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只為種好綠色生態的沙漠稻米
不忘初心,只為種好綠色生態的沙漠稻米
——訪鮮珈家(廣州)食品供應鏈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文格
本刊記者 夏華鎖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近幾年國家持續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將發展農業的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國家不僅提倡農業現代化,還注重農業的發展品質和競爭力的提升。同時,國家在構建生態農業體系方面也有了長遠的規劃。那么什么是生態農業?生態農業如何發展,路在何方?
近日,記者有幸采訪到鮮珈家(廣州)食品供應鏈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文格先生。據廣東省食品流通行業的朋友介紹,劉文格是個非常特殊的企業家,熟悉他的人都尊稱他為“劉哥”。
機緣巧合,突發創業奇想
據劉文格介紹,他18歲時參軍來到了廣州,并在廣州部隊工作生活了30多年,可以說是將自己的整個青春都獻給了軍隊事業。
平時,他喜歡自駕游,全國的350多個地級市州有250多個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特別愛沙漠旅行,在騰格里沙漠參加過350公里的沙漠穿越,在玄奘曾走過108公里的沙漠徒步,從而走進了內蒙奈曼沙漠。他深深地喜歡上了沙漠。
如今的劉文格已不再年輕,但他還想著要發揮自己的余熱,將自己的余生投入到沙漠綠化行動中去,改造更多的沙漠變成糧田,生產更多的安全、優質、營養的沙漠大米惠及更多的人,為實現祖國的綠水青山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奈曼旗作為全國重點的貧困縣,除了一望無垠的沙地、烈日的暴曬,還有不羈的狂風。據留守的老人說,奈曼沙漠的風沙一年刮幾次,一刮就是好幾天,流沙肆虐,阻斷道路,本來就偏僻的山村更加貧窮。
劉文格表示,正當他們在沙漠地邊陷入沉思的時候,沙漠里的零星植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抹綠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那是生命與死亡的較量,以一種震撼的姿態沖擊、征服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的心靈。
他突發奇想,如果能夠在沙漠里種上稻子,既能在沙漠地產出糧食,環境還能得到有效的改善,當地百姓的生活質量也會提高。這將是一件惠澤后世的大慈善,是自己苦苦追尋的事業??!
內蒙古奈曼旗沙漠是可以開墾種植的沙漠。因為這種沙漠的前身是草原,經過上百年的風化后變成了沙漠,富含有機質,地下水也較為豐富。另一方面,我國目前約有10億畝可供種植的沙漠,相當于20個臺灣島的面積。如果將這些沙漠地全部種上水稻等糧食作物,這對土壤改革和糧食安全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扎根純凈沙漠,種最好的綠色、生態、有機大米,讓更多的人吃上優質的沙漠大米,劉文格毅然決心將自己的余生都投入到這件“不可能”的事情之中。
艱苦奮斗,圓夢生態農業
“沙有多高,水有多深”。
奈曼沙漠奇特的自然現象,讓劉文格充滿了信心。
很多人對他在沙漠里種植水稻嗤之以鼻,最大的質疑聲便是:“沙漠里沒有水,怎么能種水稻?”
他堅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沙漠里種植水稻并不是異想天開,而是現代農業科技的成果。在他的團隊的努力下,改進了地下覆膜技術,在地下1.5米的地方,鋪上特制的塑料膜,做成了“蓄水池”。這層薄膜能夠保持30年不爛,極大地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沙地襯膜、激光精平儀、全沙無土育秧、磁化水、節水澆灌等47項的發明和專利,更能保障在沙漠地里澆灌用水量遠低于普通的水稻田和玉米地的用水量(我們的用水量僅為289立方/畝,遠低于其他種植需要的890立方/畝)。
經過幾年的奮斗,劉文格的腳步是越走越堅定。在沙地種植不但秧苗冒出新綠,給了他們無比的信心,而且取得了可喜的佳績。至2019年底,開墾沙漠糧田5萬多畝,種植水稻39860多畝,雜糧8500多畝,中草藥材3700多畝,取得了產糧1.2萬噸的佳績。

