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有“創新”還不夠
一堆的創新詞匯讓人眼花繚亂—什么創新的投融資模式、創新的市場理念、擬采用的創新的技術、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的運作標準等等等等。醒過神來想想看有點不對啊,這些跟食品安全,特別是食品安全的“創新”有多大程度的關系呢?
仔細看完新聞,這回高大上得有點嚇人的工程,最重大的意義在于珠海參與到世界食品安全這個新興市場中去。那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普羅大眾的食品安全上還缺什么。
如果說食品安全指的是安全生產、安全流通的安全食品的話,應該首先關心的肯定是食品的安全標準。殘酷的事實卻是,與國外相關食品安全標準相比,我們的食品安全標準不僅少,而且很多標準過低。無標可依的話,怎么判斷安全?而標準太低的安全,還是不是安全?
橫琴的認證中心未來將與歐美接軌,為世界食品做認證,拿的是歐美的標準,說起來竟然有一絲悲哀。
根據1995年出臺的《食品衛生法》,2006年出臺的《農產品質量法》、2009年出臺的《食品安全法》,以及2010年出臺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加強重點和缺失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定、修訂工作,逐步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才是當務之急。這是補缺,不是創新。
食品的安全生產和流通也是如此。食品生產過程的安全與否,所生產食品的真假與否或偽劣與否,運輸過程中的變質與否,在行業自律以外,只能靠質監、工商等執法部門通過技術手段或直接上門的檢查監督途徑,以及高昂的違法代價來確保和震懾。在中國過于分散的食品生產個體現狀面前,要抓好安全生產和流通更是只好如此。這也是要照舊,也不是創新。

相關熱詞搜索:食品安全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家樂福與您一起努力建設食品安全誠信
- (2014-06-16)以誠信保障安全 中國食品安全誠信宣言大會在京召開
- (2014-06-16)張志剛:提高誠信自律,共為食品安全獻計獻策
- (2014-06-17)食品安全治理:挖根去皮方得實質效果
- (2014-06-17)搞好食品安全農產品生產是關鍵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