于管理的原則,合理設定允許擺攤區域,并根據需要及時進行調整,防止食品攤販滿街隨意流動,同時明確校園周邊禁止攤販擺攤設點,現全區共設立88個攤位集中點。二是對食品攤販進行備案管理。全區設定88處食品攤販定點擺攤區域,對509戶食品攤販進行備案管理。街鎮與小攤販業主簽訂食品安全承諾書,明確各攤販擺放位置、經營品種、經營時間要求,同時將食品攤販納入日常巡查內容,督促食品小攤販持證上崗、亮卡經營,保持攤販周邊環境整潔衛生,規范食品小攤販合法、有序經營。
明責任 強培訓 重指導
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有保障
農村集體聚餐的食品安全是整個食品安全環節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農村食品安全整體狀況的重要體現,六合區通過強化培訓,實行上門指導,實施家宴中心廚房建設,全面推動家宴集體聚餐食品安全防控水平提升,幾年未發生農村集體聚餐引發的食品安全事故。
明確四方責任。明確主辦方及承辦方責任。根據誰承辦誰負責,誰舉辦誰負責的原則,農村集體聚餐的舉辦者和承辦者的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明確管理責任,落實各街鎮的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明確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規范、指導責任。
確定五項制度。一是集體聚餐廚師備案管理制度。建立集體聚餐廚師的基本信息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對提供從食品采購、加工、人員幫廚、餐具、用具、容器出租等一條龍服務的民間廚師實行重點管理。二是健康體檢及知識培訓制度,定期組織從業人員健康體檢和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實現民間廚師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全覆蓋,累計培訓民間廚師1000余人次。三是農村集體聚餐報告與備案制度。對報告備案的集體聚餐舉辦者和承辦者進行食品安全風險提示,發放相關食品安全宣傳資料,督促簽訂食品安全承諾書。四是上門指導制度。編印《六合區農村居民家宴管理指導手冊》,發放至每一位信息員手中,即便于家宴管理制度的進一步落實,又為信息員上門指導家宴提供專業參考,家宴指導更具專業性。
推行一項建設,打造居民操辦家宴的新模式。實施家宴中心廚房試點建設,改變以往農村家宴室外制作、設備簡陋、無消毒設施的面貌,達到“專用固定廚房加工、設施設備基本齊全、加工過程基本規范”的標準。一方面從根本上顯著提升食品安全風險防控水平,另一方面也極大改善農村居民家宴的就餐體驗,讓農村居民家宴從單純的聚餐吃飽向吃好、吃的安全、吃的放心轉變,切實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推行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目前,由區食安辦牽頭,各街鎮與保險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統一為全區90個涉農社區農村集體聚餐舉辦者購買了食品安全責任保險。農村聚餐也有了保險保障。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