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農原則”實際應用的思考—透過《新小農階級》
□ 吳心怡 中國農業大學
揚·杜威·范德普勒格(Jan Douwe van der Ploeg)教授的《新小農階級—帝國和全球化時代為了自主性和可持續性的斗爭》在正值世界糧食危機的2008年初次出版,它在學術界的影響十分廣泛,引發了人們對小農階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討論。中國農村基本聚集形態的小農群體以及獨特的國情同樣適用于書中所強調的思想。2013年該著作譯本的發行,使更多人了解這本書,認識到“新小農”的思想,這為我國進一步的農業發展提供了思路。范德普勒格將當下主流的農業模式歸納為小農農業、企業農業與公司農業,通過對這3種農業模式的介紹、描述與案例分析,為讀者完整地呈現出各個模式的特點與運作方式。通過與其他農業模式的對比與聯系,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即認為小農模式不僅不會消亡反而會不斷發展。在以往的思潮中,韋伯和馬克思等人都認為,小農家庭經營將被使用自由雇工的農業企業所取代,傳統鄉村社會將瓦解和消亡,然而追求利潤最大化和高度集中的運作方式其實存在許多隱患與弊端,無法滿足生產者與消費者共享的價值觀。作者的這一觀點其實也與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第三次浪潮》中的觀點不謀而合,第二次浪潮的高度集權終會被第三次浪潮的分散、短鏈化替代,不同于工業經濟社會人們趨向于物化的情況,人們將擁有更多的自主性。
在著作的最后,作者提出了小農原則的概念,即“小農原則是一種解放性概念,是小農境地在未來的映射,它既由帝國引發,又是對帝國的一種回應”。實際上,小農原則的核心在于構建一個生態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的三重運動,這些資本的重建作為小農農業賴以創立的主要資源。

1 對自然的回歸
在范德普勒格的定義中,小農農業模式是以生態資本的持久利用為基礎的。這就必然要回歸自然,在對資源高效利用的同時要尊重生物生命。自然如土地、動植物、水、生態循環等被用來創建一種資源庫,人們通過勞動、知識、市場等資本對資源庫進行補充。不同于企業農業與公司農業,小農農業的資源庫更加尊重生命,更加生機勃勃。但其實在我國目前的觀點與主張中,多數人更加支持“阻礙發展論”、“消亡論”、“農業內卷化”等理論,認為農業資本化會替代小農農業。
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我國主張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為了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兼顧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我國開展了優化農業生態系統的行動。2002年農業部為進一步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向全國征集了370種生態農業模式或技術體系,最終經過反復篩選,確定了具有代表性的十大類型生態模式,較為常見的有北方的“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南方的“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和西北“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其中“四位一體”模式是我國北方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它將沼氣池、豬舍、蔬菜栽培與日光溫室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生態系統中能量多級利用和物質循環再生,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這種模式也是北方地區的家庭生態系統模式,運用該模式,冬季北方地區室內外溫差可達30℃以上,溫室內的喜溫果蔬正常生長,沼氣發酵安全可靠。這種生態農業模式一般由家庭農場為單位運轉,形成一種循環系統。
生態農業模式的推行有別于企業農業與公司農業一味追求利潤而壓榨自然資源,更加傾向于可持續發展。如今“可持續發展”在各個領域都被作為追求的目標,但是實際情況下大多數生產者因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無法滿足這個需求。生態農業模式正是以小規模模式從根本上實現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雖然在具體實踐中,我國生態農業仍面臨著資源可持續技術缺乏等問題,但小農仍然是我國農業基本生產單位,也是構成生態農業發展系統的重要細胞單元,這一點是大規模農業無法實現的。
2 地方和地區的自我規范
發達國家的農業大多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農民屬于小農生產者。無論是農戶之間通過聯合與合作所建立的各種組織,還是工商企業組織等外部組織的進入,均不能完全替代家庭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
小農經濟并不意味著是和農業現代化背道而馳,恰恰相反,在一些學者的實地調研中發現,大規?;a并不適應我國農村農業的發展,農業經營主體始終要以小農為基礎。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典型特征,但是小農家庭農場進行商品生產的生產目標與資本主義企業截然不同,它的生產活動是以家庭為核心的,以滿足家庭需求為目標。農業現代化歸根結底是全體小農農業生產經營的現代化,其實質是在穩定農戶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實現適度聯合,以抵抗大市場風險。而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相關政策強調以“農戶經營為基礎”,至今近90%的耕地和80%的糧食產量仍由農戶家庭承包經營。
