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

2016-02-02 10:44:58 來源: 食品安全導刊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 李鑫 王崇民 本刊記者

  2016年1月12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舉辦的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召開。本次溝通會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秉承增強食品安全信心關注百姓健康生活的目標,邀請眾多食品安全相關專家坐鎮,為民眾關心的2015年熱門食品安全事件進行解讀。

  熱點之 諾如病毒引發兒童腹瀉

  據媒體報道,深圳市龍崗區一所學校從2015年1月5日開始,有140名學生陸續出現不同程度的嘔吐腹瀉。當地多個部門介入此事、進行調查處理,經檢測確定引發此癥狀的原因是諾如病毒感染。諾如病毒近年來已成為中小學及幼兒園中多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容易在局部區域內造成消費者的擔憂。

  ●專家解讀

  諾如病毒(Noroviruses,NoV)是重要的食源性病毒,在60℃下加熱30分鐘仍具有活性,甚至在低溫下可存活數年。食物和水是諾如病毒傳播的重要載體,人類在被感染后可引起急性胃腸炎等癥狀,全年皆可發病,其中以冬季為高發時段;易感人群為老人、兒童和體弱患者。據FAO/WHO報告,在由食品污染導致的食源性病毒病中,12%~47%的病例與諾如病毒有關,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及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曾引起大規模疾病暴發。

  諾如病毒具有致病力強的特點。人類經食用被較低濃度諾如病毒污染的食物(如貝類、草莓、生菜等)或飲用水,即可引起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的感染性疾病。2010~2015年,我國廣東、浙江等地發生多起諾如病毒污染飲用水引起的胃腸炎暴發事件,尤以學校、幼兒園的兒童發病居多。

  ●專家建議

 ?、偌訌姽娍破战逃?,預防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的發生。除控制食品污染外,還應提倡健康的飲食、飲水和個人衛生習慣。生食水果和蔬菜應認真清洗;飯前便后勤洗手;老人、兒童和體弱多病者最好不要生食水產品、不生食蔬菜。

 ?、谔岣卟《镜臋z測和監測能力。目前,我國食品中食源性病毒的檢測和監測能力亟待加強。建議相關機構重視食源性諾如病毒感染的監測和信息報告,結合國內外流行趨勢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奂訌妼κ吃葱圆《镜娘L險管理。建議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和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衛生計生部門,加強對高風險食品、飲用水和餐飲環節,特別是學校、幼兒園食堂的衛生管理和監測(包括嚴格管理食品從業人員的健康狀況),最大限度降低諾如病毒的傳播風險,保障消費者健康。

  熱點之 辣條

  辣條,作為80后、90后人群兒時經常垂涎的街邊零食,夢碎在2015年初,“一包辣條的制作真相”、“5毛一包的辣條還是別吃了”等報道被大量轉發。2015年1月15日,北京市食藥監局發布抽檢信息顯示,3款調味面制品(俗稱“辣條”)因被檢出不合格項目被全市下架,由此引發了全社會對辣條的生產監管與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4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辣條食用安全消費提示”,辣條等“五毛食品”問題受到全民重視。一款廣受消費者喜愛的方便調味面制品到底有沒有問題,辣條的原料是什么?如何加工的?又該給消費者怎樣的消費提示?一時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專家解讀

  “辣條”的真實屬性是湖南、河南等地的傳統食品發展而成的調味面制品,近幾年發展迅速。經初步統計,“辣條”食品產業年銷售額近500億,已成為方便休閑食品中的重要種類,深受消費者喜愛。“辣條”又被稱為風味面制品、大面筋等,是一種濕態的擠壓方便食品(即調味面制品),它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經配料、擠壓蒸煮(熟化)、成型、調味、包裝而制成。“辣條”的生產主要采用擠壓蒸煮加工技術,該技術是一種國內外常見的食品加工技術,廣泛應用于早餐谷物食品、休閑方便食品等的生產。因此,就其使用的主要原料及加工方式而言是安全的。

  “辣條”好吃,但是油脂與食鹽含量相對較高,其產業出路則在于提升營養與健康水平。一方面,行業要通過標準化生產與科技創新,抓緊推動行業營養健康升級,向天然化發展;另一方面,消費者也應該理性消費,應在正規的市場選購正規企業生產的“辣條”產品,食用量應適當,不宜過量食用。

  由于產品品類發展時間短、標準建設滯后,只有湖南、河南等地區的地方標準,尚無統一的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目前,食藥總局已將其定義為調味面制品,納入方便食品管理,要求地方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積極推動制(修)訂地方標準,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也已啟動行業標準的制定。

  熱點之 “金箔入酒”事件輿論應對及時

  2015年年初,國家衛計委官網刊登《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征求擬批準金箔為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意見的函》,引發社會爭議,輿論持續發酵。2月4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就此召開媒體溝通會,對金箔入酒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作出解釋,回應了質疑。

  ●專家解讀

  2月4日晚,CCTV-13新聞直播間基于對專家的采訪作了全面報道,澄清許多誤解,對于為什么要金箔入酒及其安全性的質疑馬上平息。然而,把金箔入酒上升到“與中央八條唱反調”以及“衛生計生委居何用心”等謾罵微信滿天飛。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新媒體的風險放大作用,這不僅增加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心、還導致了政治社會壓力加大及民眾的信任感下降等諸多后果。如何應對和管理新媒體已成為風險交流領域的一個新挑戰。

  風險的社會放大效應 (SARF)

  風險放大的社會后果:

