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古法釀造“中華第一酒”
本刊記者 許金根 張少均
十月霜降,秋盡冬臨。“冬者,四時盡也。五谷成熟,物備禮成。”新鮮糯米一上市,就到了“冬釀”的好時節?!对娊洝分械摹夺亠L•七月》有云:“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記錄了古人用秋季收獲的稻米釀酒,釀至春天飲用,以求延年益壽的習俗。

過去“冬釀”是一件隆重的事。在寧波許多人家都會用糯米加白藥做酒。酒成之后,封缸月余,待過年時暢飲。糯米酒也因此有“年酒”的叫法。然而對現在的人來說,“冬釀”只是文獻里的一個詞。手工釀酒難度大、周期長、成本高,如今這項手藝逐漸被機械設備替代,尤其是難度更大、產量更低的寧波白藥釀酒,成了時間洪流中的隨時會被淹沒的“孤島”。而李召寶則是那個堅守的“島主”。
2004年兩篇《中國釀酒史考新論》《探源中華第一酒》的論文,在當時的學術界引起激烈的爭論,讓人們認識了一位寧波酒文化研究者。在李召寶的論文中,他用古典考據和民間實證相結合的方法,闡明了寧波是中國黃酒發源地和“中華第一酒”是酎酒的觀點。

李召寶認為,寧波的歷史名產中,能與7000年河姆渡歷史同步且獨尊天下的唯有明州糯米貢酒。據史料記載,唐時明州有一個叫王可交的人,人稱王仙人,《四明山志》記述:“王仙人藥酒,世間不及”。唐代許多典籍都有關于王可交得道成仙變酒神的事跡,可見明州美酒美譽之盛,因此從唐、宋以來為“歲歲進奉”的貢品。

李召寶考證發現,酎酒之所以能稱為“中華第一酒”,不僅在于它是最古老的酒種,而且歷史地位很高,遠在3000年前的周代,酎酒就已成為天子專享的美酒?!抖Y記•月令》中有:“孟夏之月,天子飲酎,用禮樂。”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一個國家專門為一個酒品制定法律,且與黃金等價并列,惟有酎酒的《酎金律》(漢代)。據記載:“酎是一種自一月至八月分三次追加原料,反復釀成的重釀酒。酎酒之名貴,以至于漢高祖劉邦在項羽為其所設的“鴻門宴”上,獲知自己所飲正是酎酒時,頓感受寵若驚,飲后席中即興借《楚辭•招魂》中詩句唱吟道:“瑤漿蜜勺,實羽觴些,挫槽凍飲,酎清涼些,華酎即陳,有瓊漿些。”他把酎酒比擬為天上神仙享用的“瓊漿蜜瑤”,致使漢朝歷代帝王對酎酒推崇備至,并建立酎金制度。漢文帝時規定,每年八月在首都長安祭高祖廟獻酎飲酎時,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封國人口數獻黃金助祭,酎金之制即由此產生。”只可惜這等絕世美酒也似“華佗醫術”一樣湮滅于歷史的長河里,但是否真的已在中華大地上消失,留下了千古之謎。
作為一名酒文化研究者,一旦考證到“中華第一酒”的歷史風貌,自然是最希望能將其重現。李召寶堅信“王仙人藥酒”通過民間工藝傳承了下來。他回憶起年輕時在寧波某鄉村收購西瓜時,由于中暑而頭暈,這時有位老大娘給他喝了一碗特別濃烈的糯米酒,使他倏然而愈的經歷。寧波民間一直有把糯米酒當藥酒的傳統。李召寶走訪了許多民間釀酒大師,搜集各種釀酒配方,把民間傳承與古籍記述相印證,并在自己創辦的農業研究所專門開辟了一座酒坊,進行無數次的試驗,投入大量時間和資金。