回憶創業的艱辛,劉文格至今仍然恍如一夢。那時,他帶著幾十個創業的伙伴們,在沙土半掩的100平米的工棚進進出出。工棚外,鏟車和卡車將一片片沙丘推平。而推平沙丘,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由于沙漠里常年風暴在3至5月份這三個月,育秧也是困難重重。最讓他們印象深刻的,是2015年5月12號那場大風暴。12級勁風裹著狂沙朝育秧棚奔襲而去。他們將所有的工程機械和重物,加上現場的47人的身子,死死地壓住育秧棚,奮力抵擋住一波又一波的狂沙侵襲,守住好不容易破土而出的綠色生命。
那一刻,劉文格和他們的伙伴們,深情地擁抱在一起,用無言的行動表達了堅定的信念與強大的決心。
“既然選擇來到這里,便要拼盡全力,讓沙漠變成糧田,在沙地里種植出水稻來”,這就是劉文格和他的伙伴們真實的內心表達!
純凈沙漠,為有機而生
為確保稻米的品質和口感,劉文格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那沙漠種出的稻米,與普通大米相比,到底好在哪里?
劉文格表示,我們常說的生態農業是一種生態型的農業模式,是一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構和功能優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
有機食品首先要過的就是“土地關”。
幾十年來城鎮工業化的發展,我國農藥年使用量高達130萬噸,大量的化肥、農藥進入生態系統,造成土壤、水源被重金屬、激素、抗生素等污染嚴重,給我們的環境與食物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和風險,由于水源、土壤的被污染致使糧食年產量減少100億公斤以上,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每年就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兩百多個億元。而化肥與農藥在土壤中降解最少需要5年的時間。
在這樣的環境下,純凈無污染的沙漠無疑是塊風水寶地。多年來未開墾的奈曼沙漠,方圓上百公里內更是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空氣及水土都純凈得像新生嬰兒,仿佛為有機而生。
水污染問題,在奈曼沙漠里是不存在的。稻田灌溉用的水,是抽取的地下70米的深層地下水,這種水富含有人體所需的18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這些為沙漠種植稻米的生長,提供了最純凈的自然環境。
沙漠大米的稻種,其原種子是五常的稻花香種子,經過袁隆平院士的指導,在近似100顆極品稻花香原種里才優選出1顆種子,并在種植過程中不斷優化出自己的稻種——稻花香2號。

沙地里不施化肥, 通過收集養殖牲畜的糞便尿液,在進行生物發酵制肥就花費近千萬元;不用農藥,利用沙漠天然高溫晾曬殺蟲;不打除草劑,靠著數百人帶著草帽,彎著腰——進行人工拔草。普通水稻生長期為100天左右,畝產突破千斤。而在奈曼沙漠種植的水稻一年一茬,從5月育秧到11月份收割,生長成熟期要經歷整整180天,實行有機種植畝產卻只有稻谷500斤左右。
精貴的沙漠稻米得到了天地更好的照料。奈曼沙漠地處“第一積溫帶”,常年積溫達到3200℃,超出目前所有東北大米主產區積溫一大截。沙漠大米的種植不僅將沙漠變為綠洲,還為稻米創造了一個極其適應的環境生長。
更高的積溫代表著更高的熱量,有利于形成支鏈淀粉,造就了沙漠稻米的香甜的獨特口感。
自然綠色、生態種植的沙漠稻米,采用古法糧囤存儲,零拋光加工,在保證口感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稻米的天賦營養。
沙漠稻米,收獲大咖盛譽
目前,市場上所售的沙漠大米均為當年鮮米,現磨現售。沙漠大米含硒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長鏈淀粉含量更優于產地五常和東北的其他品種大米。常食沙漠大米,可補充人體營養,增進身體健康。

拿到沙漠大米,一撕開真空袋子,清新的稻米香就順著鼻子往里鉆。倒一把在碗里,米身修長飽滿,晶瑩剔透。煮飯時,香氣彌漫整間屋子。揭鍋一瞬間,米香氣便撲面而來。煮熟的米粒更加晶瑩剔透,狹長的身軀散發著淡白色的水汽,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卻又互相不黏連,蓬松得很恰當。
普通米飯吃起來無味。而當你舀上一勺沙漠大米飯放到嘴里,唇齒間盡是香糯Q彈,越嚼越甜,后舌根上還環繞著米的香味。
2019年10月20日,來自內蒙古科爾沁沙漠的綠寶石——沙漠大米做客《天天向上》。國廚林述巍對沙漠大米贊不絕口,用沙漠大米做的炒飯更是令全場折服!
日本“煮飯仙人”村嶋孟授予沙漠大米“金飯”的稱號,認為沙漠大米是他吃過最好吃的大米之一。
2017年12月15日的央視《食尚大轉盤》嘉賓,對沙漠大米贊許有加。國寶級烹飪大師夏天大廚:“你看到這個米,它的那種粘性十足,無須調味,吃三碗飯都不需要菜來下飯。”
沙漠稻米的種植不僅將沙漠變為綠洲,還為大米創造了一個極其適應的環境生長。6年時間,通過精準扶貧,土地流轉,不僅解決了村民的口糧問題,農牧民組建合作社再承擔種植生產,增加了勞動收入,還為治理沙漠,恢復區域的生態與經濟環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沒種水稻之前,奈曼旗地區一年僅下一兩次雨,現在一年就下了十多場。越來越多的喜鵲、烏鴉、水鳥到此棲息,繁衍后代。到了夏天,晚上一片蛙鳴蟲鳴。農牧農戶都種上了稻米,年輕人也都紛紛趕回了家鄉。
劉文格呼吁,希望更多有識之士,加入到沙漠變綠洲的行動中來,把中國10億畝沙漠變成綠洲、改造變成糧田,那是一件多么偉大的事情!如果10年不行、可以是50年、100年,甚至更長,一起奮戰到底!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