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業企業質量風險管控探討
食品工業企業質量風險管控探討
當前,食品工業對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雖然近十年來,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從以前的事后把關到現在的過程控制,并運用信息化技術引入了統計過程控制等先進手段,但仍然不盡人意,我們對構成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要素及程度的識別,基本上是采用經驗判斷,缺乏科學性。因此,作為食品工業企業,為了適應當前市場環境的新要求,必須對食品生產全過程中的質量風險進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質量風險管控體系建立
根據質量風險管理理論,結合產品質量特性及企業的實際情況,組建一個質量風險管理項目組,項目組由產品設計、工藝質量管理、設備管理及生產過程等相關人員共同參與,分四個階段進行實施:①風險識別;②風險評估;③風險控制;④建立質量風險管理體系。
風險識別。風險識別包括兩部分,一是對產品失效模式的識別。即以產品形成為主線,對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直至產品交付等生產各個過程中存在的質量風險因素進行識別,以產品質量市場反饋、生產過程出現的產品質量缺陷確定產品失效模式,并分析各過程可能出現的潛在失效模式,生成一個全面的產品失效模式列表;二是對失效模式進行原因分析。采用魚骨刺圖、頭腦風暴、矩陣列表等方法,從人、機、料、法、環、測等方面進行系統、深入分析,將失效模式原因分析開展到三級原因,根據失效原因與失效模式的關聯性以及失效模式的發生率,量化失效原因與失效模式的關聯度,確定導致失效模式的主要原因。
風險評估。運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工具,通過對失效模式的嚴重度(S)、發生頻度(O)和不可探測度(D)三個維度進行評價,計算出失效模式的RPN值(風險優先度,RPN= S*O*D),將定性的風險定量化,根據RPN值的高低確定需要優先改進的項目。
風險控制。建立原則。根據風險順序數(RPN值)的大小,可將風險等級劃分為高風險、中風險和低風險三個等級,形成風險優化的系統思路。制訂計劃。依據風險等級判定標準,確定重要風險項,針對重要風險的原因,分別制定具體的優化措施并組織實施,形成《風險優化措施實施計劃》。主要優化手段包括技術改進、工藝優化、制度優化或新建、人員培訓、考核強化等。結果評估。責任部門組織對優化項目實施進度和實施效果進行跟蹤確認,確保項目進度和質量符合預期要求。優化結果驗收后,重新計算風險順序數,確定第二輪風險優化對象。
質量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制定一套切合企業實際的質量風險管理程序。程序應明確質量風險管理的職責權限、主要流程和具體方法,包含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優化等活動,以及質量風險數據庫的建立和維護等相關活動。
質量風險管理是一個動態的、持續改進的過程,這包括數據庫的更新和維護、失效模式及定義的更新和優化、因果矩陣表的更新、風險維度評價準則的優化、風險優化成果的固化等。同時,通過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等改進手段,對質量風險管理機制進行持續改進。
質量風險管理程序是現有質量管理體系有益和必要的補充,并與之協調一致,相互促進。通過質量風險管理程序的組織實施,保證質量風險管理機制的常態化和有效性,從而系統提升食品工業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有效控制質量風險。
結語
通過導入質量風險管理理念,結合產品質量特性及食品工業企業實際情況,開展質量風險管理的應用,取得了以下成效:建立一個完整的質量風險數據庫,對質量風險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進和控制,有效抑制或消除質量風險的重復發生;采用事前預防的質量控制模式替代事后和事中的質量控制模式,提高了企業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執行力,解決了質量管理系統性、針對性不足的問題,形成系統的質量管理思想;通過對質量風險要素系統、科學的識別與評估,從而科學配置資源,有效控制企業成本,提高食品工業企業運行水平。
作者簡介:曾強,男,工學碩士,高級工程師,現主要從事食品加工質量控制研究。
曾強 黃宣康 陳冬濱 王道銓
福建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