經過十幾年的潛心研究,2006年,與歷史記載基本相符的“天子酎”酒終于成功問世,他將之命名為“明州冰糯”。他攜此酒應邀參加了2007年中國黃酒國際化高峰論壇,成為參加該論壇的寧波唯一酒企,也是唯一免費進入論壇宴會的酒品。“明州冰糯”在論壇宴席上亮相后,驚到了不少酒界大佬。古越龍山的胡總專門過來與李召寶交換名片,稱想不到寧波還有這種好酒;釀酒泰斗秦含章先生宴后邀李召寶去他房間小敘,李召寶一去他就夸冰糯酒好,其夫人索教授顧念其已百歲高齡,原約定只談十幾分鐘,不想秦老越聊越有興致,居然聊了一個多小時,末了,秦老愉快地接受了包裝土氣的一小箱玻瓶冰糯,說要帶回北京讓朋友們品嘗……“明州冰糯”從此被稱譽為“再現的中華第一酒”,享有“國酒至尊”之譽,成為微小企業也能創立高端品牌的一個特例。
在寧波鄞州區洞橋鎮的一家酒坊里,我們見到了親自動手用古法釀造“中華第一酒”的李召寶先生。他中等身材,外表樸素,帶有農民企業家的質樸和憨厚。但久已務商,也帶有城市人的多知和自信,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侃侃而談。
李召寶介紹說:寧波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奉糯、它山泉、白藥”是三大法寶,讓寧波酒在歷史上獨領風騷,成為千年貢酒而屹立不倒。這其中“白藥”最為關鍵,堪比發動機之于汽車的重要性,“白藥”是用上等白秈米、酒曲、辣蓼干草粉末及辣蓼草浸出液混合發酵制成。在制備發酵過程中,藥丸子升溫,體積膨大,生出很多白色菌絲,晾曬干燥的成品藥丸子呈白色,故名“白藥”。“白藥”中的辣蓼是一種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辣蓼有多個品種,“白藥”選用的是葉片帶毛的尖葉旱辣蓼,謂其藥力宏大,酒味純正之故。傳統寧波酒的特點是不放色素和石灰,保持天然健康品質,與大多數工廠化生產的現代酒類相區別。
寧波酒之所以成為“歲歲進奉”的貢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寧波酒掌握了“白藥”的獨門法寶。即使是到了晚清以后,寧波黃酒質和量數量不敵紹興酒時,寧波仍掌控著釀酒業的“核心技術”?!钝纯h通志•博物志》記載:“鄞酒戶用于發酵之藥(俗稱白藥),因其發酵力強,‘則為甬上釀業之一副產。紹興產酒雖多,其藥皆購自甬坊’。酒藥制造為鄞縣專業。”

上世紀70年代,在當時以“增產”為核心的改進生產工藝的過程中,以麥曲、根酶菌等發酵取代傳統的白藥發酵,以鐵桶大罐發酵取代缸埕露天發酵,發酵期由原來50余天減至15天左右,出酒率提高4%。工業化時代,以增加產量、減少工時、提高效益為技術進步。自此,寧波酒白藥傳統釀造工藝逐漸被人遺忘,純正品質的寧波酒在市場上幾乎銷聲匿跡。
為了挖掘傳承寧波千年貢酒的傳統技藝李召寶曾10多次深入四明山腹地調研,將真正的“白藥”從零星殘存于民間自釀中挖掘出來,親自實驗制作。李召寶說:“對于傳統釀造工藝釀酒而言,釀,不僅僅是一種工藝,也是一種態度,不徐不疾,循序漸進。”酒是有生命的,需要細心呵護、精心培育,需要讓酒自然地成長、成熟,手工釀造的酒與現代化大罐快速發酵的酒是有區別的,為了酒的品質,李召寶堅持選擇低產的手工釀造技術。所以他的酒坊只有少量的高端優質酒出產。
歷史考古的眼光讓這位農民企業家窺破了釀酒的獨門訣竅,他的成果不僅僅是用古法復活了“中華第一酒”,而且帶動寧波釀酒業提升高品質。除了釀酒,李召寶還是《寧波酒文化歷史》書稿的主要著述者,他破天荒地提出的“中國黃酒發源地在寧波”的觀點經受住了學術界的質疑。冰糯酒作為寧波酒釀造技藝正在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李召寶還興趣廣泛,喜讀古書,勤于鉆研。“醉八仙”之一的“四明狂客”賀知章極喜飲酒,獲寧波市社科優秀獎的論文《賀知章與寧波的人文淵源》,正是李召寶研究寧波酒文化的副產品。
注:“王仙人藥酒”在唐代,酎酒在商周,且酎酒只是米酒,而非藥酒,故不能稱“那時明州進貢的“王仙人藥酒”,便是歷史上大有名氣的酎酒”。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5-06-25)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保護百年餐飲品牌
- (2015-06-30)斑馬技術重磅領銜2015 中華醫院信息網絡大會
- (2017-12-21)大中華區多家威斯汀酒店推出秋冬應季養生菜單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