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兩會”看我國的食品安全
□ 武陽陽 本刊記者
3月15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閉幕式,會議第三項議程為通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案審查委員會關于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報告指出: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期間,政協委員、政協各參加單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等重大問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積極通過提案建言獻策。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2018年的“兩會”上,食品相關的話題及議題熱度居高不下,其中最為熱門的話題當屬“食品相關監管部門”的改革。
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涉及食品相關監管部門的主要變化
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將不再保留;并且將認監委及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劃入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工作由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承擔;將質檢總局的檢驗檢疫職責和隊伍劃歸海關總署;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不再保留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
關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是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化市場體系的關鍵環節之一。為完善市場監管體制,推動實施質量強國,營造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進一步推進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用得稱心、吃得安心。方案提出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職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職責、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職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執法職責、商務部的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執法以及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辦公室等的職責整合,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市場綜合監督管理,統一登記市場主體并建立信息公示和共享機制,組織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工作,承擔反壟斷統一執法,規范和維護市場秩序,組織實施質量強國戰略,負責工業產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特種設備安全監管,統一管理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工作等。
考慮到藥品監管的特殊性,需單獨組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管理。市場監管實行分級管理,藥品監管機構只設到省一級,藥品經營銷售等行為的監管,由市縣市場監管部門統一承擔。
于旭波:建議盡快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加強食品安全源頭監管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狀況持續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國家食藥監總局抽檢數據顯示,2017年食品總體平均抽檢合格率為97.6%,比2016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在食品安全狀況平穩向好、食品生產加工及銷售環節的質量安全問題得到有效控制的現狀下,于旭波認為,食品產業上游源頭風險依然十分突出。
于旭波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指出,“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食品安全涉及的環節和因素眾多,但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農產品生產是第一車間,源頭安全了,才能保證后面環節的安全。抓食品安全,必須正本清源,首先把農產品質量抓好。”然而,現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已無法適應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要求,具體表現為:農畜產品未進入批發、零售環節或加工前的收購、儲藏、運輸等環節缺乏具體的法規標準;對農業投入品沒有明確、嚴格的管理要求;對新興的電商、網絡銷售等新模式缺乏法規的調整和約束;未建立涵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統;對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責任、監管責任等規定相對概念化、抽象化,內容不具體。
對此,于旭波表示,為適應新時代要求,建議盡快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將食品安全源頭監管提升到與食品加工環節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強產業鏈源頭立法和監管,強化全環節的主體責任,通過全產業鏈管控,真正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產業鏈管制,保障生態環境安全、農業生產安全和食品質量安全。
韓長賦:中國人的飯碗已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第一,糧食生產能力登上了新臺階。我國的糧食產量于2013年登上了12000億斤的臺階,連續5年穩居高位。這個產量使全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人民的飯碗已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
第二,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得到了新提升。農業這幾年調整結構、優化質量,不僅保證了糧食供給,其他農產品供給也都相對充足,農產品品質和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
第三,農業現代化邁出了新步伐。近5年,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指標有了很大提升,農業的科技貢獻率已經超過56%,這表明我國已經轉入以科技和人才發展為主的軌道上來。此外,農業的田間機械化作業水平已經超過68%,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工作狀態有了歷史性的轉變,而且農田水利建設有了很大發展,旱澇保收的農田已經超過一半。
第四,農業的綠色發展有了新進展。包括推廣綠色生產方式,實現了化肥農藥的零增長;在漁業方面推廣健康養殖,畜牧業的發展與環境容量相適應,這些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
第五,農村改革有了新突破。我國在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墾改革等方面全面推進。例如大家比較熟知的土地三權分置、土地流轉等等,這些改革進一步構建了農村的新型經濟體系,進一步激發了農村發展的活力。
