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媒:用財經手段懲罰不良食品企業 杜絕人禍

2014-11-03 11:20:22 來源: 中新網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臺灣《經濟日報》30日發表社論稱,以頂新集團為核心而引發的食品安全風暴,今年以來已經四起。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束手無策的衛生福利體系,以及缺乏面對誠意的企業集團,除了提高警覺,避免讓自己成為下一波風暴的受害者,也要開始籌思遏止這類危害社會事件發生的更有效方法,財經體系手段的運用或許是可冀望的做法之一。

  文章摘編如下:

  餿水油案發生之初,各界對頂新集團責難不斷,采取各式各樣的抵制行動,其中又以消費者與經銷商的自發性不購買、不上架效果最明顯。與此同時,還有一項引起關注的插曲是,臺灣第一銀行率先祭出“赤道原則”,以企業未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為由,緊縮對頂新集團的融資額度、授信條件,從金融端下手,對頂新集團給予制裁。

  另一方面,臺“財政部”日前表示,將要求符合一定條件的食品業者,強制實施電子發票制。因為這樣做,食品企業的生產流程中,所有進出貨的上下游關系,包括數量、時間、流向等,都能掌握住,可讓想拿假油當真油賣的企業不敢造次。

  這兩項手段推出的目的都很特殊。銀行針對企業的無良行為,透過抽銀根來校正,緊縮融資并不是考量該企業的經營實況,而是對販賣不良商品的一種懲罰;同樣的,強制食品業發行電子發票,也不是為了多收點稅,而是要建立一套新的稽核制度,目的同樣是要避免企業的經營行為出現偏差。

  仔細分析這些財金手段的運用,上述做法,是屬于防弊、消極的主張。坦言之,若不是頂新如此有恃無恐,引發全民公憤,讓“金管會”與“財政部”順勢而為,“赤道原則”與電子發票的推動,都會面臨極大的阻力。且從客觀上來看,這些做法即使有效,也是建立在“處罰”的基礎上,企業因為怕罰,所以被迫配合,銀行與客戶的關系、稅目稽征雙方的關系,也會顯得緊張。

  所謂上功治未病,事前預防比事后彌補缺口更重要、效果更大。如果銀行都能落實“赤道原則”,辦理授信的時候就對企業耳提面命,言明若有不正當并危害社會的營業行為,就會收回融資,相信多少可以發揮震懾的效果,尤其是對一些融資比例偏高的企業,更可降低其鋌而走險的機率。同樣的,有電子發票盯著看,不希望稅務單位三天兩頭上門拜訪的公司,自然也會有所收斂。

  社會災難的肇因不外天災與人禍,天災不易預防,人禍卻可以防患于未然。坦言之,除了頂新這個受到極大關注的個案外,先前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不同形態的人禍出現,以近一年來看,從日月光排放污水案到高雄李長榮氣爆案,都造成社會很大的損失及傷害,而要讓財金工具在控管災難損害上充分發揮功能,臺當局的力挺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透過財金手段建構一套新的安全網,已經刻不容緩,請當局趕快盤點工具,并公開呼吁、甚至要求強制落實。只有這樣,方能更有助于降低人禍發生的機率。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人禍 手段 食品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