耿店村地處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鄉腹地,是當地有名的“大棚村”,家家戶戶搞大棚,全村有310多個冬暖式大棚。冬暖棚以越冬栽培為主,品種主要以黃瓜、蕓豆、尖椒、圓椒、櫻桃、西紅柿,茄子等蔬菜為主,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每棚收入已達到3.5萬元。當地的農業生產并沒有被使用自由雇用勞動力的農業企業所替代,而是仍然以家庭經營為主體。整個村莊在村干部的幫扶領導下良好運轉,在自我規范的過程中更加具有凝聚力與活力。通過市場化的農業經營,耿店村成立了一、六農貿市集市場、花生市場,完善了一系列生產銷售鏈的活動。在耿店村村干部的組織與努力下,農戶并不是作為孤立的、互不相干的經營個體而存在,而是變成了一個緊密的共同體,在村集體的服務與支持下,創造了更好的經濟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當前,小農經濟的發展面臨著小規模與大市場之間的困境,在多類經營主體并存的情況下,小規模經營且分散的家庭經營模式可能會出現單個農戶無法與大市場銜接、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交易費用成本高等問題,構建綜合性農民合作組織對于化解這一難題是一個有益的突破口,這一過程中少不了地方與地區的自我規范。
3 反對匿名市場體系,新的流動方式
現代食品生產是大工業化的,通過價格優勢以規模效應取勝。匿名的全球性市場使生產者與消費者分割開來,終端銷售市場完全是陌生人市場。在這種背景下,由于監管不力等多方面原因,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多起食品安全問題。在我國的食品問題中,最為普遍的事故是由非食用物質添加造成的,比如瘦肉精、蘇丹紅、三聚氰胺等對人類健康有害的物質。為了追求利益而添加有害物質這種行為無論是從法律還是道德層面都是不會被原諒的,而匿名的市場體系也為生產者、銷售者添加了一層有恃無恐的保護膜。在現代食品市場的匿名交易制度下,消費者需要透明的信息來做出正確的選擇,便出現了新的流動方式,比如巢狀市場等。
巢狀市場興起于歐洲農村發展的進程之中。在為了實現歐洲農村農業發展的背景下,重新配置農村資源,提倡農業的多功能性,體現并代表城鎮和鄉村、農業與更廣泛的社會之間的新關系。為了反抗“食品帝國”對于世界食物體系的控制,新的巢狀市場的出現嵌入在新的制度體系之中,以公共池塘資源為基礎,通過特定生產者生產出來的高質量農產品與特定的消費者直接聯結。巢狀市場的中間環節比較少,基本也都是由農民參與或掌控,因此這通常意味著他們會得到對于農民生產者來說的高價格,以及對于消費者的低價格。農產品生產者在巢狀市場中能夠獲得比在一般市場中更多的農產品附加值,對于消費者來說,也省去了許多中間環節與額外支付,生產鏈更加透明放心。
河北易縣的手工紅薯粉條的流通即可看作是巢狀市場的雛形,它擁有相對固定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二者之間是完全透明公開的。需要特定的生產者,其消費者也是親戚或通過親朋介紹而來,由于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而直接從生產者處購買。在我國巢狀市場的發展下,易縣桑崗村的生產銷售鏈已初具規模。桑崗村農副產品生產小組組長張長春常通過網絡形式在新浪博客上發表文章,與消費者交流溝通。在實際操作中也表示,由于缺少對消費者需求的了解,在組織生產、包裝、運輸等方面還沒有經驗,小部分產品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豬肉過肥、包裝不夠規范等等。在2013年,當地的養羊專業戶,針對豬肉太肥的問題,表示愿意為城市消費者放養1~2頭豬,每天讓豬和羊一起上山運動。據說這樣的豬還是以吃糧食為主,所以肉不會特別瘦,但體重應該不會特別重,關鍵是豬的心情快樂。這種放養豬的價格要比圈養豬貴一些,也希望消費者幾戶一起包購。隨著經驗的不斷累積和不斷地學習,農戶們對巢狀市場的理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更清楚的認識。桑崗村農戶們也在不斷調整生產方式和組織過程,使巢狀市場的運行更加順利。
的確,這種新的流通方式在一開始會有很大的阻力,因為缺乏市場與經驗,而且由于價格比大規模生產昂貴,所以難以快速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但相信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以及未來趨勢的影響,巢狀市場的前景會更加廣闊。
從眾多地方實踐的結果來看,小農原則被不斷映證。大眾也逐漸認識到農業現代化的實質與農業發展的未來并不是掌握在“食品帝國”的手里,小農經濟的重要性是無法被替代的。我國的小農農業也需要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找到適應自身的方式,無論是對農戶自身還是為農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都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高原.市場經濟中的小農農業和村莊:微觀實踐與理論意義[J].開放時代,2011,12:113-128.
[2] 陳航英.新型農業主體的興起與“小農經濟”處境的再思考—以皖南河鎮為例[J].開放時代,2015,05:70-87+7.
[3] 張孝德,張文明.農業現代化的反思與中國小農經濟生命力[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1-5+13.
[4] 寧夏.市場中求生:葛村小農的商品生產[D].中國農業大學,2015.
[5] 孫文華.小農分化、農業生產資源配置差異與政策涵義[D].南京農業大學,2007.
[6] 趙佳,姜長云.兼業小農抑或家庭農場—中國農業家庭經營組織變遷的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15,03:11-18+110.
[7] 葉敬忠,丁寶寅,王雯.獨辟蹊徑:自發型巢狀市場與農村發展[J].中國農村經濟,2012,10:4-12.
[8] 葉敬忠,王雯.巢狀市場的興起:對無限市場和現代農業的抵抗[J].貴州社會科學,2011,02:48-54.
[9] 陸繼霞.替代性食物體系的特征與發展困境—以社區支持農業和巢狀市場為例[J].貴州社會科學,2016,04:158-162.
[10] 李靜,陳永杰.匿名食品市場交易的政府監管機制—現代食品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設計[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171-178.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7-11-21)黑龍江食藥監系統以實際行動踐行十九大精神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