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食安防線 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開啟AI智能溯源監管模式
筑牢食安防線
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開啟AI智能溯源監管模式
陳泠利 本刊記者 夏華鎖
近年來,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積極深入推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改革加強區塊鏈等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的應用推進”工作,將食品安全監管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國內首創打造以區塊鏈、AI(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為核心技術的廣州市食用農產品溯源平臺,全面實現“源頭嚴控、入穗嚴查、終端嚴管”,有效提升工作效能,筑牢食品銷售安全監管防線。
截至目前,通過食品溯源平臺覆蓋食用農產品經營主體7997家,實現對全市90家農貿市場(含食品專業批發市場)的線上巡檢,農產品流通追溯憑證達344.8706萬單,日均商戶上報率高達95%、日均排查異常票證占總票證的5%,極大提高日常追溯數據上報質量,對落實市場準入制度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自2017年起,廣州銷售環節食用農產品監督抽檢總體合格率逐年上升近10個百分點。
“區塊鏈+人工智能”:開啟食安智能監管模式
利用區塊鏈技術將日常商戶、市場開辦者、監管部門三方的市場準入、日常檢查、日常監管、檢驗檢測、稽查執法等可公開的信息上傳至區塊鏈上,區塊鏈會自動為所有數據“貼上”電子標簽,相當于每個主體責任人上傳數據都加蓋了自己的“公章”。銷售者、開辦者、監管部門的數據都因不可被篡改而成為權威檔案記錄,并可被各方實時共享。同時,結合AI票證識別技術,對區塊鏈存證的票據進行真實性和有效性排查,通過篩選預警異常票據、建立問題發現風險庫、協助監管人員及時排查隱患等方式,將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嚴把食品銷售安全關。
生鮮農產品溯源平臺:推動“四位一體”食安共治
自2017年,以華南地區最大的海鮮批發市場作為食用農產品溯源智能監管轉型的先行攻克高地,在黃沙水產交易市場率先試點推廣應用廣州市水產品溯源系統,嚴格落實市場開辦方和經營商戶的市場準入備案主體責任,480戶水產品經營商戶使用廣州市食用農產品溯源系統。繼食用農產品溯源系統在黃沙水產交易市場推廣應用成功后,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又將該平臺推廣至珠三角最大的農產品集散市場(江南果蔬批發市場),以及市內其它零售市場、餐飲服務的農產品流通節點單位,取得了較好成效。截至目前,累計上報商戶數量1000余家,進貨訂單39.4354萬單,銷售訂單131.7466萬單。通過緊緊抓住黃沙、江南兩大生鮮農產品交易市場這個 “入穗總開關”,“源頭嚴控、入穗嚴查、終端嚴管”成效明顯,開創了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監管工作的先河。

四方參與,區塊鏈技術保障數據共享共用。溯源系統設置了市場端、商戶端、監管端和公眾端等4個端口:一是商戶端。商戶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錄入進銷貨信息,查詢抽檢結果,藍牙打印電子銷售憑證。二是市場管理端。市場開辦者可以對商戶基礎數據和資料進行無紙化管理,及時掌握商戶溯源數據上報情況。三是監管端。監管人員可實時對市場開辦方和商戶的準入、管理、臺賬等情況進行查詢、監管和應急處理。四是公眾端。建立一檔一碼,每個商戶都有一個唯一的溯源二維碼。消費者可掃描銷售憑證上的溯源碼查看銷售單據詳情、檔口資質、抽檢信息、監管記錄、投訴舉報等信息。
農產品鏈條追溯系統將市場監管信息、農產品準入信息、購銷電子憑證、經營商戶主體信息、農產品抽檢等信息,實現“一鍵上報,碼上查詢”打通市場開辦方、經營商戶、市場監管、消費者四方主體責任人的信息壁壘,破解了基層數據采集、憑證統一、農產品溯源、日常監管等系列難題。
大數據實時預警,壓實主體責任。食用農產品溯源平臺為市場開辦者與商戶有效履行主體責任帶來極大便利,并協助監管部門實時從海量商家中精準發現未依法履行主體責任的經營商戶。實施商戶檔案信息化、經營商戶經營臺賬電子化,利用大數據和AI人工智能識別篩查經營商戶主體備案情況,以及日常進銷溯源信息的真偽性,為監管人員提供了定向精準排查的范圍。并發送預警信息,商場開辦方和監管部門會即時收到預警信息提示,從而實施靶向精準檢查。
創新實施“電子憑證、追溯召回”閉環管理。將食用農產品追溯信息融入電子支付憑證。消費者可通過電子支付的方式,進行農產品消費,同時會獲取帶有溯源信息的電子憑證,消費者可利用電子消費憑證進行農產品維權,監管人員、市場開辦者、商戶同步接收維權信息,線上可視化維權流程處置,構建農貿市場新型的消費追溯召回通道,利用“互聯網+”的模式改變原有農貿市場消費維權無門的困境,暢通了質量投訴和消費維權渠道,真正實現全程可追溯、商品可召回的追溯閉環管理。
全天候線上實時監管,提升工作效能。食品批發市場通常是24小時不間斷交易,依靠人力難以實現無死角、全覆蓋的監管,該平臺的運行較好地破解了監管難題。一是全天候線上巡檢。監管人員可隨時隨地通過手機監管端查看商戶場內交易、上傳臺賬、市場方定期檢查,以及培訓等情況。二是有效保障信息暢通。監管人員可將重要監管信息第一時間通知到市場開辦方和經營者,破解監管信息傳達不到位的難題。三是及時采集分析數據。定期采集場內商戶數量、銷售品種、主要產地來源,做好相關數據的統計分析和比對,為落實靶向性監督檢查、實施風險管理提供重要依據。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