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打好養豬業轉型升級攻堅戰
目前生豬生產整體上仍處于風險行業,市場價格波動周期的不確定性隨時會影響養殖戶的收益,特別是目前生豬市場缺少利好支撐,豬價連日下跌,破“8”又破“7”,現在已直逼6元/斤。目前很多養殖戶表示以目前這樣的價格水平而言,生產成績好的可以降低成本獲得微薄的利潤,飼養管理差的就是虧本了。而繼《環保法》重壓之后,2016年12月頒布的《環保稅法》載入養殖史,并將于2018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給一些微利養殖者帶來了一定的心里恐慌。以后還能不能養豬?又該怎樣養豬?
近兩年,環保壓力、進口豬肉、食品安全三大問題是中國養豬業躲不過的坎兒,除轉型升級外別無選擇。
隨著養豬業結構調整的推進,“南豬北養”趨勢已現,這也是順應資源、環保要求的必然之選。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定,新建規模養豬場環保投入比重占總投資的40%以上,投資運營成本大大提高了養殖業的入業門檻,也就進一步促使行業集中度提升。大型企業多年形成了成熟的環保方案及循環供養模式,對環保養殖成本可控,也成為這兩年到各地發展的優勢。這不僅是因為它們具有資本優勢,更是因為它們具有了科技優勢。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秦英林認為,現在的養豬行業已經是一種高效率的勞動產業,是融合了多門學科的高科技行業,企業要解決原料緊缺和養殖污染問題,要與低成本的進口豬肉爭奪市場,要控制日益復雜的豬病,保障豬肉食品的質量安全,必須依靠“創新、創造、創業”為核心的“三創精神”;從品種培育、營養與飼料技術、疫病防控、設備設施、養殖廢棄物資源利用化、食品加工等多個方面進行科技創新,以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產業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的有機統一。
俗話說“糧豬安天下”,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和豬肉的穩定供應對于國民經濟和國計民生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起伏不定的“豬周期”,無論是大企業還是養殖戶都應該勤修內功,不斷創新,不斷提高生產、檢測、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加效益。大浪淘沙勇者勝,讓市場淘汰弱者,重新建立養豬新秩序,才能促進現代養豬業不斷地向前發展。
本刊編輯部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7-05-22)養豬業:踏平坎坷成大道
- (2018-07-31)四川:我承諾,我踐行 打好食安攻堅戰
- (2016-09-06)食品藥品安全納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