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沖擊波:股骨頭壞死不流血的手術刀
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2018年5月12日,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高能沖擊波治療儀開機儀式暨學術沙龍在洛陽總部院區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百余位專家學者及對沖擊波感興趣的病人及其家屬參加了本次盛會。

會議現場的醫學專家
國際沖擊波學會主席、中國沖擊波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武警總醫院邢更彥教授;國際骨循環與骨壞死協會資深會員、國際醫用體外震波協會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沖擊波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沖擊波醫學委員會骨循環與骨壞死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孫偉教授;國際骨循環與骨壞死協會會員、中國沖擊波醫學委員會骨循環與骨壞死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日友好醫院高福強教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與細菌耐藥評價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循證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大學循證與轉化醫學中心副主任曾憲濤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康復治療組組長、廣東省醫學會物理治療與康復分會委員袁穎嘉博士、中國沖擊波醫學委員會骨循環與骨壞死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洛陽正骨醫院股骨頭壞死科主任陳獻韜等國內沖擊波醫學專家到會。

左起依次為:高福強、張志杰、孫偉、邢更彥、郭艷幸、曾憲濤、陳獻韜
1966年,德國最早的飛機制造公司DornierFlugzegwerke在研究超音速飛行器時,偶爾發現飛機表面會形成點狀腐蝕,這便是沖擊波的“空化效應”。1970年,世界首臺沖擊波發生器誕生;1980年2月7日,世界首臺體外沖擊波碎石設備HM1在德國慕尼黑大學醫院投入臨床實用,首次成功粉碎腎結石,拉開了沖擊波“無創”治療的歷史序幕。沖擊波與核磁共振影像、CT(計算機斷層掃描影像)并稱為20世紀80年代三大醫療設備發明。
1994年,武警總醫院邢更彥教授在國內率先開始了沖擊波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探索,近年來利用核磁掃描三維重建、minics軟件模擬患者股骨頭形態,判斷壞死的位置、面積、分期,定個體化股骨頭壞死治療方案,達到精準定位,實現了更好的治療效果。2004年非典期間,因激素應用并發的股骨頭壞死病例驟增,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李子榮、孫偉教授團隊應用高能沖擊波治療股骨頭壞死的多年隨訪表明,沖擊波可以改變股骨頭壞死發病進程,改善股骨頭密度,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嚴格把握適應癥會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最新引進了電磁聚焦、智能定位高能沖擊波,治療中可實時監控沖擊部位,確保精準、高效治療。
國內外基礎和臨床研究表明,沖擊波通過皮膚軟組織傳遞能量作用于骨組織,產生鎮痛、成骨和代謝激活效應,使許多病人免遭手術之苦,一次治療即可顯著改善疼痛,按療程應用可促進死骨修復,改善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且無創傷瘢痕之憂,不僅顯著降低了治療費用,而且規避了關節置換手術感染、脫位的風險,備受患者青睞,因此被稱為“不流血的手術刀”“股骨頭壞死的綠色療法”。
據悉,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是繼中日友好醫院之后開展高能沖擊波治療股骨頭壞死的醫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