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舌尖安全”廣東食安交出亮眼成績單
守護“舌尖安全”
廣東食安交出亮眼成績單
本刊記者 夏華鎖 夏志遠
廣東食安交出亮眼成績單
本刊記者 夏華鎖 夏志遠

聯合行動開展以來,廣東全省破獲“假冒茅臺、國窖酒案”“假月餅”“石灰漂白牛肚案”等一批食品大案,嚴查校園食品安全問題、嚴打保健食品違法違規行為、嚴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立案查辦食品安全違法案件7721 宗,罰款4719.24 萬元,取締無證企業(含黑工廠、黑作坊、黑窩點)160 家,破獲食品刑事案件787 起、刑事拘留985 人,逮捕696 人,涉案金額5.7 億元……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和廣東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項整治部署,落實中央紀委和廣東省紀委專項整治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工作要求,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省公安廳牽頭,會同多部門自2019年9月中旬開始,圍繞食品生產經營環節違法違規行為、保健食品虛假宣傳、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等五大重點問題,在全省范圍內集中開展為期2個半月的食品安全問題聯合整治行動。隨著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縱深開展,廣東省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廣東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公安、農業農村等部門梳理前期開展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查獲的違法食品,包括未經檢驗檢疫的凍肉等肉類產品、假冒知名月餅、無合法來源公仔面、假冒食鹽、抽檢不合格的大米、調味料、食品添加劑等60 個品種約1110 噸,貨值金額超過2000 萬元。其中查處無證經營案件1007 宗、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案件474 宗、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質案件456宗、經營未經檢疫或檢疫不合格肉類案件153 宗、生產經營“山寨食品”、商標侵權等假冒偽劣食品案件208 宗、網絡訂餐經營違法行為案件319 宗,案件查辦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局長麥教猛從四個方面對廣東整治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進行了總結。
重拳整治保健食品行業
廣東省有保健食品生產企業158 家,2018年產值600 多億元,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整治期間,全省按照“上控源頭、下清網絡、中查儲運”的思路采取“企業自查 + 責任約談 + 體系檢查 + 個別輔導 + 重點檢查”等多種組合措施,持續加大保健食品生產企業監管和執法力度,嚴肅查處保健食品虛假違法廣告,共監測保健食品廣告11.75 萬條次,處理涉嫌違法廣告1459 條次,共立案查處保健食品違法違規案件211 宗,涉及保健食品(含假冒保健食品)刑事案件12 起,刑事拘留45 人、逮捕42 人,涉案金額1100 萬元。組織檢查“保健”類店鋪3001個,排查涉及保健品的行業組織58 家,全面禁止社會組織開展保健品評比達標表彰活動。對省內24 家廣播電視播出機構、133 個頻道頻率開展節目排查,共停播含有違規內容的醫療養生節目13 檔,停播違規保健品、醫療藥品廣告5 條次,持續播出“防范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公益廣告100 余次。目前,全省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和保健食品行業協會《保健食品標注警示用語指南》宣貫覆蓋率、全部生產企業在產品種類和重點經營企業抽檢率均達到100%,抽檢合格率達99.5% 以上,暫未發現非法添加的問題。
多維度護航校園食品安全
廣東全省有26171 所學校食堂,是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我們嚴格督促壓實學校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全省教育、市場監管部門與全省所有學校校長(園長)、食堂負責人簽署食品安全責任書,相關負責人違反承諾內容將承擔全部責任。利用“廣東省學校食品安全監管系統”開展食堂“線上”網絡巡查,壓實學校校長(園長)的主體責任。全省教育、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聯合對校園及周邊食品店商、供餐單位開展拉網式排查,逐一登記造冊,理清來源去向,評估風險,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對發現的各類風險隱患逐一銷賬、限期“清零”。截至10月底,約談學校食品安全負責人3637 人次,撤換原料供應商119 個,更換供餐單位62 個,培訓從業人員4.89 萬名,發放培訓資料7.54萬份。目前全省學校食堂“明廚亮灶” 覆蓋率達99.9%, 其中8523家已建成“互聯網 + 明廚亮灶”。
深圳全市所有(2483 家)學校食堂、11627 家200 平方米以上餐飲單位全部接入“互聯網 + 明廚亮灶”。
拓寬餐飲業社會共治渠道


廣東省僅美團外賣、餓了么、百度外賣三家平臺就有31 萬多個入網食品經營者,數量龐大,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把整治網絡訂餐行為作為聯合行動自選動作加以推進。
一是創新以網管網監管方式,持續開展網絡訂餐監測,對上述三家網絡訂餐平臺全省21 個地市的入網食品經營者持續監測其證照公示情況、量化分級信息、是否超范圍經營等食品經營行為,并定期將監測情況通報給各地市。
二是加強線下核查,各地對監測通報的涉嫌證照不全的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逐一核查,及時下線違規經營者,查處無證照經營行為,切實督促平臺及其分支機構落實主體責任,聯合行動以來,共查處網絡訂餐經營違法行為163 宗,罰款47.88 萬元。
三是探索與網絡訂餐平臺建立依法高效的信息共享機制,擬將行政許可系統實時數據與網絡訂餐平臺共享,方便其在審核入網商戶時查詢,網絡訂餐平臺也將掌握的入網商戶相關信息定期提供給監管部門,雙方共同提升行業質量管理水平。
同時,廣東大力推廣“食安封簽”,為外賣食品系上一道安全鎖。“食安封簽”為一次性使用,確保餐食在配送過程不被開啟、污染,9 月印制第一批約400 萬張作為示范,由訂餐平臺向入網經營者進行派發,投入使用后社會反響良好。為了進一步拓寬餐飲業社會共治渠道,廣東省開展了全省“查餐廳”統一專項行動,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新聞媒體共同參與,現場直播檢查情況。
目前全省21 個地級市均已開展“查餐廳”專項行動,初步形成“全省逐步推開、餐廳立行立改、社會廣泛關注、媒體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
精準監管把好農產品安全關
廣東省組織開展了900 個蔬菜、畜禽、水產品樣品以及656 個農藥、獸藥樣品的監督抽查工作,重點解決蔬菜、禽蛋、豬肉、水產品藥物殘留,農藥、獸藥添加禁用成分等問題。
食用農產品快檢工作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在全省2000 多家農貿(批發)市場組織開展食用農產品快檢,截至11 月15 日,全省快檢食用農產品841 萬批次,已提前超額完成全年800 萬批次的目標要求,其中7 月16 日至11 月15日專項整治行動期間,完成324 萬批次,篩查發現不合格食用農產品2.19 萬批次共56 噸。不合格產品已進行后續處理。按要求100% 落實了生豬屠宰環節非洲豬瘟自檢和100% 向生豬屠宰企業派駐官方獸醫的任務。截至10 月底,全省取締無證照農產品生產企業7 家,根據舉報查處問題72 個,移送司法機關89 宗。同時,廣東省創新工作方式,探索以區塊鏈技術監管農產品,破解人少事多的監管難題。在廣州黃沙水產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區塊鏈溯源系統,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監管的“精準滴灌、靶向治療”,推動市場開辦者、商戶、監管部門、社會公眾四位一體食品安全共治。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