第六,農民的收入得到了新提升。“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這5年大體增長了50%。2017年,農民人均收入已突破1.3萬元,農民收入的增長使廣大農民兄弟有了更多的獲得感。農業部將按照“十九大”做出的部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和要求,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中加快補上農業、農村這塊短板,建設現代化的農業強國。未來若干年,中國的農業將會有一個更大、更好的發展。
喬曉玲:食品科技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食品科技助推食品工業各方面的發展
“食品科技的發展,不僅為食品工業帶來了生產加工技術、加工裝備和生產環境的進步,更提升了食品原材料的加工適用性和產品的質量安全性”,喬曉玲強調,“特別是在產品的質量安全性上,食品科技的作用巨大。”傳統的生產方式,對于食品質量安全的控制完全在于手工生產者,而隨著生產加工技術的創新和生產的工業化、標準化,我國實現了以統一的技術手段和標準來控制食品品質質量和安全質量的均一和穩定。
科技進步應跟上產業發展
“科技創新應該緊盯產業需求的發展”,喬曉玲對食品科技工作的責任也有著自己的見解。目前的肉類產品距離高品質和更好的營養特性仍有差距,需要在基礎理論的研究上有所突破,需要更具有前瞻性、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新技術應用,圍繞市場經濟、循環經濟,更好地將肉類產品與營養健康相結合,同時加大在中小型企業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滿足消費者對更高品質、更安全肉類產品的需求。同時,喬曉玲在本次會議上提交了關于“完善畜禽肉標準體系建設”的提案。
冷鮮肉市場廣闊,國家應進一步加強管理
近年來,我國冷鮮肉市場的發展勢頭明顯。談及冷鮮肉市場前景時,喬曉玲表示,我國肉類消費的傳統方式是熱鮮肉消費,但熱鮮肉在衛生質量的控制上存在隱患,容易滋生微生物,引起肉類的腐敗變質。冷鮮肉在控制微生物、保持肉類風味及營養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目前我國大部分屠宰環節都進行冷卻排酸,使肉的品質和安全達到更高的水平。因此,冷鮮肉會有非常大的市場。
對于肉類加工私屠濫宰現象,喬曉玲介紹,國家近年來對于私屠濫宰的管控一直在不斷加大力度。肉類私屠濫宰最主要的風險隱患在于檢驗檢疫的缺失,如抗生素超標、微生物超標等問題就無法得到有效控制。肉類工業的發展與國計民生關系密切,國家應該進一步加大對肉類行業的管理與支持。
丁磊:普及知情消費,完善溯源機制

知情消費,降低隱患
丁磊說:“我在外就餐時也會擔心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等問題,以及一些食品的潛在問題,比如糖吃多了對肥胖、糖尿病的影響,鹽吃多了導致高血壓等。所以,我很希望國家在這方面能夠加強管理,對食品安全不能只停留在食品里有哪些添加劑等標準上。食品安全又分為兩個方面——顯性的直接安全與過量的隱性安全,因此,需要普及食物熱量知識,在食品標簽上標注食物所含熱量,讓消費者一目了然。”
透明農業,智能溯源
丁磊在講到《關于完善食品、農產品溯源制度,構建食品安全長效機制的提案》時說,盡快推動食品、農產品追溯工作法制化進程;明確食品、農產品溯源工作主管單位及協助單位,推進兩者之間的信息集中化管理;明確食品、農產品溯源強制溯源的品種和時間表,以名優產品為試點逐步推進,實現農產品全部溯源、件件可查;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全程監控機制,鼓勵“透明農業”;推進食品、農產品溯源工作現代化、智能化,學習發達國家“一步向前,一步向后”的先進經驗,使溯源工作有效貫穿整個食品生產鏈條,形成完整閉環,最后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形成智能化的追溯系統,提高突發事件反應速度和精確程度。
健全機制,防患未然
要實現全部產品的全程溯源,目前來說難度很大,丁磊委員的一句話很值得大家深思,他說:“行業再大也要樹立典型,只要食品行業出一兩次食品安全事件,就會毀掉這個行業10年都回不來。”丁磊繼續說道:“區塊鏈做不到,還是要有一些技術上的政府背書、二維碼、物流公司的配合等。”
助農致富,安全起步
提到生鮮產品的安全問題時,丁磊表示,中國的農村以及農業合作社都要有一個公信系統去監督,去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把關工作。講著講著,丁磊不由得把自己的涉農產業也透露了出來,他說:“我養豬就是自己給大家來溯源,現在我養了2萬頭,到2021年要養100萬頭出來,而且每一頭豬都完全按照可溯源系統來做。”
孫寶國:提高國內食品安全水平需雙管齊下

孫寶國指出,提高國內食品安全水平需雙管齊下,首先要通過有效監管、健全法律法規、提升科學技術,以及生產者自律,來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此外,也要對食品企業宣傳進行有效監管,并通過相應知識的科普,使人民群眾有更清醒、更理性的認識,提升安全感和滿意度。
食品應“健康、美味、方便、實惠”
習近平總書記講過,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對此,孫寶國直言,“吃”在健康里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F在來講,人民群眾就是希望能夠吃到更好的、更能滿足方方面面健康的食品,例如能夠滿足嬰幼兒、青少年、孕婦、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這也對我國食品產業提供了發展和創新的機遇??傮w而言,中國食品產業發展的前景非常廣闊,而食品產業發展從未來的角度來考慮,可以用8個字來描述:“健康、美味、方便、實惠”。
食品安全問題需從源頭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食品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食品安全問題。”孫寶國坦言。未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和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會不同,即未來人為違規、違法而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會越來越少;因為一些自然的、不可抗拒的因素而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將長期存在,例如微生物污染,或因為環境污染而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這都是“源頭的污染”問題,一旦產生,要消除就需有一個過程,其影響也是全方面的。這種源頭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隱患不亞于加工過程所產生的問題。國家需要要加大監管,從源頭上保障食品安全。
“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
食品安全問題對國內消費者心理上造成的傷害不亞于身體上的傷害。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食品添加劑,現在很多消費者對于食品添加劑還存有誤解,認為其是帶來食品安全問題的罪魁禍首。例如很多消費者對防腐劑很恐慌,但是大家喝啤酒、可樂、雪碧時,并不知道當中的二氧化碳就是防腐劑;很多人愛喝干紅,但是干紅里面也有少量防腐劑——二氧化硫;有的人愛嚼口香糖,如木糖醇口香糖,其中的木糖醇就是甜味劑等。
孫寶國說道,以上都是食品添加劑,實際上人們食用的很多食品,包括油、鹽、醬、醋,其中很多都有食品添加劑的存在。但是這些事實很多消費者并不了解,作為食品方面的專業工作者,孫寶國建議禁止商家在包裝上標注“不添加、無添加”的廣告,并加強科普宣傳,使百姓吃得放心、踏實。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修武縣食藥監局啟動夏季餐飲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 (2014-06-16)果殼網CEO嵇曉華:“不信任”仍是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主題
- (2014-06-16)南周記者蔣昕捷:理性的食品安全輿論監督需逐步實現
- (2014-06-16)劉沛:投訴舉報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渠道
- (2014-07-09)中國-意大利食品安全對話在北京舉行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