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房月餅”不能疏于監管
中秋節快到了,月餅漸入銷售高峰。記者調查發現,除實體店的傳統月餅外,微信朋友圈里私房個性化月餅也賣得火熱。有關部門建議消費者最好不要通過微商購買手工自制月餅,如果購買,也要確認月餅的保質期以防過期。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很多事情都被賦予了新型的“互聯網+”模式,電商月餅也不例外。每年臨近中秋節,月餅各式各樣的小廣告,就在朋友圈里滿天飛,朋友圈里刷屏的“私房月餅”就是例證。雖然私房月餅屢屢被質疑質量無保障,但是它們在朋友圈賣得挺火也是客觀事實。
存在即合理。“私房月餅”往往以純手工、無添加、優質食材、衛生更新鮮等特點吸引顧客,這些都滿足了現代消費者對月餅多樣性、安全性等的質量需求。而且,在微信朋友圈里,經營者會經常發布一些食材采買、手工制作等的相關圖片,讓顧客在“親眼所見”下認證食品的安全性。但是,陽光之下也有陰影,更何況是無監管陽光消毒的微商,去年就曾曝光過“私房月餅不私房”,流水線加工并檢出甜蜜素等新聞,讓顧客的“親眼所見”受到了打擊。
有關食品方面的專家曾建議監管部門出臺規定限制私房月餅銷售。但“私房月餅”同樣有好餅也有壞餅,有流水線加工代理銷售的“偽私房月餅”,也有食品生產資質齊全的真私房烘焙賣家。“私房月餅”本身并沒有錯,只是沒有合理的監管,讓產品良莠不齊,讓黑心商家趁亂涌入做壞了市場。對此,“一棒子打死”顯然不符合市場發展模式。面對“私房月餅”,食藥監部門不能止于提醒,與其建議民眾“慎買”,不如盡快出臺相關政策,監管真空地帶,讓人放心敢買。
面對私房月餅亂象,不能任其游離在法律之外,政府部門應盡快督促賣家辦理各種資格證件,將其納入監管之下,和實體店一樣,在食材、衛生、價格等多方面接受監管,并對虛假宣傳、違規違法等現象加強懲處。同時,建立投訴舉報機制,讓消費者有苦能訴,有所依仗。此外,消費者也要擦亮眼睛,面對市場上種類繁多的月餅,注意挑選,不能隨便聽信賣家的花言巧語,認準各項生產資質才是關鍵。
王奇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8-26)“黑暗月餅”橫空出世 創新雖好也應有度
- (2015-09-25)月圓話月餅 中秋相聚吃健康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