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業:踏平坎坷成大道

2017-05-22 11:38:22 來源: 食品安全導刊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本刊記者 趙建平

  我國是生豬養殖和肉品消費大國,俗話說“糧豬安天下”,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和豬肉的穩定供應對于國民經濟和國計民生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年高,一年平,一年低位行”的豬周期,讓養豬企業頻繁糾纏在大盈大虧的生死局里,價高則一哄而上,價跌則一哄而散的跟風做法也使生豬養殖量起伏不定。豬價升落是由哪些因素決定?我國養豬業目前形勢如何?養豬業的健康發展有哪些亟需解決的難題?

  豬價跌跌不休為哪般

  過去的2016年是中國生豬市場有史以來無可爭議最好的時代,經歷了這一年的最強“豬周期”行情后,賺得盆滿缽滿的生豬養殖戶們,不得不又一次步入豬價快速下行的周期慣性里。據監測數據顯示,生豬出欄價已跌至23個月新低,且價格仍將持續下行。今年1月份,生豬出欄均價為每公斤18.19元,現在全國均價直落4元,接近每公斤14元。

  分析其原因,首先是供應端的階段性增加。2017年以來,1到4月國內生豬存欄量下降1.7%,出欄活重增加了2.8%,因為今年生豬出欄整體平穩,疫情不多,所以國內的豬肉量是只多不少。養殖戶在豬價高時惜售情況較為普遍,隨著豬價持續跌勢,養殖戶有殺跌行為,豬價一跌再跌,屠宰企業一壓再壓,所以市場出現價格踩踏效應。

  其次是受整體需求下降影響明顯。春節之后季節性消費需求出現明顯下滑,而且市場上大豬壓市導致最近市場供應環境相對寬松,所以利空豬價走勢,這個情況每年都會有。再加上毛雞價格、雞蛋價格、牛羊肉價格同比都大幅下降,整體實體經濟的增速有溫和放慢的態勢,豬肉價格不容樂觀。

  第三是環保壓力推動豬場關停。今年是環保整治的最后年份,所以限養區和禁養區都在趕時間拆豬場,導致生豬集中上市,促進了豬價下行。以業內龍頭企業雙匯所在地河南省漯河市為例,2016年,漯河市全年生豬出欄364萬頭,同比增長1.45%;家禽出欄6661萬只,同比增長81.4%,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達50%以上。目前,漯河市各類畜禽養殖場有8000多個,處于禁養區的占30%以上,涉及2400多個養殖場的關閉或搬遷。關閉禁養區養殖場,將減少全市養殖業產能的30%左右。而漯河市禁養區內養殖場今年上半年將全部關閉或搬遷,意味著漯河市今年至少要清理百萬頭生豬。

  第四是進口豬肉量增加擠壓市場空間。去年大陸進口豬肉162萬噸,比前幾年大大增加,今年1-4月,同比增長了21%,目前進口豬肉的比例要占到全國豬肉總消費量的2.3%,影響不容小覷,且進口豬肉價格只有國產豬肉價格的一半,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豬價造成影響。

  第五是飼料價格仍處低位。隨著養豬場向集約化、規?;l展,飼料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白刃戰早已逐步從中間商的桌椅旁,移步到終端豬舍的門板邊,導致飼料價格持續在低位徘徊。目前,玉米價格仍維持在1.76元/公斤左右。同時,一些大的飼料企業瘋狂開啟“公司+農戶”模式進行養豬,根據飼料企業的養豬規劃,未來他們的生豬總出欄量將達到1.5億頭,為9個現在的溫氏。這勢必更加大生豬供應量,從而影響到豬價。

  擔當環保責任贏未來

  近幾年,國家相繼出臺了《環保法》、“水十條”“土十條”等一系列環保政策,給養殖業帶來巨大變革。據統計,我國生豬年飼養量接近12億頭,每年為城鄉居民提供8000多萬噸的肉類產品,同時產生的畜禽糞污包括屠宰場清理糞污產生的污水等高達30億噸,秸稈8億多噸,再加上種植方面產生的農膜殘留問題,環保和資源約束明顯加大。因此,在新的條件下,必須以大力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現代畜牧業。

