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河口牛蒡,靠什么“笑傲江湖”
錢連民 本刊記者 吳傳東
日前,在徐州雨潤大市場舉辦的2016淮海經濟區名優農產品展銷會上,沛縣河口鎮與科研院校研制的航天食品牛蒡胡蘿卜,搭乘神舟11號飛船經歷太空“一月游”的牛蒡親本1號種子,一度成為各級參會領導、商家和媒體關注的焦點。
享有“牛蒡之鄉”美譽的河口鎮,規模種植牛蒡已有30余年的歷史,牛蒡深加工系列產品遠銷日本、美國、韓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牛蒡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根莖類植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纖維素、鐵、菊糖、胡蘿卜素及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及氨基酸,在《名醫別錄》《本草拾遺》等典籍中均有記載。那么,河口鎮的牛蒡憑什么能“笑傲江湖”?日前,記者走進河口鎮,一探究竟。

科學化、規?;N植
增產增效
“河口鎮的牛蒡品種好,味道鮮!”這是從事牛蒡批發生意的商販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得到這樣的評價,離不開河口鎮在牛蒡科學種植、規模發展上的投入。
牛蒡在河口鎮種植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最開始,由于品種的限制,牛蒡的產量和質量一直上不去。在慢慢地摸索過程中,該鎮農民一邊選擇不同的品種種植,一邊對每個品種的效益進行算賬對比,最終發現“柳川理想”“地黃早生”等品種的牛蒡種植效益比較高。
品種選對了,還得依靠科學管理。“從種植到收獲,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該鎮農技中心主任李金華說,“鎮村組織種植大戶到外地參觀,學習先進管理技術,拓寬了視野;定期邀請農技專家就病蟲害防治等實際問題提供技術指導,并組織種植戶按標準化生產,保證了牛蒡種植的產量和質量。”

為使牛蒡產業形成規?;?,河口鎮按照“發展特菜種植、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路,大力調整牛蒡種植結構,同時成立牛蒡種植專業合作社,組織種植戶統一生產管理、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產品銷售,不僅有效降低了市場風險,還帶動生產模式向種植布局規?;?、組織形式合作化、生產方式產業化方向發展。“如今,在我縣及周邊地區,一提到牛蒡,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河口鎮,每年牛蒡收獲季節,田間地頭等著收購的車輛都要排起長龍。”袁圩子村種植戶李剛說,“牛蒡種植讓我們的生活‘牛’氣沖天,現在大家種植牛蒡的積極性非常高。”
目前,河口鎮牛蒡種植面積達2萬畝,主要分布在袁圩子、孟莊、燕灣等村,其中以河口鎮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種植牛蒡面積達20萬畝,年產量達40萬噸。
牛蒡深加工
提高附加值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拉長產業鏈條,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
走進徐州福中福食品有限公司,只見清洗、初加工、挑選、分級等生產線上的工人正在緊張忙碌著。“從原材料牛蒡到低溫冷凍牛蒡產品,要經過近10個步驟,雖然比較繁瑣,但牛蒡的附加值大大提高了。”企業負責人張玉國說,“企業每年要用掉袁圩子、孟集和丁六3個村4000多噸牛蒡,年銷售量達1500多噸,去年實現銷售額近2000萬元,加工的低溫冷凍牛蒡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市場,還出口日本、韓國、美國等地。”

來到同樣以牛蒡為主要生產原料的徐州天順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產品展廳里擺放著60多種牛蒡系列產品,而在牛蒡醬、牛蒡茶等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生產流水線上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一箱箱牛蒡產品裝滿貨車,銷往全國各大城市。“為進一步拓展國內市場,公司聯合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共同研究、開發了牛蒡酒等系列產品,同時生產的牛蒡系列菜、牛蒡系列茶、牛蒡系列點心等多種系列產品被列為國家級星火項目,深受眾多消費者好評。”據企業總經理王飛介紹,公司還投資建設了牛蒡系列生產線項目,預計年底可以試生產,正式投產后,將年產牛蒡飲料2億罐,年產牛蒡茶、牛蒡醬菜及牛蒡凍干8000噸。“這個項目的投產運營,將使整個河口鎮的牛蒡產業更加繁榮。”王飛說。

經過多年的發展,河口鎮目前共有牛蒡加工企業20多家,年加工牛蒡約4萬噸,年加工產值約3億元,速凍牛蒡及牛蒡醬菜、牛蒡茶、牛蒡酥等牛蒡加工產品暢銷國內外。“為實現特色農產品的最大經濟效益,河口鎮邀請專家為牛蒡加工企業‘把脈問診’,同時與高校對接,開展產學研合作,成功申報2個省級工作站和2個創新實踐基地,引進國內最先進的牛蒡生產線。”河口鎮黨委書記竇銅順說,“我們期待未來通過航天技術的發展,帶動本地牛蒡產業結構轉型并最終給老百姓帶來福利,同時鼓勵企業研發新產品,拉長牛蒡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讓河口牛蒡越來越牛。”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6-06-28)沛縣食藥監局?保健品市場整治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