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賢奉母:我和祖國共成長《鄉愁記憶》之(十一)一一《酒》

2019-09-26 14:18:16 來源: 食安中國網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酒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不僅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文化。酒的出現比中國文明史還要早的多。在中國,酒伴隨人的一生:出生了,喝酒祝賀;結婚了,舉杯祝福;去世了,把酒祭奠??腿藖砹?,無酒不成席;親人遠行,相與痛飲而別。不管這家人喜歡不喜歡喝酒,就是離不開酒??墒?,查遍奉母鄉志,幾乎沒有任何關于酒的記載。再去查一下縣志,也同樣沒有。是不是咱們奉母鎮壓根就沒有本地土生土長的酒文化?那倒不是。因為咱們處在中原腹地,說實話,并不怎么起眼,咱們有的東西別的地方幾乎都有。酒文化別的地方有,并且和咱們這個地方差不多,沒有什么特色。而縣志、鄉志都是記錄本地特色的,所以酒文化沒有收錄其中也就無足為怪了。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酒是稀罕物。酒是糧食發酵釀造的,可那個時代我們這里糧食不夠吃,自然沒有多余的糧食去釀酒。買酒也是不現實的,原因有二:第一肯定是沒錢,第二即使是有錢也難買來,因為那時的商店不叫商店,叫供銷社,里面所賣的物品很多都是限量的,酒“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的,不拿著領導特批的條子是買不到的。有商標的酒,就在限量范圍。供銷社賣的散酒是可以買到的。散酒也是糧食釀造的,可哪里搞來糧食?答案是用壞糧食。最常見的原料是壞紅薯干。那年頭,天氣預報不準,加上保存條件有限,糧食壞了是常有的事,壞了,人不能直接吃,就去釀酒。不是在自己家里釀造,而是把壞糧食賣給集體,鄉里有專門的作坊。當然,你可以想象得到,這種原料釀出的酒口味如何了——有苦味。健康嗎?安全嗎?那年頭兒根本就沒有這些名詞。那年頭晚上能喝上一杯酒,就能足以讓你第二天到大街上吹上半天,你還有心思去考慮健康安全問題?即使是春節,能喝上酒的人也實在是鳳毛麟角。死人了,祭奠死者時要用酒,就用一個瓷酒壺,盛滿水,往里面滴上幾滴酒,倒入酒杯祭奠,名副其實的“水酒”。好在,那時國家沒有發布禁酒令。翻開歷史,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禁酒令,原因當然是糧食不足,并且處罰嚴峻,酒喝到嘴里去,頭立馬砍下來!

在咱們奉母鎮酒文化興起是在改革開放后。鄧小平老先生制定改革開放的國策,可謂高瞻遠矚,一掃中國貧窮的面貌,僅此一項,鄧小平足以比肩管仲王猛,笑傲姚崇宋璟,彪炳史冊,名垂千古。人們能吃飽了,不幾年,人們的糧食吃不完了,手里有零花錢了。于是不少人就以喝酒作為消遣。商店里的酒琳瑯滿目,只要你有錢,只要你想喝,隨時就能買。愛喝酒的人逐漸多了。農閑時分,特別是到晚上,村子里總會響起聲嘶力竭的喊“枚”(猜拳)聲,總會有踉踉蹌蹌的醉酒者的身影。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奉母鎮的喝酒之風達到了鼎盛。酒的喝法也漸漸多了,許多來自古代,名目繁多,花樣百出。一般說來,客人到齊,酒菜、酒器擺上,然后分賓主落座。正面對著門口坐著的是主位,陪客緊挨著主位坐,晚輩坐下座。人們都講究謙讓,為了推選主位人選常常拉扯半天。坐好后,主客或者主人率先端起酒杯,然后眾人一起端起酒杯,飲三杯后方可在主客禮讓之下操筷子吃菜。品嘗幾口趕緊把筷子放下,別風卷殘云一口氣吃飽,那會讓人鄙視的。酒杯是“八錢杯”,這個“錢”是計量單位,十錢為一兩,十兩為一斤。那時的杯子是瓷質的高腳杯,個頭兒比大拇指稍微大一點,顏色大多是棕綠色。倒酒不能倒滿,因為有句話叫“酒七茶八”,意思是說,往杯子里倒酒應該倒七分,余下三分空著,別倒滿。倒茶同理。吃完幾口菜,有人就會敬酒,奉母鎮的規矩是“先喝為敬”,就是如果想向別人敬酒,自己先喝,然后再給別人倒酒,雙手遞給人家。酒杯小,倒的時候灑一點,喝的時候又剩點,喝到嘴里的就沒有那么多了。敬完酒,開始行酒令。古人行酒令很講究,曲水流觴,觥籌投壺等等,吟詩作畫,輸了就要罰酒,那時雅事。奉母鎮的酒者沒有那時雅興和情懷,顯得有些粗獷。

