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餐豬肉類菜肴制作對比研究
摘要:根據聯合國最新估計,截至目前世界人口已達75億。除佛教、猶太教、基督教、印度教外大部分地區人口都食豬肉,豬肉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食物之一,消費量大多(98%左右)用于居民消費。豬肉相對價格低廉,商品性好,口感好,營養價值高,是肉類菜肴發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據了解,國內外對豬肉食物加工烹飪技法單一,歐美擅長炸技法制作菜肴,如“香炸豬排”“吉利豬排”等。亞洲、南美州擅長烤技法制作菜肴,其中以韓國、巴西烤肉最為出名。油炸、烤類食物,香氣誘人、口感爽脆,令人食欲大增。但是,過量食用油炸食物, 輕則食物營養損失大、難以消化,重則容易產生肥胖病、心血管疾病。 而中餐制肉技法多樣,除煎、炸、烤外,有蒸、燉、燜、燒、涮、煮等多種技法,其中江浙一帶肉類燒制代表品種紅燒肉、東坡肉深受老百姓喜愛。其特點是酥而不爛、肥而不膩,色澤紅亮,相比于西餐制作香脆特點肉制菜肴 更加貼近健康飲食。
關鍵詞:西餐;豬肉;烹調技法
中餐和西餐肉類飲食文化的區別
由于歷史、地理、民族等多種因素,東西方禮儀、禮貌存在很大差異,餐飲文化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也不能例外。
西方在歷史上受宗教的影響較大,尤其是進入中世紀(大約公元5~15世紀)后,人們在精神文化上受到宗教的約束更為明顯,在飲食選料上產生了種種禁忌。西方人凡事講究個認真。一頓飯吃了多少肉,多少蔬菜,喝多少酒,都要量化到每個人,保證營養健康。即使群眾宴會,除了自助餐,也還是一個人一份,一道道上。除了肉、蔬菜等主菜,其他如面包、水果、點心一樣都不少。一頓正餐要慢慢地吃,吃得飽飽的,把胃腸的每一個縫隙都塞得滿滿地。一頓吃飽了下頓不餓,兩三頓不吃飯也無關緊要。吃飯,吃出了對大自然和對勞動成果的尊重,還有對自己和別人健康的尊重。
中國人是為了高興、好吃而吃;西方人是為了健康而吃!中國人吃完飯喜歡說,這家餐館好,今天這個地方來對了,下次還來!只要餐館好,烹調火候和口味都把握得好,每個菜也就都地道。西方人吃完西餐會說這家餐館的蘑菇、豬排、山羊羔肉或蝸牛好吃,因為他們吃的菜很少,也容易記得清楚。再說了,西餐油、鹽、醋放在桌子上,好不好吃那都是你自己的事!
多種肉類烹飪方面的融合、借鑒研究
西餐廚刀的種類十分多,每種刀具都有相應的具體用途,切塊的造型講究。肉類原料大多切成體積較大的排、卷、塊等形狀,很少加工成細小的刀口。而中餐的廚具比較簡單,廚師講究刀工,一把菜刀使用起來出神入化,常把豬肉類原料加工成絲、丁、片、末等較細小刀口。
西餐做肉類菜較普遍采用平底鍋、暗火灶,并帶有烤箱,還有扒板、面火爐等設備,烹調方法主要有煎、烤、燜、燴、鐵扒等。中餐做肉類菜一般采用圓底鍋、明火灶,十分適宜炒、燒、燉、燜、煮等,所以中餐烹調中的肉類的菜肴十分入味。
西餐菜肴口味清淡,突出原料的本味,往往追求菜肴鮮嫩的效果。像豬排菜肴都要根據客人的要求確定成熟度,多數西方人喜歡吃嫩一定的菜肴,有些西餐十分講究制作沙司,不同的肉類菜配有不同的沙司,用來增加菜肴的口味。中餐肉類菜肴大都有明顯的咸味,口味更富于變化。同時由于加工的形狀較小,原料十分入味,多數菜肴都是完全成熟后再改刀。
肉類烹調技法有區別
在西餐菜肴制作中,有的肉類菜肴烹調方法是中餐中沒有的,如焗、鐵扒等,有的即使有也和中餐制作技法有很大的區別;
?。?)西餐的肉類菜肴煎有直接煎、蘸面粉煎、裹雞蛋液煎和蘸面包糠煎幾種。中餐肉類煎法則有所不同,有香煎、單面煎、雙面煎等,原料在煎之前要先將肉類改刀成小塊腌制入味,再吸干水分煎至金黃色。
?。?)西餐肉類炒法也有分類,有的加沙司調味,加香料和酒、奶酪等調味。而中餐不同,中餐肉類炒技法有旺火快炒、生炒、熟炒之分。
?。?)西餐豬肉一般都用低溫慢煮,水中加基礎湯和香料,煮好加沙司;沸煮不加蓋(可以揮發不良氣味),湯水保持在100度,煮好澆上沙司。而中餐煮肉都是基本上直接加水調味,煮沸煮透。
