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開展城區“大棚宴”專項整治的調查與思考
高郵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張樹明
高郵,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江蘇省中部、里下河西緣,是江淮文明、郵文化重要區域,也是世界遺產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長期以來,市民在婚喪嫁娶、喬遷、做壽等活動時,利用城區主次道路、公共場所和小區內部公共場地搭建大棚舉辦自辦家宴(俗稱“大棚宴”)已成習俗。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集聚,“大棚宴”辦酒現象也隨之愈演愈烈,隨之而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影響市民出行和市容市貌等負面影響,導致市民對“大棚宴”的怨言和投訴也日益增多,每年的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也都有涉及。因此,高郵市委、市政府為及時回應社會關切,保障群眾食品安全,提升城市形象,決定由市市監局牽頭組織對城區“大棚宴”行為開展專項整治。作為牽頭單位,市監部門如何找到整治抓手,整治如何實施,為此筆者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探討。

城區“大棚宴”現狀
根據《高郵市自辦家宴食品安全管理辦法》,目前高郵市農村集體聚餐管理由各鄉鎮(園區)負責,具體工作由各村(社區)承擔,對單次50人以上就餐的自辦家宴實行備案和開展現場指導。筆者通過“美滋滋”農家宴管理系統平臺(一款農村集體聚餐管理終端APP)數據查詢顯示,2018年全市范圍內由各村(社區)備案的農家宴達11967場次。其中主城區范圍內主動到社區(村)備案的“大棚宴”達到835場次,共15499桌,平均每場次18.5桌。宴席類型主要為生日宴,達403場次、占48.3%,其次為婚宴161場次、占19.3%,喪宴149場次、占17.8%,喬遷宴49場次、占6%,其他事由73場次、占8.7%。舉辦“大棚宴”場次較多的社區(村)主要集中在高謝、黃渡、鳳凰、武安、南苑等城鄉結合部地帶和東部新區。以上數據僅為事主主動到社區(村)進行備案的場次,如果加上未經備案的場次,主城區每年自辦家宴數量保守估算有1500場次以上,說明“大棚宴”在高郵城區具備較高的市場需求。此次城區“大棚宴”專項整治區域涉及“一鎮兩區”,包含高郵鎮16個社區(村)、經濟開發區6個社區(村)、城南新區1個社區,涉及規劃區31.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0萬人 ,面積廣、人口多,整治工作存在較大難度。
“大棚宴”習俗的成因分析
“大棚宴”之所以能夠成為部分市民樂意選取的辦酒方式,有歷史的風俗習慣和傳承,更有其較為現實的原因。
一是經濟考量。操辦“大棚宴”一般分為兩種方式,一是分包制。即舉辦者負責購買食材,承辦廚師按承辦桌數收取一定勞務費;二是全包制。食材采購和加工服務全套都由承辦廚師打包承包,實行“一口價”。大棚設施、桌椅設備有的由承辦廚師自帶,也有單獨租賃,費用一般另外按行情收取。“大棚宴”正餐辦餐標準一般控制在600-800元,而在酒店舉辦同等標準的正餐費用一般在1280—1580元。按一次辦酒中、晚餐兩頓30桌計算,“大棚宴”比酒店要節約成本20000元左右,相當于一名普通市民半年的工資收入,因此,經濟實惠是一般中等以下收入工薪階層或普通市民樂意首選“大棚宴”辦酒的根本原因。
二是便捷因素。“大棚宴”一般搭建于事主門前屋后、臨街道路或居住的住宅小區空地,相對于到固定酒店赴宴,街坊鄰居、親戚朋友在賀喜、探視或吊唁的同時就近就餐、聊天,既熱鬧方便也經濟實惠。尤其是針對“白事”操辦,“大棚宴”更具備明顯的適用和便捷優勢。
“大棚宴”存在的問題
