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企業為何熱衷于國際認證

食品大逃港
與此同時,香港作為華人社區僅有的幾個“食品安全島”,在守護本港人民食品安全的同時,不斷給大陸居民帶來食品安全方面的新希望。
諸如近幾年不斷涌現的大陸居民赴港搶購奶粉導致的奶粉慌,以及由此導致的“限奶令”,再到媒體報道的越來越多的深圳廣州居民利用周六日去香港采購各種進口食品等等。當然,透過這屢禁不止的個案,我們最終發現,這種“食品大逃港”的背后,是香港地區嚴格的法制與監管體制在起作用。
超過千足金的“供港食品”
廣州日報的一則消息,說明了很多問題——
不久前,香港衛生局長周一岳表示,大陸供港食品的安全率達到了99.999%,這在全世界都是很難得的。周一岳感謝內地在供港食品方面給予香港很大支持(6月24日《廣州日報》)……
這似乎讓人難以置信,在我們內地人為食品衛生安全憂心的當下,同樣是我們內地生產,同樣是我們政府的監管,供給香港的食品安全率居然達到了“千足金”的水平,不僅世界少見,也讓我們對內地食品企業及食安監管的素質刮目相看,原來不是我們食品企業能力有限,也更不是監管部門監管乏力,只要用心生產和用心監管,食品衛生安全不僅不成任何問題,還能真正成為世界一流。
“嘗鮮者”的秘密法寶
其實,在中國大陸有很多的“供港食品專業戶”,他們平時游離在公眾視線之外,他們的產品一律通過國際標準認證,生產環節“全封閉”,內地市場很難尋得她們的蹤跡。正是這種國際級的標準以及苛刻的制度,保障了供港食品的“絕對安全”。
于是,越來越多的國內食品生產企業,開始向這些供港專業戶學習,并很快成為其中的“嘗鮮者”。
“我們的產品進入市場近十年,前幾年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概念火的時候,我們也跟風辦了很多國內的認證,可是銷量就是上不來,不管我們怎么宣傳,老百姓就是不接受、不認可……企業經營慘淡”談起幾年前的事,這家貴州某食品生產企業的負責人這樣訴苦。
“后來,我們隔壁的縣有一家供港蔬菜企業,我們連續三年多次上門取經,在生產環節我們引進了大量先進的生產,我們的產品質量與他們的不相上下。在認證方面,我們果斷放棄了國內的綠色、有機等認證,學習他們“國際化”的思路,通過香港國際安全食品認證中心,一次性辦理了歐盟、美國、香港三地的安全食品認證。結果,思路改變后的短短一年多時間,我們的產品已經快速打入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端購物中心。另外,國內的一些比較上規模的高端食品網絡銷售平臺,也主動找上門來做我們的代理,現在我們的產能已經飽和,正準備擴大生產規模”。
“實踐證明,我們的發展思路是對的,此前我們花了不少的冤枉錢,通過各種關系辦理了不少“綠色”、“有機”之類的認證,但是三年多的教訓讓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國內食品大危機的背景下,消費者已經徹底喪失了對國內認證及監管體系的信任。所以,我們及時甩掉了雞肋,以國際視野與思維,徹底扭轉了企業經營局面”。
如果您想隨時隨地了解更多關于食品相關新聞、食品安全事件及食品安全常識等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微信號:cnfoodsafety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中國高端餐飲的窮途末路?
- (2014-06-16)關于非轉基因中國大豆的思考
- (2014-10-14)中國葡萄在越貼美國標簽出售
- (2015-06-23)中國需要禁人造反式脂肪嗎?
- (2015-07-27)Gucci中國開餐廳 奢侈品為何對舌尖文化有興致
參與評論