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一四年食品安全事件盤點
歲末盤點,本期我們從“吃”的角度回望這一年,整理了2014年見諸媒體的“食品安全事件”,以求從新聞報道的記錄里, 一窺2014年中國食品安全之現狀。
12月末,媒體又曝光了“病死豬”事件,據悉,病死豬流向了廣東、湖南、重慶等7省市,目前,事件仍在進一步調查之中。 在2014年就要結束時,我們的眉頭再一次為食品安全而緊鎖,再一次為“吃什么”感到惶恐與不安。
然而,一個結束是另一個新的開始,站在2014年的歲末,我們要說給新的一年:希望2015年,監管更到位,食品更安全,消費更放心。
福喜過期肉事件
事件回放:
7月20日,上海東方衛視電視臺記者經過兩個多月的調查發現,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國際知名快餐連鎖店的肉類供應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喜”)“存在大量采用過期變質肉類原料的行為”。其外,福喜還存在其他違規操作,包括肉落地后直接加工、將次品混入生產線、“陰陽賬本改數據”等。
7月21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發布公告稱,將對事件進行全面調查。同時,全國各地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也開始徹查福喜投資方在當地設立的所有的食品生產企業。
8月29日,因涉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福喜高管胡駿等6人,被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依法批準逮捕。9月,上海福喜遣散340名員工。
點評:
自從2005年肯德基被報道其雞翅和調料中存在可能傷害人體健康的“蘇丹紅”之后,扎根中國多年的洋快餐頻頻被曝存在食品安全隱患,有媒體統計,過去的5年里在華洋快餐店已經曝出至少17起食品安全事件。讓人不禁感嘆,洋快餐說好的安全去哪兒了?相比于門店數量在中國的快速擴張,其監管還遠遠沒有跟上。如何選擇上游供應商,如何保證原料的安全放心?對于快餐業,這是難題,但必須找尋答案。
垃圾皮料制成食用明膠
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欄目的記者調查明膠生產企業發現,有企業選用被多種工業原料污染的垃圾皮料作為原料,生產出藥用明膠和食用明膠,出售給藥企和糖果工廠。國內幾家大型的糖果生產廠商如雅克、金冠、蠟筆小新等也在使用此類不合格明膠的企業之列。
點評:
明膠是一種動物膠原,由含有膠原蛋白的動物的皮、骨、筋腱等經部分水解、提純之后所得。按照用途分,明膠可以分為工業明膠、食用明膠和藥用明膠。早在2012年央視就曾曝光不法企業用生石灰處理皮革廢料,熬制工業明膠,這些工業明膠流向藥廠,成為制作藥用膠囊的原料。曝光之后,全國輿論嘩然,全國徹查“毒膠囊”。然而,兩年之后,“問題膠囊”再次出現??梢哉f,明膠行業不斷出現的“暗影”,不僅僅是個別企業的“無良”,更是各個環節上的“集體失守”,這不僅僅是監管的缺失,也反映了相關管理規定制定上的矛盾與滯后。
過期原料流向杭州多家烘焙企業
央視3·15晚會曝光,杭州等多家知名烘焙企業,都有可能使用過期原料。調查記者臥底以上多家烘焙企業供貨商—杭州廣琪貿易公司發現,有的原料過期兩年之久,有的甚至爬滿蟲子,而這只須撕標簽就可改頭換面重新上市。
3月16日,杭州工商部門查封廣琪公司800余箱涉嫌過期食品,暫扣20多箱。此外,杭州工商還緊急檢查相關經營單位百余家,對涉嫌問題食品的所有商場、超市進行下架處理,關閉廣琪貿易公司在阿里巴巴的電子交易網站,對發行的抵價券實行統一登記處理。
后續調查顯示,從2012年開始,該企業負責人授意員工李某、萬某對過期食品原料及臨近保質期限食品原料外包裝上的生產日期、保質期進行涂改、偽造,并將上述食品原料重新包裝好之后對外進行銷售。
