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份《中國奶業白皮書》發布
【食安中國網訊】食安中國網了解到,由中荷專家編寫的首份《中國奶業白皮書》(下稱白皮書)于12月2日,在中荷奶業發展中心成立一周年暨荷蘭奶業技術示范中心啟動儀式上發布。
法規完善,乳質提升
食安中國網了解到,該報告就近年中國乳品發展狀況與2008年的一份調研報告與進行對比發現,2008年以前中國規模牧場生乳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為3.62%和2.94%,2013年示范牧場生乳的乳脂率、乳蛋白率分別達到3.81%和3.13%,細菌總數和體細胞分別為20.8萬個/毫升和34.5萬個/毫升,比2010年降低了26.5%和5.1%。
白皮書對中國規范生乳質量標準出臺的一系列標準、法規和近年中國規模牧場生乳質量的提升給予了肯定。報告指出,乳脂率和乳蛋白率5-6年內分別提高了5.3%和6.5%,帶動我國生乳品質的總體上升。
標準被指不先進,專家呼吁修訂
報告同時指出,2010年我國通過并頒布的《生乳》(GB19301-2010)標準在乳蛋白、細菌數等指標的規定上均低于1986年頒布的標準。據食安中國網了解,該標準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基于中國奶牛以散養為主的養殖現狀而發布的。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以前,我國生乳收購標準是每毫升細菌總數不超過50萬個,蛋白質含量最低每百克含2.95克。而2010年新修訂標準,則將每毫升生乳細菌限量總數提高到200萬個,蛋白質最低含量每百克下調至2.8克。
有媒體作了對比,新標準中生乳蛋白質含量遠低于發達國家3.0克以上的標準;而菌落總數放寬3倍后,是美國、歐盟(10萬個)標準的20倍,并稱“有不少專家認為,這一標準堪稱‘世界最低,全球最差’,鑒于我國生乳品質已大幅提高,而我國現行生乳國標已落后,中外專家建議對國標中生乳乳蛋白、細菌總數等指標重新修訂”。
據食安中國網了解,中荷奶業發展中心由中國農業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及荷蘭皇家菲仕蘭坎皮納乳業公司共同籌建,目的是通過分享荷蘭乳品專業知識提升中國乳品產業鏈的食品質量、安全及生產水平。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9-25)食品衛生視角下乳制品質量安全管控體系的構建
- (2014-09-09)食品安全事件倒逼著我國食品相關法律的進步
- (2014-09-10)檢測系統避免寵物食品過分填充
- (2014-09-10)試論食品供應鏈管理和食品質量安全
- (2014-09-15)旅游景區級別 應與食品安全緊密掛鉤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