  ●遠遠大于健康的直接傷害

  ●產品銷售下降、影響經濟

  ●政治社會壓力

  ●政府管理成本提高

  ●信任/信心下降

  熱點之 新《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

  2015年4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上修訂通過后公布于眾,并決定自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一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食品安全法》”,給予公眾諸多期待,新法的正式實施,將為守護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筑起更加牢固的一道防線。

  ●專家解讀

  “食品安全”是全人類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涉及到“民生福祉、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國家形象、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依法治國、科學監管”。全文由原來的104條增加到154條,新增了50條,修改了80條,達3萬余字。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在中國食品安全法治建設史上具有新的里程碑意義,有助于恢復中國消費者對食品行業和食品安全的消費信心。

  新《食品安全法》在“風險治理、全程治理、社會治理、責任治理”四方面進行了制度創新,體現四大亮點。主要概括如下:

 ?、侔藗€方面的制度設計確保最嚴監管——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全過程的監管制度、更加突出預防為主、風險防范、建立最嚴格的標準、對特殊食品實行嚴格監管、加強對農藥的管理、加強風險評估管理、建立最嚴格的法律責任制度。

 ?、诹鶄€方面的罰則設置確保“重典治亂”——強化刑事責任追究、增設了行政拘留、大幅提高了罰款額度、對重復違法行為加大處罰、非法提供場所增設罰則、強化民事責任追究。

 ?、鬯膫€方面的規定確保食品安全社會共治——行業協會要當好引導者、消費者協會要當好監督者、舉報者有獎還受保護、新聞媒體要當好公益宣傳員。

 ?、苋椓x務強化互聯網食品交易監管——明確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的一般性義務、明確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的管理義務、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義務。

  新《食品安全法》反映了消費者最關注的一些問題。在高毒農藥方面,國家對農藥的使用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動替代產品的研發和應用,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禁止將劇毒、高毒農藥用于蔬菜、瓜果、茶葉和中草藥材等國家規定的農作物。而在廣泛關注的“轉基因食品標識”問題上,新《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應當按照規定顯著標示。

  熱點之 “僵尸肉”事件

  2015年6月,海關總署在國內14個省份統一組織開展打擊凍品走私專項緝查抓捕行動。行動的成果讓人震驚,“70后”豬蹄、“80后”雞翅……比一些年輕人年紀還大的“僵尸肉”通過走私途徑,悄無聲息地出現在百姓餐桌上。“僵尸肉”真的存在嗎?由此引發了人們對于食品“保質期”的高度關注。

  ●專家解讀

  “僵尸肉”說法不科學,應將其定義為“走私的嚴重過期凍肉”。僵尸肉的本質是利益驅動下的摻雜使假、以次充好,是嚴重的不誠信,是政府應該嚴厲打擊的違法行為,但過期肉、變質肉、走私肉、病死肉等仍是國內常見的肉類違法 。

  從純科學角度講,肉類違法未必帶來實際健康問題,但由于脫離了正常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因此不可接受。走私的凍肉包括“僵尸肉”大部分都沒有經過正規的檢驗檢疫,可能有攜帶細菌或病毒的危險,過期冷凍和反復凍融會降低其營養價值和加工特性。

  打擊包括“僵尸肉”在內的肉類違法勢在必行,一方面,食品監管部門需加大打擊走私力度,提高企業和國民的法制觀念,建設信息化、可追溯的國內肉類市場流通與質量監管體系。另一方面,要從經濟杠桿的角度加以解決,加強國內肉類生產加工與規范國際肉類進口貿易保障供給。

  熱點之 “毒豆芽”系列案件首現無罪判決

  “無根豆芽”指添加4-氯苯氧乙酸鈉、6-芐基腺嘌呤、赤霉素等物質(它們使豆芽無根須,口感好)制發而成的豆芽被持續報道。因對豆芽的監管脫節,豆芽制發中添加“無根水”被認為是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檢測添加“6-芐基腺嘌呤”和“4-氯苯氧乙酸鈉”被作為司法機關定罪依據。

  “無根豆芽”案爭議長達數年,被判刑的芽農近千人。2013年1月1日到2014年8月22日間,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的相關案例709起,有918人被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獲刑。2015年6月16日,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人民法院對一起發回重審的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案件做出被告人郭某、魯某兩位芽農無罪的判決。此為一系列“毒豆芽”案件被做出無罪判決的首例,引起了國民廣泛關注。

  ●專家解讀

  6-芐基腺嘌呤(6-BA)、4-氯苯氧乙酸鈉(4-CPA)、赤霉酸(GA)均屬植物生長調節劑,豆芽生產過程中使用上述物質的安全性“尚無結論”,因此,不能直接將6-芐基腺嘌呤等物質認定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這正是作出無罪判決的依據。原衛生部將6-芐基腺嘌呤從食品添加劑名單中刪除是出于工藝必要性的考慮,并非安全問題。食藥總局、農業部、衛生計生委聯合發布的“2015第11號”公告中“禁止豆芽生產者使用以上物質,并禁止豆芽經營者經營含以上物質的豆芽”。明確了對該問題的“監管紅線”。凡在豆芽生產和經營過程中違反上述規定的,由食品藥品監管、農業等相關部門依照法律法規予以處理。在本案例中,讓不讓用是管理問題,是否有毒是科學問題,不能在“有關部門公告禁止使用的物質”和“有毒有害物質”之間簡單地畫等號。

  2015年,中國的食品安全領域發生了許多事情,有萬眾期待的新法規出臺,也有備受矚目的大事件發生。我們在此盤點2015,總結過去、展望未來,一起監督和推動中國食品安全體系的發展和健全。2015年中國還發生了哪些食品安全熱點?下期眾多食品安全專家將為大家繼續解讀。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食品安全 熱點 科學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