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故土?回報社會
2016年5月14日,河北省蔚縣黃梅寺廟會上,龍旗飛舞,爆竹聲聲,寺院內外商販如流,游人如織,幾無立椎之地。黃梅戲、晉劇接連上演,男女老幼摩肩接踵、熱鬧非凡,本刊記者有幸見到了策劃并投資重建黃梅寺的趙銀才先生。趙銀才,山西省大同市人,企業家,山西省大同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祖籍蔚縣黃梅鄉人。
蔚縣又稱蔚州,歷史上曾隸屬大同府、宣化府。境內有蔚州古城、暖泉古鎮、小五臺自然保護區、蔚縣玉皇閣、蔚州暖泉書院、飛狐谷、真武廟等30多個旅游景點。發展旅游助力小康成為一條興鄉富民之路。趙銀才說他一直有感恩故土的情懷,作為一名老黨員、曾經的人大代表,必須響應黨的號召,反哺故土,回報社會。
鄉村旅游是一種集農業、農村旅游和農民接待服務為一體的休閑渡假產品,具有鄉土氣息濃郁、投資較少、帶動面較大、發展規模及經營方式靈活等特點。趙英才說,利用蔚縣現有旅游資源,充分挖掘“黃梅寺”歷史文化內涵,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必將帶動黃梅鄉農副產品和鄉土文化的發展,成功解決當地在小康建設中的部分短板,提高農民收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夢想推波助力。
蔚縣是中國“仁用杏”大縣,黃梅鄉又是“仁用杏”之鄉,勝產木瓜杏干仁用杏,俗稱杏扁,是我國北方珍貴的創匯土特產。蔚縣作為全國杏扁的傳統產區和主產區之一,已有近40年的栽培歷史。隨著杏扁栽植面積和杏扁產量的增加,杏扁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越來越顯著。目前,蔚縣杏扁面積達到50萬畝,其中掛果面積20萬畝,正常年景可年產杏扁仁300萬公斤,產值9000余萬元。已建成常寧、北水泉、黃梅、柏樹等15個萬畝以上重點栽培區,119個千畝以上杏扁基地村,覆蓋90%鄉鎮60%以上的農業人口。木瓜杏因其果實含糖適中,形似木瓜而得名。由木瓜杏曬制或烤制的木瓜杏干塊大肉厚,酸甜可口,尤為婦女兒童所喜愛,其含大量的維生素和氨基酸,經常食用可起到抗衰老、助消化、降血脂血壓,生津止渴,健脾開胃之功效。
“蔚州貢米”已于2011年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經過五年發展現已聲名遠播,身價倍增,成為蔚縣創收的“金字招牌”。
蔚縣黃梅小吃眾多,黃糕、蕎面饸饹、小米飯、豌豆粉、綠豆粉、糖麻葉、豆腐干、豆腐筋。特別是有名的豆面糊糊口感好、有特性,熬熟以后,熱氣沸騰,香氣四溢,喝上一口,令人心清氣爽,回味無窮。糊糊面尤其適宜老年體弱多病者,以及有腸胃病,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的人食用,被譽為蔚州咖啡”。
五香豆腐干是蔚縣特產之一,黃梅鄉、暖泉鎮的五香豆腐干尤為有名。 五香豆腐干是把豆腐切成細條或長方小塊,經日光暴曬,反復翻晾,除其漿味,再用溫水洗凈入鍋鹵煮,放適當食鹽、花椒、大料、茴香、桂皮等調料慢火燉,使調料味浸潤于內,故稱“五香豆腐干”。 五香豆腐干有軟有硬,軟的瓷實,硬的筋道,既可做下酒菜,又可做伴茶品,且老少皆宜。蔚縣人赴外地探親訪友,大都帶些五香豆腐干作為饋贈禮品。而外地人來蔚縣做客,臨走時必帶物品中也少不了五香豆腐干。
蔚縣剪紙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風格在海內外享有盛譽。蔚縣剪紙吸收了河北武強木版水印窗花以及河北雕刻刺繡花樣等民間傳統藝術形式的特色,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用小巧銳利的雕刀手工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構圖樸實飽滿,造型生動優美逼真,色彩對比強烈,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蔚縣剪紙最早是用來貼在窗戶上的,作為一種裝飾或逢年過節辦喜事的喜慶點綴,如今蔚縣剪紙已逐步發展成為具有欣賞、收藏價值的民間藝術精品、國家級饋贈禮品。2003年8月全國剪紙專項工作會議在蔚縣成功召開,蔚縣被命名為“中國剪紙藝術之鄉”、“中國剪紙藝術研究基地”。
黃梅寺位于河北省蔚縣黃梅鄉黃梅村,地處桑干河上游,寺院正南700米,定安河繞寺而過,登樓望北,距今160萬年前的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泥河灣遺址”盡收眼底。古寺往北五公里的“寺兒山”被譽為世界人類發祥地,近年來尋根問祖的海內外華人絡繹不絕,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古老的歷史交相輝映。蔚縣黃梅寺與位于湖北黃梅縣的黃梅四祖寺(稱幽居寺)并稱南北黃梅寺,又與北岳恒山懸空寺并稱東西三教寺。
寺院坐北朝南,原有前中后三進院落。1961年拆毀之前已縮減成為二進院落,中殿變為后殿,前院正中為山門樓一座,山門前雄踞石獅一對,山門檐下懸匾額,上書“黃梅古寺”,匾的背面有寺名,上書“沈公村、羌無寺”,前院東西為鐘、鼓二樓,院落正北為過殿三間,內塑四大天王,彌勒佛、倒坐觀音、護法神韋馱。后殿(明代以前為中殿)殿宇面寬三間,殿內有檀香木雕刻的“三大士”塑像。殿前月臺上東西各砌一花池,池內栽植黃梅花,每當農歷四月十八盛開之時,化繁葉茂,薰風異香遍空,瑞氣騰飛,年年如此。驗公禪師見此祥瑞吉象,于明嘉靖年上表朝廷,寺中瑞吉之象喻示國泰民安。朝廷甚慰,遂將羌無寺改為黃梅古寺。
黃梅寺內有明代嘉靖十七年重建碑文記載為證:黃梅寺建于元代,初稱“羌無寺”,后易名“黃梅寺”,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統十七年(公元1445年)均重修該寺,碑文記載了一些重要史料,如蓮花池沼華盛景、定安縣西關沈公村的規模,遼、金、元時期定安縣城的繁盛,及早期村名的由來。還記載了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黃梅寺內僧人德經擅長丹青,繪制了寺內殿堂的水路壁畫等。由此看出到明代中期黃梅寺已三教合一,寺內人才濟濟香火鼎盛。
趙銀才先生說,我們不僅要把黃梅寺修重新建好,還要謀劃發展蔬菜大棚、采摘園區等經濟實體,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借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東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釋放農村活力,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群眾收入,改善鄉村生活條件,為蔚縣黃梅插上騰飛的翅膀。

相關熱詞搜索:故土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