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肥魚” 戳中食品安全信心軟肋
從水體抗生素污染的狀況來推測水產養殖業濫用抗生素,雖然未必足夠嚴謹,但是從一定程度反映出水產養殖安全存在隱憂。如果對這一觀點能夠批駁,最有效的手段應當是水產養殖主要產區相應監測的平均數據。遺憾地,這是誰都無法給出的數據。毫無疑問,對于養殖業來說是一個難以自證清白的尷尬。
事實上,針對養殖業安全的流言由來已久,最廣泛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如“鱔魚吃避孕藥”,而在養殖業看來,這其實是無稽之談,在養殖中根本沒有必要。但是,人們還是信了,于是不吃大鱔魚成了不少人避免受害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來說,鐘院士“不吃肥魚”防范抗生素的危害,邏輯如出一轍。面對食品安全,院士與普通人一樣落入經驗判斷的窠臼,顯然不是一個人的非理性。
現代社會的安全信任,很大程度來源于對制度的信任。食品安全更是如此,食品從生產到餐桌,必須有一系列嚴格的安全標準和監督檢測程序來把關,并以此來倒逼種養和加工等環節的標準化生產,從而形成一套體系。只有在體系下生產出來的食品,安全的是大多數,問題食品才會只是“另類”,個別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只會是個案,不會影響到社會的信心。
而現實則恰恰相反,由個案醞變而成的行業性食品安全危機,并不鮮見。因為水體抗生素污染引出的水產養殖業抗生素濫用的問題,對水產業來說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那些安全生產的企業將是無辜之傷。譬如,與鐘院士同組討論的有“羅非魚大王”之稱的陳丹代表認為“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養殖企業”,他們所生產的羅非魚出口到30多個國家,用藥是符合標準的,是安全的。他還表示,所有的出口企業都是標準化生產的。
這一場水產養殖抗生素濫用的討論,既包含著被夸大的隱憂,也展示出市場力量對促進食品安全的積極作用,對于食品安全的認識有著重要地啟示。一方面,食品安全既不是行業說得那么好,也沒有想像得那么糟。另一方面,推動食品安全監管與市場力量的融合,是構建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如水產養殖業,不僅政府要主導生產標準化和加強生產環節的監測,建立市場嚴格地安全準入門檻和嚴密地監管體系,還應鼓勵和扶持養殖企業、養殖行業建立自己的安全標準,創建自己的品牌,讓安全的產品享有市場特權,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產業環境。食品安全不能總靠經驗判斷,有力地政府監管和健全地市場秩序,才能釋放全社會的信任。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5-07-02)“食品專家”戳中食品安全的軟肋
- (2014-06-16)家樂福與您一起努力建設食品安全誠信
- (2014-06-16)以誠信保障安全 中國食品安全誠信宣言大會在京召開
- (2014-06-16)張志剛:提高誠信自律,共為食品安全獻計獻策
- (2014-06-17)食品安全治理:挖根去皮方得實質效果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