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食物容易受肉毒桿菌污染?

2015-12-15 18:08:42 來源: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肉毒桿菌是一種生長在常溫、低酸和缺氧環境中的革蘭氏陽性細菌,廣泛分布在自然界各處,比如土壤和動物糞便中。它是一種致命病菌,在繁殖過程中分泌的毒素,是目前毒性最強的毒素之一。

  根據所產生肉毒桿菌毒素抗原性的不同,肉毒毒素分為A、B、Ca、Cb、D、E、F、G這8個型,能引起人類疾病的有A、B、E、F型,其中以A、B型最為常見。“肉毒桿菌素”用于醫療美容想必大家也有所耳聞,但下面我們要講的是肉毒桿菌影響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

  

 

  微生物學告訴我們,芽孢是整個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強的生命體,在抗熱,抗化學藥物和抗輻射等方面,十分突出。肉毒桿菌芽孢就具有很強的抵抗力,在180℃下干熱5~15分鐘,100℃下濕熱5小時,或高壓蒸氣121℃,30分鐘,才能將其殺死。肉毒桿菌生長繁殖及產毒的最適宜溫度為18~30℃。當pH值低于4.5或大于9.0時,或當環境溫度低于15℃或高于55℃時,肉毒梭菌芽孢不能繁殖,也不能產生毒素。因此,加熱和冷藏都可以殺死肉毒桿菌。而肉毒毒素不耐熱,75~85℃,加熱10分鐘,或100℃加熱1分鐘可被破壞。

  目前,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通常是因為食品原料被肉毒桿菌或其芽孢污染,且食品在加工過程中未進行充分的加熱處理和殺滅芽胞,導致食品含有肉毒毒素。不同國家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類別不同:日本以魚制品引起中毒者較多;歐洲多見于臘腸、火腿和保藏的肉類;美國以家庭自制罐頭、肉和乳制品引起中毒者為多;我國多為家庭自制發酵豆類、谷類制品,或儲藏不當的變質肉類食品中毒。

  

 

  那么肉毒毒素又是怎么侵害人體的呢?肉毒毒素由胃腸道吸收后,經淋巴和血行擴散,作用于顱腦神經、外周神經以及植物神經末梢,導致一系列神經系統受損癥狀,以運動神經麻痹為主要表現,臨床表現為頭暈、無力、視力模糊、眼瞼下垂、復視、咀嚼無力、張口困難、吞咽困難、頭頸無力、垂頭等。潛伏期6小時至10天,一般為1~3天。病死率較高,為30%以上。經抗毒素治療,病死率可降至10%以下,一般病人可逐漸恢復,無后遺癥。

  肉毒中毒一旦發生雖然可怕,但是由于肉毒毒素的產生有嚴格的條件限制,比如厭氧、合適的溫度、酸堿度、水分活性、營養條件等。因此,日常生活中,肉毒桿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并不常見。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