  自2016年起,國家開始對畜牧業養殖結構進行調整,全國生豬生產適應市場需求有所調減,飼養地區從限制發展區向潛力增長區轉移。2017年,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方案,國家將選擇一些縣開展生豬種養結合循環發展試點,示范引導生豬產能轉移,鼓勵各地爭創特色畜產品優勢區,推動資金項目向優勢區、特色產區傾斜,打破發展“瓶頸”。同時,國家還鼓勵各地依托行業協會開展名特優畜產品品牌建設和推介活動,打造一批優質安全的特色畜產品品牌,擴大產業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

  河南農大副教授、河南省生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李新建認為,針對我國養豬業飼養成本高、生產效率低下、產品競爭力弱、環境污染嚴重、綜合利用率低等問題,低碳養殖已成發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才能低碳養殖?李新建介紹說,首先要抓好源頭,杜絕浪費。包括精準投喂,即通過飼料營養的平衡與設計,使飼料符合豬的營養需要,且能降低動物碳、氮、磷與重金屬等對環境有影響的物質排放量,并保障畜產品中無抗生素殘留;節約用水用電,即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創新豬舍設計、改善養殖環境,讓豬健康生長,減少廢棄物的排放,以達到保護環境、減少水電浪費、降低污染的目的。其次是做好排污處理。如采用干濕分離、雨污分流的方法,將污染物利用生物發酵技術生產有機肥或用作沼氣發電,變廢為寶。再次,統籌考慮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利用土地。因此,要開發多種利用途徑,發展生態、高效、循環養豬業。

  在規?;l展的背景下,生豬養殖業已經是一種高效率的勞動產業,更多的龍頭豬企已經致力于飼養效率達到工業效率的勞動效率和產能的發展。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秦英林認為,現在的養豬行業已經成為融合了多門學科的高科技行業,門檻很高,沒有技術,即使有錢也不能入門。他介紹說,牧原發展的24年,正是創新的過程。通過在飼料方面、在獸醫防疫方面的很多創新,“現在我們養豬的效率已經是能夠達到近乎于工業效率的勞動效率和產能,像我們現在養的育肥豬,一個人一年可以出來一萬頭,也就是說從30公斤養到110公斤,一萬頭什么概念?養三個多月,產值一千多萬到兩千萬。”

  繼《環保法》重壓之后,2016年12月頒布的《環保稅法》載入養殖史,并將于2018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環保稅是又一項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表明國家對于環保治污的決心和力度。然而,養殖業已進入微利時代,環保稅的征收能夠有效遏制企業直接排污,強制企業依據《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進行排污前綜合治理,保護環境。同時也給一些微利養殖者帶來了一定的心理恐慌。對于養豬而言,環保是沒商量的,不達標的只能退市,而能夠承擔起“環保”這份責任的,必然也會得到更大的利益。秦英林表示,關于環保成本與利潤這個概念,沒有談判的空間,這是責任,必須要把隱性成本納入到整個成本中去,才能夠發展。“關于環境保護這份責任誰擔起來了誰就贏得了未來。”秦英林說。

  把控肉品安全搶市場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需求有了新變化,越來越注重肉的安全與健康。然而近幾年豬肉食品安全問題頻發,豬肉中添加“瘦肉精”等事件頻見報端,不法商販販賣死豬肉的新聞也屢有報道。

  今年央視3·15晚會記者的一段調查,讓所有人驚出一身冷汗:一些飼料企業瞞天過海地在往飼料中非法添加各種“禁藥”,包括“人用西藥”,而且這種現象并非個例。江蘇遠方中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造肉一號”、山東省成武旺泰飼料有限公司生產的“速肥肽”、鄭州百瑞動物藥業公司的主打產品“厚祺崢重”、河南漯河宇信科技有限公司的主打產品“日長三斤”均在列……

