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安全、風險交流、標準構建,領跑2015食品安全大會
食品安全作為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已成為食品科技界與產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據2011—2014年四年的輿情顯示:2011年關注方便食品與非法添加。2012年 關注標準與過程控制。2013年關注原料污染與惡意造假。2014年關注微生物污染、原料安全與食品摻假。食品安全及日益提升的環保問題,已成為決定中國食品工業企業的兩大命門。而由此延伸的全產業鏈安全、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構建成為2014—2015年食品安全的三大熱點。
·關注全產業鏈安全
“著力加強源頭治理,強化過程監管,切實保障‘從農田到餐桌’食品安全。”是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15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的主要內容之一。作為助力保障全產業鏈安全的有效工具——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將無疑成為2015年輿論關注的熱點。
本次大會專門設立了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培訓班以及專題研討,邀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國際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歐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帕特里克·沃爾教授、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國際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明尼蘇達大學泰德教授、歐洲可追溯研究所米奧德·拉格教授、全球食品可追溯中心主任威廉·費舍爾博士、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偉院長、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孔洪亮主任、中國農業大學任發政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魏益民研究員等專家將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的相關問題進行全面分析、透徹解讀。澳大利亞海洋科學咨詢公司主管弗里西亞·高博士在分析澳大利亞如何提高公眾對食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信心時認為,自2003年發布《澳大利亞新西蘭食品標準法典》后,已經有580例食品召回的案例,這也對食品產業的質量保證體系形成考驗。
·加大公眾科普
關于食品安全風險交流,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陳君石院士曾說:“風險交流仍然是中國食品安全的一塊短板。新媒體利用所謂的食品安全事件進行炒作,嚴重誤導消費者,政府往往受到很大壓力。如何正確引導輿情,開展科普宣教,是政府必須面對的難題。”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致使消費者對我國食品企業的信心大打折扣,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缺失。
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經濟學家弗雷德和食品安全經濟學家桑德拉指出,食品安全問題通常發生在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社會中,如21世紀的中國。美國以及英國在19世紀也曾面臨過食品摻假、銷售死禽肉制品以及受到污染的牛奶等食品問題。所以,通過對美國食品產業、政府、司法制度,以及新聞媒體在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的案例分析,使中國可能借鑒美國的經驗,達到食品安全助推產業發展的目的。
·關注全產業鏈安全
食品安全標準制定是全面推進食品安全法治化建設的重要環節。2014年,全國衛生系統完成228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整合和68項新標準的制定公布,根據國務院食品安全重點工作要求,衛計委在今年食品安全的重點工作部署中,將2015年完成標準整合工作任務,以基本建成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排在了首位。
由此,自2008年起開始的清理工作,將在2015年完成答卷,也被業界期許為盼望已久的“標準年”。以確保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為宗旨,并在以風險評估為基礎,借鑒國際科學管理經驗,鼓勵各方積極參與的工作原則基礎上,形成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將可基本解決標準的交叉、重復、矛盾問題。有專家指出,這也是七年來最具科技內涵的基礎工程的成果。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修武縣食藥監局啟動夏季餐飲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 (2014-06-16)果殼網CEO嵇曉華:“不信任”仍是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主題
- (2014-06-16)南周記者蔣昕捷:理性的食品安全輿論監督需逐步實現
- (2014-06-16)劉沛:投訴舉報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渠道
- (2014-07-09)中國-意大利食品安全對話在北京舉行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