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莊鎮西棋盤村開啟發展新征程
全村大聚餐,共謀新發展
偏僻小山村從此告別泥濘和水窖,開啟發展新征程
劉華 本刊記者 傅紹良

11月15日,對泉莊鎮西棋盤村村民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600平的新建文化廣場上,擺滿了餐桌,200多位村民或打撲克、或拉二胡唱紅歌、或聊著家常……時不時傳來一陣陣哄笑,十分熱烈。
大鍋煮全羊,全村大聚餐
中午12時許,隨著村支書王恒全的一聲“開席”,11口大鍋同時開啟鍋蓋,熱騰騰的全羊湯一盆盆端到了飯桌上,香氣彌漫著整個山村。

“今天是村里的大喜日子,硬化戶戶通、自來水和文化廣場竣工,村民們主動要求慶賀慶賀,殺了8只羊,支了11口大鍋,就在文化廣場上擺露天席,加上邀請的一些貴賓,一共25桌。”村支書王恒全說道,“就餐所有的費用都是村里出去的老板資助的,今天他們也都回來了。”
“今早上八點多就過來了,和幾個老伙計拉拉二胡,給大家祝祝幸。”李文秀大爺拉完《貴妃醉酒》后又拉起了《馬大哈喝酒》。

水路戶戶通,棋盤新畫卷
西棋盤村,位于泉莊鎮西南4公里處的一個自然村,處于群山環抱之中,全村110余戶村民,歷代趟著泥濘路種植傳統農作物,喝著儲存在水窖里的水,生產生活極不方便,更導致了發展上的落后,村里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
泉莊鎮為解決群眾生產生活需求,奠定發展基礎,通過多方籌資,硬化道路1.7萬平,鋪設自來水管道1.8萬米,讓家家通上硬化路,戶戶通上自來水。同時,建設600平文化廣場,配備建設器材,讓群眾文化生活有了個好去處。
“我們村建村幾百年了,路和水一直是壓在我們心頭的石頭,種莊稼靠肩挑手推,一到下雨天出來一趟褲腿上都是泥,吃水更是不方便,經常跑七八里路到郭莊、石棚水庫跳水吃。”說起村民們曾經在生產生活上的不方便,近60歲的劉葉全感慨頗深,“這下好了,我們的難題全給解決了,感謝鎮黨委政府,感謝共產黨!”

站在青草頂上俯視,在秋末初冬微染橙紅金黃的特有時節,小山村寧靜的躺在群山之間,老石頭房子鱗次櫛比,硬化路將各村串、并聯在了一起,并延伸到遠方,逐漸淡出視線。
跨入新時代,共謀新發展
戶戶通上了硬化路,家家吃上了自來水,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解決了,但全體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遠不止如此……
艱苦的環境磨練了西棋盤村村民樸實、堅毅、剛強、拼搏的精神,先后走出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著名鄉村教師張在軍老師,有機農業權威專家張軍教授和一大批創業致富的能人,留守在家的村民通過雙手,發展桃、櫻桃、丹參、黃芪等1000余畝。
但下一步如何發展?成了泉莊鎮和該村村民的又一難題。
為此,泉莊鎮呼應群眾期盼,利用該村名人和致富能人回村有利時機,組織成立了西棋盤村回鄉創業基金會,集合村民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資源,群策全力,貢獻力量。
同時,就下一步的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泉莊鎮立足該村實際及全鎮發展規劃,以振興鄉村戰略為指導,堅持產業興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本質,提出了打響三張名片的發展思路。一是鄉村教育名片,依托張在軍老師和鄉村學堂舊址,建設全國首個鄉村教育博物館,打造含紀念、參觀、科普等于一體的鄉村教育業態,為全鎮產業發展打造新增長極;二是有機名片,依托全鎮有機農業發展良好勢頭和該村千畝果蔬、中草藥基礎,以“生產有機產品、培養有機農民、打造有機村莊、建設有機名鎮”為抓手,建設農民教育大講堂,開展有機農業培訓指導,培養農民有機農業意識,并通過有機肥獎補等措施,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創建有機品牌,提升農產品質量,提高附加值,讓村民從土地中獲得更高的收入;三是鄉村旅游名片,依托該村優良的生態、周邊群崮奇觀及保存較完整的老房子,積極培育群崮觀光、休閑漫游、民宿體驗、有機采摘等業態,并借助該村處于馬蓮河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內和毗鄰“尹家峪”田園綜合體項目的優勢,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在聽完泉莊鎮黨委書記給村民描繪的前景后,文化廣場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彌久不息……
手記:樸實的百姓或許沒有華麗的語言,但樸實的語言充滿著對黨的感激,熱烈的掌聲是對未來生活的期盼,一頓全羊湯,揮手作別舊時光,開啟發展新征程。愿西棋盤村的鄉村振興之路早日實現,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