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消費者關注點開始向食物的營養健康轉變

1月12日,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在會議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介紹了2015年食品熱點呈現的六大特征。
特征一:關注點開始由食品安全轉向對食物的營養健康評價。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通過分析2015年27個熱點反應的焦點發現,媒體和消費者的關注點已不僅僅停留在食品的安全問題上。對褪黑素、膳食補充劑、銀杏葉提取物等保健食品及對糖等常見基礎食品原料的關注上可以看出,公眾的關注點已逐漸轉向對食物的營養健康評價。
特征二:“微生物污染”連續兩年位列第一。
對比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2014-2015年的食品安全風險解析熱點可知,微生物污染于2014年首次成為食品安全關注的頭號焦點,2015年仍然位居第一位。顯示了媒體對食品安全的關注點,正逐漸回歸中國食品安全的真實,與全球食品安全面臨的問題相吻合。
特征三:對食品添加劑的認知趨于理性。
2015年27個熱點中的6個食品安全事件,其中2件是由于違規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導致的,占到食品安全事件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2014年38個熱點中涉及到食品添加劑的熱點有6個,都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從整體上來看,對食品添加劑的關注熱度逐漸趨勢于理性,對食品添加劑的公眾科普已顯效果。
特征四:乳品安全仍心牽天下。
2015年的27個熱點中,涉及乳及乳制品的熱點問題5個,占27個熱點的18.5%,是第二大被關注點,但均不屬于食品安全問題。關于“常溫乳酸菌飲料”、“生鮮奶”等熱點均為乳品相關問題。熱點中,既涉及到乳制品的微生物污染(肉毒桿菌),又涉及到化學污染(硫氰酸鈉);還首次出現了風險預警(“生鮮奶”)。既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
特征五:熱點密度有所降低。
2014年全年跟蹤38個食品安全熱點,而2015年全年跟蹤27個食品安全熱點,輿情的熱點密度降低31.6%。
特征六:老問題穿上“新馬甲”。“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是2011年媒體的主要關注點,時隔5年,雖然經過科技界持續的公眾科普,相關問題早已成定論,但如“烹炸油安全”、“毒草莓”、“方便面32小時不消化”等,仍然被反復炒作,只是換上了不同的標題。由此,預示著科普的力度仍需加大。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8-09-26)首屆全國少年兒童營養健康大數據 應用研討會在京舉行
- (2015-05-25)賈寧:食物造假多由人為因素造成
- (2018-03-27)辟謠“食物相克” 勿入飲食健康誤區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