高郵是一座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歷史文化名城,以“宜居、宜游、宜創”而著稱。但是,多年來市民利用公共區域搭建大棚辦酒已形成習俗,“大棚宴”也成為我市區別于周邊地區的一道獨特的“風景”。但因露天“大棚宴”環境衛生條件較差、設施設備簡陋、食材采購把關不嚴、加工操作過程不規范、從業人員健康狀況無法保障等因素,存在較大食品安全隱患,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不斷深入,結合我市正在推進的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活動,城區“大棚宴”隨意占道、拋灑油污和生活垃圾等現象也嚴重影響了城市市容環境,對市民出行造成了妨礙,同時對交通安全、環境污染也帶來一定的隱患,與現代城市文明不相協調,與“三宜”城市的稱謂不相匹配,已經成為一種“陋習”,絕大多數市民對此頗有怨言,希望政府進行整治規范,因此開展占道“大棚宴”整治勢在必然。
民意調查的結果
開展“大棚宴”整治涉及“一鎮兩區”和多個職能部門,此次整治,市政府決定由市監部門為總牽頭協調部門,“一鎮兩區”承擔屬地管理責任,城管、住建、公安、環保等部門各司其職。為更換好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充分了解民意,筆者作為牽頭部門的參與者,在制定整治方案前,組織各社區(村)部署開展了民意調查。在主城區內共發放調查問卷2153份,調查對象涉及不同年齡段、職業和戶籍人口。其中支持完全禁辦756人,占調查人數的35.1%;反對完全禁辦的447人,占調查人數的20.8%,建議有限整治(即支持整治占道等行為,但建議要放開小區內等合適場所)729人,占調查人數的33.8%;持無所謂態度221人,占調查人數的10.3%。通過民意調查顯示,在中心城區、老城區開展“大棚宴”整治具備一定的社會認可度,但反對全面禁辦和建議有限禁辦的合計占54.6%,說明“大棚宴”目前還具備較高的市場需求,希望在合適的區域或場所有限允許。
整治的建議
為了更好地做好城區“大棚宴”整治的牽頭組織工作,筆者和周邊縣市區進行了調查了解,也查閱了多方資料,發現并沒有整治的先例,更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遵循、借鑒,屬于“第一個吃螃蟹”地區,一切必須立足于本地實際。要打造具有“高郵特色”的整治模式,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整治行動要依法。雖然“大棚宴”屬于群眾自發組織的家宴,不在《食品安全法》調整范圍,但是整治行動必須要有法可依,為此,筆者查閱了眾多法律法規,搭建大棚辦酒,其主要行為特征還是占用公路、城市主次道路及兩側、小區內部公共場地以及隨意傾倒、排放生活垃圾影響城市環境等。因此開展專項整治可以分別從占道和環境污染等方面尋找突破點,現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物業管理條例》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規章中可以尋求到依法行政的依據和抓手。
2.強化責任落實。一要落實屬地管理責任。由“一鎮兩區”統籌負責本轄區內占道“大棚宴”專項整治工作,落實專項整治主體責任,建立“政府—社區(村)—小區”三級聯動機制。組織進行常態化網格巡查和宣傳。加大對承辦流動廚師的管理和教育,組織社區(村)主動摸排自辦家宴舉辦信息,對有違規置辦“大棚宴”苗頭的,提前介入進行勸誡和疏導。二是部門各司其責。市監部門要做好牽頭組織協調和督查工作。城管、住建、公安、生態環境等部門分別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負責對違規占用公路、城市主次道路、小區內部公共場地以及環境污染等行為進行宣傳、取締和查處,強化部門聯動,形成整治合力。