常用的酒令首先是“猜酒寶”,分兩種形式:一對一對抗賽時,一人拿一小物什,火柴柄、花生米、酒瓶蓋、煙頭等什么都行,攥在手里,也許沒有放在手里,然后伸出臂來,讓對方猜手里面有還是沒有,一決勝負。猜的人審時度勢,挖空心思,猜對了,對方喝酒;猜不對,自己喝酒。第二種是清點在場人數,有幾個人就用幾個“寶”——還是小物什之類,一人先喝幾杯,算作“酒司令”,“酒司令”一手攥幾個自己說了算,伸出手來讓在場人員挨個兒猜自己手里有幾個,誰猜對了他手里的數,誰喝酒。喝酒者在下一盤中優先猜。猜者也可以“前踢后扒”,即誰猜中了,要喝酒,一旁相鄰的也要喝酒。第二種常用的酒令是“猜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比指頭,邊伸指頭便喊:“四季財呀,五魁首呀,六六順啊……”誰猜對了兩人指頭的總數,就算贏了。不過開始猜的第一次,都出大拇指或者中指,喊“倆好”,這叫“打倆”,還有個專業名詞叫“臨潁枚”大概是這種規矩是從臨近的臨潁傳過來的。想出一個指頭時,只能出拇指或者食指。單獨伸出其他指頭就表示對別人的不敬。第三種常用的酒令是撲克,這種應該是舶來品,花樣更多。對花色、“心中有毛”、推避十、推拖拉機等等,不一而足,無須贅述。其他喝酒的方法還很多,但有更直接、也更有效、也更粗獷的喝法——一對一比酒量,不用什么酒令,不講什么道理,酒倒滿,一碰杯直接猛喝,喝完把杯子倒過來,讓別人看看是不是喝干了,最后看誰先趴下。


那年頭酒的質量不過關,喝多了會頭疼,會嘔吐,不時傳出喝酒出人命的事情。在奉母鎮流行的酒品牌從沒有固定過,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先后流行過杜康酒、寶豐酒、林河酒、桃花春酒、富平春酒、仰韶酒、天龍酒、高粱酒等等,有的能流行三四年,有的只流行一年半載。小品牌的酒業公司經不起市場的考驗,很快關門大吉,其中就包括西華縣的西菲酒。酒的價格不貴,一瓶一般不超過五元,兩三塊錢一瓶的很是常見。那時酒的酒精度數都普遍較低,大都三十四十度,少有超過五十度的。所以常有人一次喝下一斤多。

我剛參加工作時候,到小飯館請老同學吃飯,十元錢就能買來一葷三素四個菜,外加一瓶酒,酒一塊八一瓶,素菜便宜,炒豆芽四毛錢一盤。等到下次又去,小飯館老板告訴我炒豆芽漲價了,五毛。我沖他喊:“什么?漲了一毛,憑什么呀?說漲就漲呀,沒規矩了是吧?”

奉母鎮的春會(也叫物質交流會,也叫會底兒)對奉母的酒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幾乎每個村都有會,會是定時的,大部分村一年只有一次,有的村有兩次或更多,如奉母村和七里倉村就不止一個會。會一般三天時間,中間的那一天叫中會,另外的那兩天叫偏會,中會最為熱鬧。會上要唱大戲,周邊小販也趕來招攬買賣,各家各戶的親朋好友也如約而至,少不了大喝一場。酒菜優劣倒不計較,主要是喝酒。朋友之間來往更是不拘小節,不醉不休,有時第一天喝不盡興,第二天厚著臉皮還去再喝一場,這種事那年頭常有,司空見慣,主人見怪不怪,照樣熱情相待。附耳過來:我就干過這事兒。

李白酒后能作詩:“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據說鄭燮酒后能畫畫。奉母的飲者沒有那個雅興,喝醉了不作詩、不畫畫,就摔倒。那年頭路上總會見到有人醉倒路旁,有道是“醉臥路邊君莫笑,老婆用車拉著回”。年輕人喝酒后鬧事兒的也著實不少,戲臺前時不時就有酒后打群架的,頭破血流,住進醫院的也時有發生。不少人喝醉了就吹牛,一言不合就開罵,三言不合開打。那年頭沒有電話,更沒有110報警體系,酒壯慫人膽,酒后違法犯罪著實不少。

如果有人連喝幾場沒有喝趴下,倒把別人喝趴下了,這人年輕,就會被別人稱作酒星,如果年紀大就會被稱作酒神,當然這帶著幾分戲謔成分。據我所知,中國有酒圣,就是傳說中酒的發明者杜康,至于酒神,似乎沒有定論。有人說因該是儀狄,可正史上沒有記載,甚至是男是女都搞不清楚。要我說,酒神應該是那個劉伶,就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他被人被譽為“賢”,可就不知道從哪里看出他的“賢”,反倒看出他的“醉”,每天都醉,坐上牛車,讓書童趕車,走,上哪里去?哪兒都行。車上有兩樣東西,當然少不了酒了,還有一把鐵鏟,他告訴書童,我就這么醉著,在哪里醉死,就地把我埋在哪里——就這么任性,他不說自己是酒神,誰敢說自己是酒神!
 