  在這些違規添加藥物的飼料產品背后有一個驚人的事實是,飼料違規添加禁用西藥,能使飼養的動物傻吃酣睡猛長,但是抗生素在肉里邊有殘留,人吃了帶抗生素的肉以后,或產生“耐藥性”。喹乙醇長期使用,會蓄積在動物體內,誘變細胞染色體畸形,此外還會造成耐藥性,給人類身體健康帶來潛在危害。正因如此,中國在2005年版《獸藥典》以及《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都明確規定,喹乙醇適用范圍:35公斤以下的豬,禁用于禽、禁用于體重超過35公斤的豬、休藥期35天。

  近期,為了節省養殖成本,天津市個別養豬場利用餐廚垃圾飼喂的“泔水豬”事件被曝光。據了解,泔水中的餐廚垃圾富含有機質,極易為各種病原微生物及各種攜帶病原微生物的蠅蟲提供適宜的生長繁殖環境,用未經處理的廚房泔水喂豬,病原微生物可能通過食物鏈影響到人體健康。同時,“泔水豬”發病率比正常飼養的豬高30%—50%。發病多,用藥就多,用藥多則藥殘多,藥殘多則對環境污染多。而且由于肉質差,往往只能通過非法渠道流入管理不規范的市場和一些小飯店、小餐館及工地食堂等。由于逃避了動物檢疫監督,“泔水豬”大大增加了食品安全風險,導致可能帶有病原體的豬肉被人食用,影響健康。

  把控肉品安全,首先要把好“投入”關。開發新型飼料添加劑,充分利用藥食同源植物對豬群做好生物保健,提高豬的健康度,解決肉品中抗生素、激素和藥物殘留,生產無公害綠色產品;政府要盡快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降低養殖業生產成本,引導養豬場使用配方合理的配合飼料;嚴格環保和市場監督,倒逼養殖企業采用安全的飼料和獸藥。

  其次要做好品種的培育與優化。目前中國的育種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現在基因良好的和供種量大的體系完全是賣方市場,購買良種豬非常難。沒有好的種豬,就不能從根源上提高繁殖率和抗病力,也就無從提高養豬效益,也就無法促進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第三要做好疾病防控。華中農業大學陳煥春院士說,由于病原變異、人員交流增加和貿易頻繁,豬病發生與流行呈現多樣化,并可跨境傳播。做好豬病防控工作,保證豬群健康生長,關乎數以億計亞洲和全球人類的生命健康。因此要構建良好的生物安全體系,外部生物安全主要是廠址、豬群、車輛、人員、物品和其他動物等外源性因素控制,內部生物安全包括豬場免疫程序、預防程序、清潔程序、消毒程序、監控程序等,通過控制、凈化,最終將疾病消滅。另外還要注重營養與福利,包括飼料酸堿度的考慮、各階段飼喂量等。

  第四要發展冷鮮肉,提升豬肉品質。冷鮮肉是嚴格執行國家檢疫檢驗制度,宰后白條迅速進行冷卻處理,溫度在24小時內降至0℃~4℃,并且在后續的分割、運輸、貯藏、銷售過程中始終保持在冷鏈條件下的新鮮豬肉。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守偉曾表示,目前,冷鮮肉是最科學的一種肉類消費方式,這種肉類從外形、口感、營養等角度來看都是最佳的。與熱鮮肉相比,冷鮮肉經過16~24小時預冷排酸后,處于熟成階段,部分蛋白質分解成多肽或氨基酸,肌纖維連接結構變得脆弱并斷裂成小片,肉質變軟,此狀態風味最佳、營養多、易吸收。同時,采用快速冷卻工藝,將胴體溫度迅速降低至0℃~4℃,微生物生長被抑制,更加衛生、安全。

  第五要嚴格食藥市場監管。食藥監工作人員要對豬肉銷售攤點的許可證照、檢驗檢疫章、進貨票據等進行逐一查驗,并采取快速辨別和隨機抽檢方式,檢查是否存在有注水、病死豬、違禁藥等不合格肉類產品。同時,執法人員要進行了政策法規宣傳,積極引導豬肉經營戶誠信守法經營,督促豬肉經營戶落實進貨檢查驗收、索證索票、質量把關、質量承諾、不合格肉品退市等制度,切實規范豬肉市場交易行為。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養豬業 大道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