3.宣傳引導要先行。“大棚宴”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婚宴、生日、喬遷等宴席往往都要提前籌備和預約承辦廚師、賓客和大棚等,時間提前多則大半年、少則一兩周,工作量大、涉及面廣、時間跨度長,一旦“大棚宴”既成事實,強行整改很難,也極易引發矛盾沖突,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因此必須堅持輿論宣傳和引導先行,落實“一鎮兩區”宣傳主體責任,在整治區域內公共場所、人群聚集地、主要街道、小區等廣為張貼《整治通告》,進村入戶發放整治宣傳資料,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絡、音頻設備等進行地毯式、全天候宣傳,對潛在的家宴事主進行提醒、告誡,并給予時間上足夠的緩沖期,將全覆蓋宣傳引導工作做實做細,讓思想支持走在行動支持的前面,切實營造好良好的社會氛圍,爭取絕大多數市民的理解與支持。宣傳的同時各社區(村)、小區物業要加大置辦“大棚宴”的信息排查力度,提前介入開展引導和勸誡,盡量減少或避免引發的社會矛盾。
4.堅持堵疏結合。如果主城區“大棚宴”整治一味以堵為主,要求所有自辦家宴必須進入餐飲服務場所(酒店)舉辦,會帶來部分市民增加辦餐成本,特別是觸動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經濟利益,增加經濟壓力,易激化社會矛盾,尤其是婚宴,都集中在節假日或“良辰吉日”,酒店也無法全部滿足辦酒需求。因此根除“大棚宴”的陋習,必須確立疏堵結合的工作思路,既解決部分群眾的現實需求,讓“紅白事”費用控減工作有了新的抓手,又達到城市綜合治理的效果,也是“大棚宴”整治取得最終成效的重要途徑。
一是加快家宴便民服務中心建設。近年來,全市各鄉鎮(園區)和市場監管部門從便民和保障食品安全角度出發,積極鼓勵農村集體聚餐進入固定場所舉辦,并培育了一批農村集體聚餐代辦點。目前全市各鄉鎮(園區)僅有17個代辦點,但全部在農村地區,且都屬于社會資本辦點,對全市每年超過1.5萬場次的自辦家宴市場需求,顯屬杯水車薪,數量少、覆蓋面窄的現實情況嚴重制約了自辦家宴進入固定代辦點的推進。建議在城區整治區域內,堅持位置相對集中、投入相對控制、紅白適當分開的“三原則”,一方面由政府部門通過閑置資產盤活、租賃、新建等方式,牽頭設立一定數量的以公益為主的家宴便民服務點,按照每個服務中心覆蓋1-2個社區(村)的規劃,至少需培育15個左右的服務點,可在有條件的區域設立3-4個“白事”服務中心,以解決市民自辦家宴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建議由住建部門對城區各住宅小區物業管理用房進行梳理,將適合用于承擔家宴服務點的物業管理用房,依法履行相關手續后打造為家宴服務中心,對已出租或挪作他用的可依法責令收回,本著非盈利原則,服務于全體業主。
二是強化家宴便民服務點管理。“一鎮兩區”政府設立的家宴便民服務點要在消防、燃氣、水電、食品安全等方面滿足要求,要加強便民中心的規范管理,落實專門機構和專人,堅持公益性質,不得從中牟利,更不得外包給個人和其他單位作為營業性使用,要充分發揮社區(村)紅白理事會作用,讓家宴便民中心真正成為服務群眾的辦事場所。同時對進入便民服務中心和的自辦家宴進行備案并開展現場指導,確保集體聚餐的食品安全。
三是與酒店尋求互惠合作。由社區(村)聯系部分中小型且日常效益一般的酒店商談合作,將部分自辦家宴勸誡、引導到酒店舉辦,酒店對引導進入的自辦家宴實行優惠價格,餐費標準基本與“大棚宴”辦餐價格持平,這樣市民才易于接受和主動配合。
5.堅定打贏整治攻堅戰的信心。開展違規“大棚宴”專項整治是深化文明城市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回應百姓關切的重要舉措,區別于其他專項行動,具備不固定、無預期、難整改、難處罰等特殊性,開展違規“大棚宴”專項整治更是一場傳統民風民俗與現代文明城市建設、城市安全運行管理之間的“碰撞”,阻力和艱巨性不言而喻,必須將整治工作置于全市文明城市建設的大布局中,政府的決心、部門的合力和群眾的支持是整治攻堅戰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證。涉及的“一鎮兩區”和市監、城管、住建、公安、環保等部門要做好打攻堅戰、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堅定取得整治實效的信心和決心,使廣大群眾對食品安全管理和文明城市創建的獲得感、滿意度不斷增強。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