點評:
此消息一出,杭州的食品市場受到震蕩,消費者人人自危,街頭面包房還能去嗎?有趣的是,消費者的擔憂推熱了私家烘焙,市場上面包機的銷量實現翻番。必須承認,無論面包房如何透明公開生產制作的過程,仍有環節并沒有向消費者完全公開。也正因為原料制作、采購、流通、銷售等環節存在盲區,使得“弄虛作假”存在的空間,這也讓“誠信”兩字,在食品安全的生產上彌足珍貴。
層出不窮的“毒”字頭食品
毒豆芽:4月,沈陽警方破獲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獲蹇某等4人,查獲用非食品添加劑浸泡的豆芽6噸。
毒鴨血:10月,浙江湖州織里超過1噸的用豬血+甲醛+工業明膠“炮制”的“毒鴨血”被警方查獲,作坊老板賈某被刑拘。在此之前,這個作坊每天都能出產1萬盤左右的“毒鴨血”,流向當地的餐飲市場……
毒腐竹:11月,公安部發布信息稱,山東等地公安機關成功破獲一起涉及山東、河南、湖北、河北、安徽、黑龍江、遼寧等7省的特大制售有毒有害腐竹案件,打掉生產有毒有害添加物的窩點8個、生產有毒有害腐竹的“黑窩點”17個,現場查扣有毒有害食品添加物105噸、有毒有害腐竹3.3萬余斤……
點評:
2014年,有關“毒”食品的新聞頻頻曝光,除“毒豆芽”“毒鴨血”“毒腐竹”之外,“毒”食品層出不窮,不勝枚舉。
媒體也越來越愛用“毒”字形容那些他們說不清道不明原料和做法的食品,它們往往生產于小作坊,生產過程使用了非法的添加劑。
這些“毒”字頭的食品也讓食品添加劑背上了“罵名”。實際上,在現代食品工業中,添加劑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那些影響人們健康的,是那些被明令禁止使用的“非法”的添加物。而各地層出不窮的“毒”字頭食品,也給監管部門提了醒,那就是監督不能只依靠群眾的舉報,監管也不能靠突擊檢查,食品安全監管之路漫漫,仍須上下而求索。
大型超商的“后廚”危機
8月,一段曝光沃爾瑪深圳洪湖店食品加工內幕的視頻引發了公眾的強烈關注。據視頻顯示,在沃爾瑪后廚,一鍋油已經炸過155份雞塊,黑如醬油,畫外音表示,這一鍋油第二天還要繼續炸雞塊,4天后,這一鍋黑色的炸雞用油還未更換。
據沃爾瑪方面稱,此次涉案門店今年以來,包含熟食部在內,已經接受了政府和監管部門26次的執法檢查,每次檢查都是合格,沒有一次例外。
點評:
或許中國的消費者真的該迷茫了,標榜有嚴格“內控體系”的世界500強公司也“淪陷”了,那么,到底還能信賴什么呢?在利益面前,洋企業也不惜鋌而走險,“入鄉隨俗”。如果僅靠企業的“內控”與自覺,那么,食品的安全永遠是隨機事件。
更值得反思的是,為什么在之前的26次檢查,又統統都合格了呢?為何密集檢查攔不住“漏網之魚”?細數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大多數還是源于媒體曝光或內部曝光,監管部門往往“姍姍來遲”。日常的密集檢查不等于有效檢查,更不等于“有效治理”,避免監督和檢查流于形式,需要有關部門真正“望聞問切”,糾察治偏。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修武縣食藥監局啟動夏季餐飲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 (2014-06-16)果殼網CEO嵇曉華:“不信任”仍是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主題
- (2014-06-16)南周記者蔣昕捷:理性的食品安全輿論監督需逐步實現
- (2014-06-16)劉沛:投訴舉報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渠道
- (2014-07-09)中國-意大利食品安全對話在北京舉行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