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行業需要 怎樣的“工匠精神”?
楊誼興
自2016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工匠精神”后,不僅在制造行業,包括水產行業在內的許多行業都在研討“工匠精神”是怎樣的精神?到底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工匠精神”?
就水產行業來說,水產品的“海量”、“剛需”、“高頻”的三大消費特征,引發了很多不良之徒,在流行的微信圈子里常常都有直指食品安全的內容。當下,水產行業的品牌缺失,以及海鮮行業一直處于傳統的層級經銷模式,常常造成了“劣幣驅除良幣”的不利于行業導向的發展傾向。
為此,水產行業更應倡導“工匠精神”。筆者認為,“工匠精神”表現為其一,“工匠精神”是一種“笨”精神。說傳統,我們先看看小作坊的“互聯網+”改革。其實,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難得“四兩撥千斤”的創新。所謂的終南捷徑,不過是自欺欺人。如今,工業化、“互聯網+”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藝人”的內涵和精神卻不會變。能夠在風雨中巋然不動的,或者風雨過后看到彩虹的,永遠是那些堅持自我、堅守“工匠精神”的人。
有人會問,當前國內食品安全話題已經讓人談吃色變。“工匠精神”難以阻止包括海產品在內的信任危機。在筆者接觸水產行業以來,國內海產品行業不是沒有好的產品,而是好的產品因為沒有好的渠道和好的價格,導致消費者難以買到。比如,5月7日在京舉行的北京古田企業商會,商會顧問吳永強先生贊助的已經發好的、酒店加工端上餐桌的這道海鮮“硬菜”頗受青睞。為何?一是大家信任度很高,二是行家里手不少,懂行。如果沒有年復一年、從業幾十年的“工匠精神”,相信“笨”的不一定是消費者,更可能是經營從業者。
有人問德國的菲仕樂鍋具負責人:“你們德國人造的鍋說要用100年,賣出一口鍋,也就失去了一位顧客。因為沒多少人能活100年。你看別人造的鍋,10年20年就足夠了,這樣一來,顧客就得經常來買。你們把產品的使用期搞短一點,不是可以賺更多錢嗎?”
此話似乎很有道理,“菲仕樂”似乎有點笨。事實也是如此,甚至國內外很多好的產品,都預設了一定的使用期限,也吸引了回頭客,擴大了產品銷量。這位菲仕樂鍋具負責人卻這樣回答:“正因為所有買了我們鍋的人都不用再買第二次了,所以產品質量才有口碑,才會吸引更多人來買。”
為什么一個8000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西門子公司總裁維爾納·馮·西門子說:“這靠的是我們德國人的工作態度,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我們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
社會呼喚擁有“工匠精神”的水產品企業,意味著必須打破價格為先、只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自欺欺人的發展模式。因為這樣已經阻礙了水產行業的發展,業界值得深思。
其二,“工匠精神”是一種“軸”精神。北京人形容一個人“軸”,說的就是他鉆牛角尖,不懂變通。用福建人的話來說,就是腦子“一根筋”,不會轉彎。
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長的米其林三星大廚,在日本被稱為“壽司之神”。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饕客慕名而來,只為品嘗“壽司第一人”超過50年的精湛技藝。讓人驚訝的是,他的餐廳只有10個座位,小小的店面也從來沒有擴張過,堅持“一根筋”達半個多世紀。
貌似很“軸”,可是,慕名而來的顧客都得提前幾個月預定。但凡吃過的人都會感嘆,這是“值得一生等待的壽司”。所謂的“軸”,就是一種追求極致的精神,專業專注的精神。一生專注做一事,珍視“身后名”,不貪“眼前利”。
再回頭看水產行業,已經興起的網絡銷售不斷促進行業快速發展。但是,復雜的冷鏈物流,成了發展的羈絆。需不需要“軸”一些?顯然不客觀,滿足不了“剛需”。但是,需要“軸”一些的口碑相傳,用現在話來說,就是品牌運營。北京水產農特產企業商會常務副會長余學勇單位“余記蟹行”銷售進口的黑蟹就鼎鼎有名。他歷經多年,專注一事,“軸”的可以。但是,商會成立近4年來,外國客商無不希望與他攜手合作。“軸”帶來滾滾財源。
其三,“工匠精神”是一種“苦”精神。在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看來,工作是修行,產品是修煉,不浮不殆,不急不躁,篳路藍縷,久久為功。在最珍視“工匠精神”的德國,沒有那家企業是一夜暴富的。他們往往是專注于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極少有“差公司”,更沒有“假公司”。
在今天的水產行業,有工匠,也有工匠精神,只不過還屈指可數,沒有形成氣候。工匠一定會回來,水產養殖放心水產品、流通安全水產品、銷售良心產品一定會回來!就像北京水產農特產企業商會會長葉華貴一直強調的,“我們不需要物美價廉,而是物美價實!”好的水產品,應該回歸他的合理價格。
經營水產品的工商業者很苦。最近,北京豐臺區玉泉營西南郊凍品市場剛剛貼出通知,逢周六休市一天。他們不僅在“勞動創造財富”,也在為行業做出貢獻。尤其水產活鮮行業,通宵達旦是常態,海鮮進駐市內大中批發市場都要天亮前大貨車出城,買家往往七八點前就將完成當天采購任務。當然,辛苦的經營不能成為造次的理由??梢哉f,海產品就是一個培養“工匠精神”的苦行當。
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每天都有眾多企業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更有一夜暴紅的互聯網神話。要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定力,用“苦行僧”一樣的意志和信念辦企業、做產品,堅持“工匠精神”,實為不易,是為贊!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