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謠了,草莓為何還大面積滯銷?

2015-05-18 14:47:15 來源: 農民日報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4月26日,有媒體從市場上買了8份草莓,“檢測出乙草胺超標”,從而得出草莓“致癌”說,引發了消費者的恐慌。5月1日,本報刊出《“草莓農殘超標致癌”,是真的嗎?》,報道北京市抽取175個樣本均未檢出乙草胺。并從“用了乙草胺,草莓苗也會被除掉”等多個方面從邏輯上論證了草莓上檢出乙草胺超標不可信。5月2日,《人民日報》也刊發報道表示“吃草莓致癌”不靠譜。隨后,各大媒體、網站紛紛跟蹤報道。

  按理說,這次“草莓風波”到此就該畫上句號了。然而國內草莓市場依然清淡,主產區市場價格暴跌四成以上。5月6日,農產品交易平臺“一畝田”披露:遼寧、河北、吉林等七大產地草莓價格,由4月中旬的4~8元跌至1~4元,部分地區的草莓甚至跌到1元以下。僅半個月時間,北京市昌平區6000棟草莓日光溫室就損失2600多萬元。

  既然主流媒體已經辟謠了,為什么草莓產業還會遭受如此巨大的損失呢?類似的情況并不限于今年的草莓,所謂“膨大劑”西瓜、海南“蕉癌”、“大食蠅”柑橘等等,都是辟謠過后,農民依然還要承受漫長的傷害。原因何在?

  其一,“首因效應”在起作用。人們總是更傾向于相信第一次接觸到的信息,而對后來的說法持懷疑態度。同時“首因效應”還具有持久性的特征,在先入為主的偏差認知下,能夠強烈并持久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反映在本次草莓事件中,許多消費者選擇的是“管住嘴”。

  其二,大部分消費者是抱著“寧愿信其有,不愿信其無”的心態。草莓作為入口的東西,事關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加之草莓不是生活必需品,在選擇吃還是不吃的時候,消費者會異常慎重。

  其三,對于這次草莓事件的受損方而言,第一時間作出恰當的反應是將損失降到最低的重要環節。但是“謠言已經滿天飛了,真相還在穿鞋。”要知道,在互聯網和自媒體的世界里,幾天的時間足以將這一消息固化成絕大多數人根深蒂固的認知。當然事件發生后,有關部門也作出了相應的反應,比如公布抽檢結果,農藥、植保、質檢方面的專家出面論證等。但如何把這樣的聲音通過更多、更便捷的渠道傳遞給消費者,還值得進一步深入思考。

  事情已經過去半個月了,對于草莓產業的傷害短期內還難以消除。這里面還有一些引以思考的地方。

  這些年來,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但是相對于市場的發育來說還遠遠不夠。千家萬戶小生產的狀況普遍存在,在行業出現危機的時候,很難及時作出有效反應,迅速澄清事實。就拿這次的草莓事件來說,單個的草莓種植戶或者合作社,甚至一個農業企業,很難有精力、時間、金錢以及能力去合情合理地應對,這才造成危機公關的延時和無力。因此,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增強產業危機公關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尤為必要。

  除此之外,還應進一步加大農產品市場信息的宣傳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避免因個案對整個產業造成連帶損害,重拾消費者信心。

  食品安全大于天,事關人民的身體健康。在食品安全的監督上,媒體也應明確自身責任,在監督食品安全、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也要維護生產者的合法權益,要以事實為依據,并盡可能降低對一個產業的殃及和誤傷。所以在這個問題上要更加科學,更加嚴謹,也要更加審慎。

  從總體上講,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是可靠的,消費安全是有保障的。在草莓生產領域,我們也已建立了嚴格的安全監管體系,健全了質量追溯體系。用什么藥,什么時候用藥,用多大劑量的藥,甚至購買農藥的渠道都是固定好的。相信隨著我國農業組織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監管力度越來越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將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大面積 草莓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