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網絡食品謠言

2015-06-01 14:59:16 來源: 新聞晨報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在互聯網和各移動端信息轟炸的同時,越來越多關于食品的傳言開始肆意傳播。“水果牛奶不能同吃”、“不銹鋼杯泡茶有毒”、“草莓含有致癌農藥”……這些在網絡上流傳頗廣的內容,你是否也曾輕信?這既給消費者造成困擾,也給社會帶來巨大損失。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那些“熱門”的食品謠言:

  謠言1:轉基因食品有害

  轉基因是食品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2014最大的特色就是反轉的繼續傳播虛假信息,一些挺轉的不斷扭曲或者選擇事實號稱“捍衛科學”。雙方都有理由指責對方“造謠”“被利益綁架”。

  專家解讀: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指出,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已批準的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有任何不良的影響。轉基因只是改變了作物的基因,這些被改變的基因吃進人體內,也跟其他基因一起被消化掉,并不會改變人的基因。轉基因食品在進入市場前要進行嚴格的安全評價,應該說我們能夠買到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謠言2:水果和牛奶不能同吃

  有關喝牛奶的各種禁忌在民間廣泛流傳。在今年某檔電視節目中,專家通過“把橙汁倒進牛奶,產生絮狀沉淀”的實驗告訴大家,喝牛奶前后1小時內不能吃酸味水果。

  專家解讀:中國農業大學功能乳品重點實驗室博士胡長利表示,遇酸沉淀是牛奶中“酪蛋白”的基本性質。即便不和果汁一起喝,牛奶在胃里也會發生沉淀。因為胃內有大量胃酸,其成分主要是鹽酸,酸度比水果中的果酸要酸得多。牛奶進入胃腸道后,也會先接觸胃酸而發生絮凝,然后才是進一步的消化吸收。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水果和牛奶還是好搭檔,兩者營養堪稱絕配。

  謠言3:微波爐加熱致癌

  微波爐致癌說由來已久。一則名為《快別用微波爐了,會致癌!》的帖子在微信上瘋狂轉載,文中稱微波爐加熱的食物會產生致癌物質,再次引發人們擔憂。

  專家解讀: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指出,微波只是加熱食物中的水分子,食物本身并未發生化學變化,不會產生致癌物。國家家用電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綜合檢驗部主任魯建國也表示,質量合格的微波爐都經過了嚴格的檢測和反復實驗,其微波泄漏量和所產生的輻射都是在國家規定的標準范圍內,正常使用,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更不會通過其加熱的食品帶來危害。

  謠言4:蘑菇富含重金屬

  有傳言中蘑菇對重金屬的富集能力非常強,所以不能多吃,還有的人給出了“每個月不要超過200克”的建議。

  專家解讀:山東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藺新英教授表示,和某些食物相比,蘑菇富集重金屬的能力確實高。但蘑菇是否重金屬超標主要與其生長環境有關?,F在市場上出售的蘑菇大部分是在含棉籽殼、麩皮等一些農林副產品所配制的培養基中生長的,因此,他們接觸重金屬的機會就特別小,更談不上重金屬超標了。另外,蘑菇內含有多糖,這種成分可以抑制重金屬的解離,使之在體內無法成為離子,因此很難被腸道吸收。所以即使人吃了蘑菇,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也比較小。

  謠言5:不銹鋼杯泡茶有毒

  有媒體拍攝視頻稱,用不銹鋼杯子泡茶72小時之后,杯子出現了“腐蝕”。因為不銹鋼中含有毒重金屬鉻,會釋放到茶水中。

  專家解讀:云無心說,要腐蝕不銹鋼并不容易。不銹鋼在強腐蝕條件下泡足夠長的時間,才可能出現肉眼可見的腐蝕結果。而茶水接近中性,離子強度也很低,幾乎不具有腐蝕性,更不可能在幾十個小時內導致可見的腐蝕。最大的可能是茶垢沉積在杯子上,被當成了“腐蝕”。另外,不銹鋼在某些情況下才會被腐蝕,并有部分鉻溶出,但含量極少,日常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不銹鋼食具不必擔心。

  謠言6:水果酵素能排毒減肥

  水果酵素在微信朋友圈火速傳播。美容、瘦身、排毒等功效看似神乎其神。“酵素”這個詞匯來自日本,“酶”才是這類物質的本名,這是一種存在于生物體內的奇妙的蛋白質,生物體內發生的一切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之下實現的。

  專家解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紀春艷介紹,酶不像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了就會有效,口服的方式難以補充酶。

  更重要的是,自制酵素存在食品安全風險。雖然水果發酵會產生有益物質,但在家制作不同于工業化生產,無法對工藝、流程加以控制,既不能對細菌種類進行選擇,也沒有嚴格的滅菌措施,因此微生物參與化學變化的復雜過程中,有害雜菌和有毒產物隨時可能跟著一起滋長。其實,自制酵素有另一個用途:去污。比起水果酵素要選用各種新鮮水果,這種用于清潔的環保酵素則“變廢為寶”,只要用餐廚垃圾做原料即可,菜葉、果皮等廚余加糖加水發酵即可制成。由于不含化學制劑,用起來非常安全。

  謠言7:肉丸沒肉

  每年入冬火鍋開始盛行,“肉丸含肉很少,含有大量淀粉和十幾種添加劑”等內容便會廣泛流傳,部分還會引用“專家指出”這樣的肉丸是“垃圾食品,大量食用有害健康”……的言論。

  專家解讀:其實,這樣的肉丸叫作“仿生食品”,通常指用植物原料來模擬肉類的口感與風味。它的營養組成與肉不同,如果用通常“垃圾食品”的標準——高熱量、高脂肪去衡量,它不僅不算“垃圾食品”,甚至比“真正的肉丸”還要健康一些。

  其次,含肉很少的肉丸并不違法。目前國家并沒有對肉丸該含有多少肉作出強制規定,可以參考的一個是《速凍調制食品》標準,規定“主料肉占比不低于10%”——也就是說,只要肉含量超過10%就可以。另外一個是《肉丸》行業標準,肉含量不低于45%。但行業標準不具有強制性,生產者可以不遵守——只要不宣稱按照該標準生產,就不算違法。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專家解讀 謠言 食品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