奉母鎮每當結婚、生孩子辦喜事時,總要“吃桌”,就是辦喜宴。喝酒就成了重頭戲,要找陪客的,陪客的資格首先是酒量大,能喝。陪客以把來賀喜的客人喝趴下為終極目標,責任重大,義不容辭,大有將軍奔赴戰場的豪情。如果“出師未捷身先醉”,會被人恥笑的,會落下話柄的,所以陪客總是使出渾身解數,不把客人撂倒誓不罷休。酒席常常從中午到傍晚,總見有人喝得人事不省被抬上車,眾人在一旁指指點點嘻嘻哈哈??腿俗吆?,陪客總會乘著酒興向主人家報功,夸張地描述自己干掉客人的輝煌戰果。不過得不到主人家任何物質獎賞,得到的只不過是主人家的幾句恭維。

經常喝酒的人一旦被別人揭開“傷疤”,曝光他酒后不光彩的一幕,面對如此尷尬的問題,那人總會以一句“喝酒人誰沒有幾個經典鏡頭?”把一切尷尬和窘迫化解于無形。自稱其“喝酒人”,簡直就和嘴邊的中國人、某某公司人說得一樣順溜,這么以開脫,那些不堪回首的糗事,意思是所有愛喝酒的都是這個熊樣兒,彼此彼此,似乎也不算什么丟人的事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喝酒就不再是在家喝了,涌向飯館了。當然,這還是由于經濟水平的提高。飯館生意紅火,各處飯館鱗次櫛比,并且出現了酒桌上新的事物——陪酒小姐,小姐坐在那兒陪吃菜喝酒,不用掏錢,客人可以對小姐摟摟抱抱卿卿我我,臨散場還有付給她一定數量的小費,五十、一百的都有。當然有錢的客人可以多給點兒,上不封頂的,多多益善。不過,這種不健康的局面沒有維持多久。不幾年,小姐在奉母幾乎全部消失。

本世紀之初,酒桌上又有了變化。

首先,喝酒時行酒令的幾乎絕跡了,喝酒時人們互相敬酒,不過極少有吆五喝六的了,就是喝酒、敘舊、談天說地、評論時事,即使是辦喜事,也就很快結束,也就一個多小時,吃飽了,就走人。以前非喝到傍晚不散的喝酒方法徹底終結。

其次,小酒杯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塑料一次性杯子,自然酒壺也就用不上了。相比小杯的優點是提高了喝酒效率,不用拉那么長的時間,還節約了酒 ,不會再倒灑那么多了。

再其次,不喝酒的人多了,有人淺嘗輒止,有人滴酒不沾,極少有人不醉不休。原因只有一個:一切為了健康。無論誰都知道了,酒是好東西,但醉酒了,那酒就就成了毒藥了。為了多喝幾杯,以健康為代價,不值得的。酒桌上還有一種人,明明有酒量,他自己不喝,別人也不勸他喝,因為他是司機。“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深入人心,童叟皆知。有的人偶爾也勸:“少喝點兒,就這半杯,沒事兒吧。”一旁馬上就會有人正顏厲色地反駁:“不行不行,誰知道查酒駕的啥時候會來,一旦逮住,警察可給你玩真的。”

再再其次,喝酒后鬧事、打架斗毆的少了。隨著法制的完善,違法犯罪的越來越少,社會趨于穩定。少有人干打架的傻事了,因為一旦開打,打贏了,進派出所;打輸了,進醫院。打人者要付高額的醫療費,不是土豪打架是打不起的。有的小青年喝酒后,虛張聲勢,吹幾句牛皮,也就罷了。

奉母鎮的酒文化是奉母社會和人民生活的一個縮影,奉母的酒文化正走向高品位、健康、文明、有序、理性……

 

作者:李鐵鋼近照,男,生于1968年10月,西華縣奉母鎮盆李村人。1985年考入西華師范,1988年參加工作,先后在奉母村小學,奉母四中,奉母鎮一中,奉母鎮第一小學任教。

《酒》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鄉愁記憶

[責任編輯:admin]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