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監控及體系建設探究

2020-04-27 14:04:48 來源: 食品安全導刊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食源性疾病監控及體系建設探究
  
  食源性疾病在我國當下流行疾病中占據的比例十分大,該疾病來源十分廣闊,且密切關聯著人體,患病率極高。結合世界衛生組織不完全統計數據得知,全球每年低于5歲的兒童發生了超出15億次的腹瀉,而每年因腹瀉死亡的兒童數量更是不低于300萬,其中因致病微生物污染導致的病癥超出了70%。這也就進一步突出了食源性疾病的危害,本文就其監控管理策略等方面展開研究。
  
  我國食源性疾病研究現狀
  
  致病因素來源廣泛。我國國民飲食習慣復雜,擁有遠多于西方國家的食材種類,因此立足于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角度而言,與其他國家相比較,我國食源性疾病存在更多的致病食品來源??v觀我國食源性疾病,不但將常規細菌、毒素包含在內,同時也大量存在病毒、原蟲、寄生蟲、有毒植物及有毒動物等。此外,致病因素也將個別特殊真菌毒素和化學污染包含在內。盡管我國存在較多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但是因多數國民都對熟食十分熱衷的緣故,故而能引發疾病的種類相對偏少。
  
  致病率高,致死率低。致病率高、致死率低是我國食源性疾病特征中繼致病因素多之外的另一特征,結合相關統計數據不難發現,我國有著相對較高的食物中毒概率,主要病癥包含細菌性感染、甲醇中毒、甲型肝炎等。而待我國國民逐漸擁有更高生活水平,且國家不斷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后,大幅度減少了類似疾病導致的死亡案例,降低了食源性疾病的綜合危險性。但是,有關食源性疾病的控制預防工作依舊需要引起重視。
  
  食源性疾病預防控制策略及體系建設
  
  積極建設全區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早在2011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便已將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體系構建工作提上日程,通過將全國覆蓋的哨點醫院,大力推行“以疾病找食品”和“以食品找食品”的溯源防控策略。該檢測體系能夠檢驗識別來自哨點醫院的患者生物標本,同時能夠聚焦性分析相同食品污染引發的病例,圍繞食品安全事件展開病原追蹤。鑒于此,應當結合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加大本區范圍內食源性疾病監測預警網絡的構建與完善力度,在不斷完善重點監測與疾病調查體系的前提下,推動我區高效、便捷食源性疾病監管系統的實現。采用將食物中毒結合食源性疾病報告體系方式,促進具有較強適用性和良好效率的體系的形成,以此將強化食源性疾病管理的目標達成。
  
  強化領導,加大投入。一方面,政府應當提高對保障公眾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的重視程度,制定策略性危機管理方針、實施計劃,便于將危機潛藏的威脅消除或降低。同時,強化疾病預防控制督導工作,在本區年度經費預算中增添衛生應急經費,便于為培訓、儲備、科研及演練等經常性項目的支出提供保障,同時在食源性疾病處置工作中逐步加大資金投入量,及時解決存在于疾病預防控制中的問題困難,便于為貫徹落實疾病預防控制法規標準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區疾控機構應當著重關注如何促進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的提升、自我保護能力的增強,對此可考慮下述措施手段達成該目的:首先,積極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報刊、電視及廣播等傳播媒介的運用,將食品安全科普知識傳授給公眾,幫助他們改善食品儲存習慣,養成衛生行為習慣,將交叉污染的情況規避,將食源性疾病發生率有效降低;其次,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促進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最后,積極開展社會主義道德、誠信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建設個人信用、企業信用及社會信用。
  
  加強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設力度。積極推進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信息報道系統的完善工作,大力推動多部門共享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數據庫與交換平臺的建立與健全,及時報道食品污染物與食物中毒事件,及時監測傳染病與疑似食源性異常病例,主動監測食源性疾病并報道異常健康事件,同時開展信息對等分析,落實食品安全隱患的“三早”,即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理。深度整合食品安全技術資源,與本區范圍內其他相關部門專業技術機構積極構建合作關系并深入交流,一同完成食品安全技術支撐體系的構建,與專業技術機構間分工協作。同時,強化食源性疾病檢查力度、食品污染源監測力度,便于將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妥善落實,如此方可實現食源性疾病相關資料的快速、有效獲取,將可靠的參考供于相關技術人員對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加強監測人員專業化隊伍建設。建設專業化監測隊伍,有助于食源性疾病監測效率與精準度的提升,同時還有助于新致病因素監測能力與化驗水平的提高,便于將全新的致病因素盡快發現并合理制定解決方案。此外,建設專業化監測隊伍,還能為基層致病因素的監測提供幫助,創設有利于基層順利開展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的條件,如此方可全方位推動食源性疾病預防控制成效的提升。
  
  加強監測信息處理能力。食源性疾病預防監測工作的開展,在具體判斷和處理中離不開監測信息這一依據,故而食源性疾病預防效果及監測時效性,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息處理能力的強弱,這也就突出了加強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對此,應當加大食源性疾病監測評估信息的完善力度,借助多部門共享食源性疾病監測數據庫對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事件及時展開分析,在科學計劃監測工作并合理實施的基礎上,輔以高效信息處理能力,即可將食品安全隱患問題最大限度規避。因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涉及多個領域的緣故,故而要想順利開展相關的預防監測控制,需區食品衛生監督部門牽頭,多領域、部門及行業一同努力。
  
  健全危機管理運行機制。首先,長效應急機制的構建。疾控機構在協助食品衛生監督部門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處理工作的基礎上,也應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構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食源性疾病長效管理應急處理機制,組建食源性疾病應急處置隊伍,建立相關的指導領導小組,便于快速反應、處理;其次,專家組織的組建。專家組的成立,能夠深入研究食源性疾病相關檢測技術、病因學,通過積極建設食源性疾病信息庫,對各監測預警系統信息定期展開分析,便于對食源性疾病發生的可能性進行預測,并及時制定合理且有效的對策措施;最后,崗位責任制的建立。通過全員調配管理機制的構建,便于人員的合理調配。將相關科室責任、人及指揮權限明確,并將應急響應的崗位責任制落實。
  
  完善食源性疾病監測機制。衛健部門應當繼續在以實驗室為基礎的食源性疾病監測管理方法上投入精力,提升臨床實驗室能力,在醫保范圍內增添門診患者糞便微生物培養,要求臨床醫生在治療食源性疾病時必須依據微生物實驗室結果進行,實驗室檢測結果缺乏時需將抗生素的使用限制。要求醫院檢出的陽性菌株送至疾控中心實驗室,并由疾控中心負責鑒定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同時在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網絡的運用下將廣泛分布的食源性感染暴發等及時發現。此外,需合理分析并運用監測結果,通過食源性疾病監測結果交流平臺的構建,并將各地監測結果、食源性疾病負擔情況及時發布,為公眾提供查詢與利用的服務。
  
  綜上所述,食品衛生監管部門及疾控機構需充分履行自身職責,加大執法力度、食品監督力度、疾病預防力度,便于有效防控食品安全問題。在重視硬件管理的同時,也需在先進技術的充分利用下,動態及時地監控食物安全性,將疾病扼殺于源頭處。同時,需落實全區范圍內信息傳遞網絡的構建,便于將不合格的水源、食物及時相互通知,達成食物安全信息的共享,為人們的身體健康提供保障。   
  
  李茳、張海洋(通訊作者)   廣州市南沙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張琦  南沙區市場監管局食品安全監管處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