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兩大領域成食品安全監管盲點 傳統監管模式面臨挑戰
相關專家指出,面對互聯網經濟衍生出的餐飲新業態,食品安全法規正陷于“遲到”和“缺席”的尷尬境地。至少在眼下,兩大網絡餐飲領域出現執法真空,傳統的監管模式面臨嚴峻挑戰。
“不炒菜”的網站誰來管
如同久旱逢甘霖,上周,《關于加強第三方平臺網絡訂餐管理的若干意見》經本報報道后,立刻引起各方高度關注。一段時間以來,“餓了嗎”等網站不時被曝出餐飲網店是“隱形商家”,無執照、無許可證、無經營地點,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權利形同虛設?,F在,《意見》來了,是否意味著今后對網絡訂餐有法可依、監管無憂了?
“事實上,這次出臺的意見,只是一個食藥監和通信管理局的協商制度,并不具有法律強制效力。”市食藥監管局食品餐飲監管處處長沈偉濤無奈地說,第三方平臺的身份很尷尬,它們既賣吃的,但又不是“自己親自炒菜做飯”,沒有直接經營餐飲,因此不是現行《食品安全法》監管的范疇。“法無授權不可為,在依法治國理念的推動下,今后行政執法將越來越嚴謹。”沈偉濤表示。
然而,網上訂餐亂象已經到了不能不管的境地。沈偉濤說,目前總計有6-7個訂餐平臺,至少上萬家餐飲商戶在線上銷售。按照我國法律規定,從事餐飲業必須申請食品衛生許可證,接受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管。但越來越多的無證餐飲繞過食藥監局,只要交點錢,不經任何審核檢查就可以上線賣菜。在上萬家商戶中,有多少是這樣的“黑戶”?令監管部門感到尷尬的是,至今無法掌握這一數據。
無權執法只能“曲線救國”
因為沒有執法權,食品安全部門只能“曲線救國”。推出《意見》后,市食藥監局通過通信管理局,向第三方網絡訂餐平臺發出通知,要求他們配合查驗所有網店證照,并在網頁上開出窗口以供消費者點擊查驗。對于查驗到的無證網店,食藥監會要求平臺將其關閉。“如果平臺不聽招呼,我們會通過通信管理局對其發出警示,通管局可以對平臺采取斷網措施。”沈偉濤表示,當務之急是盡快清理關閉無證網店,在無法采取強制措施的情況下,本周市食藥監將聯合通管局召開動員會,逐個平臺地落實責任。此前,某點評網因為推薦無證餐飲、商家違法銷售河豚魚等問題,也曾收到食藥監的監督意見書,由于意見書不具有行政強制力,最終也不了了之。不過,今后對于不聽招呼的網站,食藥監部門表示或采用曝光手段。
異地注冊上海無法“關照”
對食品餐飲電商的監管,法律上幾乎處于真空狀態。市食藥監管局副局長顧振華告訴記者,第三方訂餐和異地注冊企業,這兩大領域的新業態正在給傳統執法模式帶來全新的挑戰。“不炒菜”的第三方訂餐平臺能否納入食品安全監管?顧振華認為,從情理上看,這是毫無疑問的。“餐飲電商相當于一個虛擬的批發市場,實體批發市場對場內經營者負有法律連帶責任,虛擬批發市場本質是一樣的。”他表示,虛擬時代,互聯網新業態帶來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異地注冊”。“譬如這個網站注冊在杭州,網店商戶在江蘇,而消費者是上海的,這種情況下,無論網站還是網店,都在上海監管部門職權范圍之外了。”據悉,近年來食品安全監管已多次遭遇“異地注冊”問題,目前的解決方法是將違法信息報送注冊所在地監管部門,上海不能直接執法監督。
而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在于,盡快完善相關法律的修訂,使行政法規能跟上網絡時代的節奏。目前,全國人大正在修訂《食品安全法》,上海也將對地方食品安全法規實施細則開展“大修”。據此,各方寄希望于,立法部門盡快將網絡餐飲的內容納入修訂的視野中,同時,延續了數十年的傳統執法思維也應抓緊時機實現網絡轉型。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上海近期發布六項 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 (2014-06-16)2013天津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報告公布
- (2014-06-16)廣東部署春節及地方“兩會”食品安全監管
- (2014-06-16)民進中央提案:構建統一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平臺
- (2014-07-25)福喜“過期肉”丑聞令食品安全關注升溫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