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 惟有“凈土” 方能“潔食”
從污染面積分析,我國土壤污染主要以重金屬和無機污染為主,受污染的土壤多為農田土壤。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農業集約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農業資源高強度的開發利用,使大量未經處理的固體廢棄物向農田轉移,過量的化肥與農藥在土壤中殘留,含重金屬超標的污水灌溉等,造成我國大面積農田土壤發生顯性或潛性的污染。目前,我國土壤污染正在呈現由工業向農業、城區向農村、地表向地下、上游向下游、水土污染向食物鏈轉移的趨勢。
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的不斷惡化,將嚴重影響到食品安全、人體健康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給我們生存環境帶來危害。對于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而言,“凈土”是“潔食”的前提和基本保障。惟有“凈土”,方能“潔食”,才能保證人體的健康,最終保障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與大氣及水環境不同,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不可逆性和修復的長期性。因此,在土壤污染防治中,源頭控制是關鍵,須以“防”為先,做到“防”、“治”結合,同時加強環??茖W技術的研發,對我國土壤污染快速發展的趨勢和環境危害進行有效遏制,具體包括:
一是加快我國土壤環境保護相關法規、標準的制訂與完善。目前,我國在土壤環境保護方面,缺乏系統的法律法規和完善的標準體系,導致土壤污染的源頭難以得到有效控制。針對目前我國土壤污染的現狀、特點,應積極吸取相關國際經驗,盡早啟動《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修訂與地方標準的制訂,以及基于不同農產品衛生限量標準的污染物標準制訂等。
二是進一步加強土壤污染重點行業和重點污染源的排放控制標準研究與監控。在土壤重金屬污染控制中,需加強我國農產品產地土壤中不同重金屬污染源控制指標體系研究,包括畜禽糞便等有機肥重金屬控制指標體系,磷肥及復合無機肥中重金屬限量標準及無害化技術與應用,農田灌溉水質安全控制指標的驗證和完善,污泥農用的重金屬基準值等。從源頭上遏制土壤污染的進一步惡化。
三是在摸清我國土壤污染家底的基礎上,盡快啟動不同類型污染土壤的修復專項研究。目前,我國在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領域,還存在單項修復技術性能較差、不同修復技術集成度較低等薄弱環節。“十三五”期間,需加強土壤污染診斷與源解析、污染土壤風險評估和修復,包括土壤修復材料、工藝和設備的研發和利用、污染土壤修復技術與用后評估、重金屬污染土壤穩定化修復技術研究與示范、有機污染土壤的污染物分離與降解的高效修復技術及不同修復技術的集成與應用技術研發等。
四是推廣農田高效修復技術。在污染土壤中,農田土壤占比很大。農田土壤的防治須以安全、高效和農田的可持續利用為原則。開發行之有效的、適合我國污染農田的高效修復技術,并對有關環境技術,如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農產品食物鏈系統中遷移轉化的相關機制、重金屬等污染物的環境行為、生態毒理及人體健康危害等進行深入研究,探索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體系及其相關環保產業,這對防治我國土壤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陳世寶)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8-06)農業部:上半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平穩
- (2014-11-17)同江市綠色食品質量安全與追溯管理體系的建立
- (2014-11-18)前三季度崇左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為99%
- (2014-11-21)我市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縣區績效考評
- (2014-12-10)我省新增3處國家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