?。?)西餐炸豬肉的烹調方法,西餐掛糊炸的面粉糊分英式、法式和一般面糊等幾種,分別加了牛奶、面包粉、椰奶、蛋泡糊、酵母,這些糊可運用到中餐的炸菜中。例如,“奶油豬卷”用黃油和精白面包屑制作,具有濃郁的奶油香味。而中餐炸技法有十多種,與西餐菜肴最為接近的一道菜肴 “吉列豬排”是廣東廚師最先引用的西式稱謂,粵菜中的“吉列炸”實則類似傳統中餐中的“香炸”之法,是借鑒西餐炸的方法烹制的。
?。?)西餐烤肉的烹調方法與中餐烤法也有不同,韓國烤肉、巴西烤肉與中國的新疆烤肉不同,韓國烤肉的原料主要是豬肉、牛肉和羊肉,將肉放在炭火上的烤盤上,烤制時肉先用油浸一下,在烤盤上抹一遍動物油脂,這樣烤制時肉與烤盤就不會粘連。韓國烤肉的原料必須經過腌制碼味。腌漬時,一般還要加入一些水果和洋蔥,使成菜有香而不膩的感覺。而中餐烤肉一般都先放基礎調味料加香料腌制2小時以上直接烤。
?。?)中餐技法能做豬肉松、豬肉脯,而西餐對這種精細制作技法沒有體現。
綜合情況對比
由于國土、民族、文化的不同,飲食文化和飲食愛好有很大差異。中國人豬肉喜歡吃紅燒的,像紅燒肉、東坡肉、干菜肉、板栗燒肉等都是百年經典老菜,有文化底蘊,有民族風情。喜歡吃的人多,2015年中美學生夏令營交流,美國學生一口氣可以吃90克一塊的東坡肉4塊。在廣州參加中餐烹飪國際邀請賽東坡肉配米飯被評為最佳口味菜肴。而西餐肉類制作講究簡單,速凍快,方便,多使用炸、煎技法比較多。但是炸肉吃多了有很大的危害,歐美人身材普遍偏胖我想和他們吃的有關,我們試分析一下主要原因:
衛生條件惡劣。(1)他們用來炸的豬肉不衛生,許多肉類原料都是冰凍的,或者是死豬加工。(2)使用加工的油不衛生,許多惡劣的餐廳或街頭攤販經常使用地溝油來炸制食品。有些商販即使是使用合格食用油,但他們為了節約成本常常將油反復高溫加熱使用,使油脂炸焦變黑,這無疑增加了致癌物和有害物質的含量。
導致肥胖。油炸肉類食品雖然聞在鼻里香,吃在嘴里爽,可裝進肚子后,高脂肪不利于消化,不僅影響你的腸胃,而且導致肥胖。肥胖會帶來更多健康問題。
產生有毒有害物質。油脂反復高溫加熱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因為油脂反復高溫加熱后,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經高溫加熱后所產生的聚合物——二聚體、三聚體,毒性較強。大部分油炸食品,尤其是炸豬排中含有高濃度的丙烯酰胺,俗稱丙毒,是一種致癌物質。
營養素嚴重破壞。豬肉食物經高溫油炸,其中的各種營養素被嚴重破壞。高溫使蛋白質炸焦變質而降低營養價值,高溫還會破壞食物中的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胡蘿卜素和維生素E,妨礙人體對它們的吸收和利用。
誘發疾病。油炸肉類食物脂肪含量多,不易消化,常吃油炸食物會引起消化不良,以及飽食后出現胸口飽脹、甚至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不振等。常吃油炸肉食品的人,由于缺乏維生素和水分,容易上火、便秘。
中西餐肉類制作技法各有特色,口味方向也略有不同,但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已經很好,吃飽、吃好已經不是人們要追求的生活質量問題,吃得營養健康才是生活的導向,開發更美味營養健康的肉類菜肴,改善飲食方式、飲食結構,提高人類飲食質量是我們烹飪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何宏 中外飲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戴桂寶 烹調工藝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程禮安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